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台湾当局为了"入联",可谓动作频频,而台湾军方为配合民进党当局的"入联",更是煞费苦心地与之唱起了"双簧",忽而贬低大陆战力,展现其所谓的"自主国防",忽而刻意夸大大陆战力,力推军购。说大陆导弹威胁不可怕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国民党籍"立委"林郁方9月13日表示,台湾军方内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解放军平均需要210枚以上的M系列导弹,才能摧毁一条类似清泉岗基地的主跑道,作战效益偏低。出台该报告的单位是"台湾国防管理学院资源管理及决策研究所",研究方向是"模拟进行机场跑道遭弹道导弹攻击之损害评估"。  相似文献   

2.
豫夫 《环球军事》2012,(4):64-65
台湾“中央社”2月1日报道称,在当天的台军新春媒体联谊餐会上,适逢当局“内阁”改组,军方高层人事遂成为席间媒体关切焦点。因留任而神采奕奕的“国防部长”高华柱针对外传他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热门人选一事宣称,绝无此事。而对其他军方人事调动传闻,高华柱则称,军方人事按照制度,目前没有任何人事异动征兆。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中期,随着李登辉分裂祖国阴险图谋的公然实施,台湾的应用卫星发展计划驶入快车道,被李登辉势力视为逃避军事打击,进行军事抗衡的“救命稻草”,受到了台湾军方的高度重视,其野心勃勃的发展计划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侧目。  相似文献   

4.
台湾岛特殊的海洋地理环境使台湾一直十分重视抗登陆作战准备,认为一旦对方主力部队完成登陆,台湾便大势不在。台湾军方还强调:"登陆部队在渡越海峡时,其战斗力不能发挥而易遭歼灭性打击,纵使残剩部队登陆成功,尚需背水作战,其后续增援与补给仍须渡越海洋"。可见,台湾军方把抗登陆作战  相似文献   

5.
江山 《当代海军》2004,(5):58-59
台湾“海军副总司令”林镇夷,“海军中将”,是2004年度台湾“总统大选”前进行的最后一波军方人事高速中等到阿扁提拔,于2003年12月新升任“台湾海军副总司令”的。俗话说,好事多磨。由于“大选”和“乌龙鱼雷事件”,台湾“海军副总司令”一职一再难产,林镇夷也险些与台湾“海军副总司令”无缘。据台湾媒体称,林爱好看大片,喜听流行音乐,上升伊始便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6.
为了配合台湾岛内一小撮“台独”分子愈演愈烈的叫嚣,落实陈水扁“决战境外”的构想,近期台湾军方亦加快了其各种武备提升战斗力的步伐。在2003年“汉光19”演习中,首次曝光的“光华6号”导弹艇非常抢眼。该型导弹艇是台湾按照“光华6号”计划投入巨资建造的,为台军第二代导弹艇,用于替换“海鸥”级导弹艇。该型导弹艇采用了隐形设计,装备有更先进的武器系统,采用了台湾海军  相似文献   

7.
移编海军不情愿冷战时期的1953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台湾空军新竹基地成立“西方公司”,提供飞机及电子侦察装备,并开始指导台湾的飞行员执行深入中国大陆的电子侦察任务。当时的台湾军方也趁机“顺便”空投传单,偶尔空降情报人员。  相似文献   

8.
张磊 《国防》2007,(10):69-72
"汉光"演习是台军目前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科目设置最齐全、合成度最高的年度例行三军联合防卫作战演习,其前身为台军与美军顾问团的联合军演,中美建交后改为台湾军方单独进行的全岛性作战演习.  相似文献   

9.
近期,特别是在我几次演习后,台湾军方重新对自身防御能力进行了检讨,其“守势防卫”战略虽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战略指导思想、作战理论、军队建设及装备发展等方面都作了一些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0.
周义 《国防科技》2003,(12):55-57
2003年9月24日,美国防安全合作局通报国会可能向台湾出售多功能信息分布系统/低容量终端以及相关装备和服务,包括提供工程技术服务、供应品保障、操作与维护培训、文件资料以及项目管理支持,总金额高达7.75亿美元。按美国国防部的计划,美国将先出售给台湾50套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和多功能信息分布系统及其物理基础16号数据链(Link-16),是台湾军方“博胜”项目所需要的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11.
1979年台湾“双十节”阅兵式上,几辆驶过的战车搭载有一种外界未曾谋面的新型导弹。有人认出,该弹的外肜颇类似以色列“迦伯列”-Ⅱ导弹,原来,它就是台湾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舰舰导弹——“雄风”-Ⅰ导弹。实际上,当时该型导弹并没有装备部队,台湾军方之所以急于将它亮相,主要是为了增大“有效遏阻”的筹码,减轻外购军火所遇到的各种阻力。1980年,台湾正式生产并将其装备于海军舰艇部队,1987年又将其装备海岸导弹部队“雄风”-Ⅰ导弹前后共生产了438枚。  相似文献   

12.
李剑  李为 《当代海军》2006,(1):28-34
2005年12月17日,“基德”级导弹驱逐舰的前两艘“基隆”号(1801)和“苏澳”号(1802),在台湾苏澳军港举行了成军典礼。随后两舰开始进行为期三周的基地训练。在将舰上的指管通情系统与海军的“大成”系统进行链接,并和其它类型舰艇进行综合操演后,“基隆”号和“苏澳”号导弹驱逐舰将开始正式服役。“基德”级导弹驱逐舰是2005年10月下旬,美国军方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市举行向台湾交接仪式后,其中的“基隆”号和“苏澳”号两舰离开美国,经由巴拿马运河,横越太平洋,返回台湾。返台时,除台湾海军的700多名官兵外,随舰的还有部分美国军方人士,他们在舰上协助台军操作。在回台前最后一站关岛启航时,两舰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美国把中国的崛起视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的威胁,而台湾则被作为遏制中国的重要砝码。美国打着“保持两岸军力平衡”的幌子,把一批批先进武器装备卖给台湾当局,以达到既控制台湾又牵制大陆“一箭双雕”的目的。2003年9月24日,美国防安全合作