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充满对抗的作战要求和英国政府有关军事装备项目的决定,英国的反潜战能力开始削弱,对此事的关注程度在英国国内不断提高。英国政府和国防工业官员由此表现出的担忧,已经超过了他们对英国政府去年取消猎迷MRA4海上巡逻机项目一事的忧虑。  相似文献   

2.
1909年英国海军部基于德国海军快速扩建的现实威胁和相关情报,向政府和社会发出了严厉预警,掀起了“海军恐慌”。在“海军恐慌”到来之前,英国海军部已经将德国视为“海上首要敌人”,但英国政府内部总体上对此并不认同,而是倾向于同德国谈判、协商解决海上矛盾,并限制海军军费的飞速上升。但“海军恐慌”发生后,英国海军部对德国海军扩建的威胁认知,在英国内阁、议会和社会中迅速扩散蔓延,引发了内阁和议会在建造主力舰数量问题上的严重分裂与博弈。最终英国政府接受了将德国海军扩建作为其妄图挑战英国海上主导权和谋求欧洲霸权的铁证,德国由此被标记为英国的首要甚至唯一敌人。英国对德国威胁整体认知的转变,对一战前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为管控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2013年的新年刚过,英阿两国为了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再起争端。1月3日,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德基什内尔在英国《卫报》和《独立报》上刊发的致英国政府的公开信上,指认英国占据马岛是“公然的殖民主义”行为,要求英国政府向阿根廷归还马岛。在信中,阿根廷还要求英国应该履行联合国1960年通过的有关结束一切形式殖民主义的决议,同阿根廷就马岛主权争端展开谈判。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英国开始了对其国防工业的系统性战略调整。这个时期是英国军事工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不仅全球军火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作为军火商主要买主的英国政府也不再将军火采购列为优先项目。英国军工企业也随之调整了它们的战略规划,包括:适应后冷战时代全球需  相似文献   

5.
美国历史上的“亚拉巴马”号赔偿案滕建群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就以政府的名义向英国政府索要了1550万美元的战争赔款。南北战争是美国的内战,在战争结束后却向“第三者”──英国索要赔偿,这看似荒唐的事件却有其根本原因。它的起因是英国向南方卖了一艘战船...  相似文献   

6.
2004年1月29日英国政府宣布,1992年向英国叛逃的苏联特工瓦西里·米特罗金于1月23日死于肺炎,享年81岁。米特罗金之死在英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关国家的情  相似文献   

7.
英国媒体披露,英国反恐部门已列出了350多个可能遭到恐怖袭击的目标,并建议英国政府采取防范措施。消息一传出,英国政府立即出面“辟谣”,称没有任何情报显示“基地”组织要对英国目标下手。但没过两天,英国政府6月11日被迫证实,英国和美国停泊在直布罗陀海峡的战舰差点遭了“基地”组织的毒手。此外,恐怖分子还准备袭击伦敦著名的大笨钟。  相似文献   

8.
美国媒体前不久报道称,英国将放弃国内坦克制造能力。而英国《星期日邮报》则是以一种略带伤感的语气来描述此事:“坦克将成为过去的记忆,英国在93年后停止生产坦克”。由于英国政府未来将不再生产坦克,英国最老牌的重型战斗车辆制造商已宣布将关闭其位于纽卡斯尔的坦克制造厂。这标志着曾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坦克的国家——英国,结束了主战坦克的生产历史。  相似文献   

9.
王涛 《现代军事》2008,(8):55-59
近来,英国政府最终决定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至少在2050年之前继续保留核武器。能够对波谲云诡的未来战略安全环境做出必要反应,是英国保留核武器的第一要旨。本文认为,英国保留核武器的另一根本原因是维持美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其的信任度,为英国与美国一起参与军事干涉主义行动铺平道路,从而确保美英关系的延续和英国的长期安全。对于这一看似并无直接关系实则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英美两国日益宽泛的核关系,英国在其官方宣示中避而不谈。目前,英国议会与非政府组织正试图将“三叉戟”现代化升级项目进一步公开化,但目前看来。这一努力将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0.
1940年初,日军向缅甸发起大规模进攻,英国驻缅兵力单薄,只有正规军两个旅,根本无法应对日军的攻势,于是,英国军事当局采取应急措施,决定将数千名英国侨商临时编练成军,弥补正规军力量的不足。然而,这支临时编成的部队,战斗力很弱,作战中节节败退,并面临被消灭的危险。在危急时刻,英国政府向蒋介石提出急切要求,派兵增援缅甸战场。蒋介石难以拒绝,便调拨了一个军的兵力人缅支援。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虽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但英国政府决心研制自己的原子弹.此举有力地提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和独立性,使它重新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英国政治家克罗斯曼把研制原子弹说成是"1945年以来英国政府所做的最重要的政治决定".  相似文献   

12.
1982年的马岛海战改变了英国政府不再需要航母的观点,确立了航母在英国海军中的灵魂与核心地位。于是,在冷战时期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的“无敌”级航母得以保留至今,并成为了英国海军的标志;而且在60年代取消CVA—01大型航母、保持轻型航母的18年后,英国又要重新建造“排水量更大、通用性更好、投送能力更强”的航母。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要从英国国防政策的转变谈起。  相似文献   

13.
北爱尔兰问题,前些年曾是欧洲少有的几个“热区”之一。特别是爱尔兰共和军、民族解放军等恐怖组织策划组织的血腥暴力事件以及英国政府进行的镇压行动,造成了众多人员伤亡,影响了爱尔兰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英国与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14.
“前卫”级是英国最新一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已有2艘建成,2艘正在建造。英国是世界上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对潜载核武器这一隐蔽的方式十分重视,把研制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作为重点。英国政府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政策是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在核动力和导弹等关键技术方面,花重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中立     
宋云霞 《国防》2000,(4):31-3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舰德雷斯顿号于1915年3月驶入中立国智利的同波港内,要求停泊一星期,智利无力驱逐,只得同意其请求。同月14日,英国格拉斯哥、肯特及奥若玛三舰也驶入该港,要求智利将德国军舰交出。德舰自知寡不敌众,便自行炸毁,沉于港底。智利认为英国军舰违反了中立法规,便向英国政府提出抗议。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运用中立法则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16.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军事力量深陷长期战的广阔战场而逐步丧失战略主动权,日本与美英之间在远东的矛盾日益尖锐,德国在欧洲大战初期的暂时得势,这一切促使日本军部和政府提出了所谓“世界规模解决策”的战略构想,企图实行征服中国与向印度支那半岛和西南太平洋地区进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继续打击中国并实行南进的过程中,日本力求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在绥靖政策道路上走过相当时目的英国政府,为避免英国东西两线作战,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在日本的压力下,决定关闭滇缅公路3个月。中国政府为阻止关闭和重新开放滇缅路,与英方进行反复的交涉。日本的南进进一步打破了远东原有的战略格局,日美两国的矛盾全面升级,日英关系日益恶化,中国与美英之间共同对抗日本的战略关系空前接近;特别是在与德国的大规模空战中,英国挫败德军的进攻,得以渡过本土军事危机;同时,德、日、意三国军事同盟的成立,轴心与反轴心两大阵营的对抗已露端倪。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动,促使英国政府决定重新开放滇缅公路。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初,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国”——英国政府为了在世界各地倾销产品、榨取剩余价值,又将侵略的目标瞄向了臣民众多,国土辽阔的太平洋东岸的封建王朝——满清帝国。史载,从1800年(清嘉庆五年)开始,以英国为首的外国商人就向中国偷偷输入大量鸦片。1839(清道光十九年)-1840(清道光二十年)年间,鸦片输入量竟达每年4万多箱。而香港作为中外商贸的交通要道,更是英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18.
今年6月10日,英国政府公布了41年前审讯希特勒副手汉斯的部分秘密文件,证明汉斯当年并非受希特勒之命,而是自行决定到英国,想与英国达成一项和平交易,借以提高他在希特勒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英国核未来之辩毫无疑问会持续到下一次英国大选。自由民主党已经许诺将在9月的党代表大会上解决这一问题。但随着两大主要政党都支持基于海上威慑的独立核威慑态势,下一届英国政府很有可能至多对英国核力量作出适度调整。  相似文献   

20.
壮哉!香港人     
“五四”爱国运动与香港人抵制日货行动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主要参战国的英国为了维护其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决定借助日本的力量,削弱德国在远东的实力。1914年8月4日,英国驻日本大使格林求见日本外务大臣加藤高明,提出如果战事波及远东,希望日本能够在香港和威海卫受到德国袭击时给予援助。7日,他又向日本政府送交英国政府的照会,希望日本舰队在中国海攻击德国舰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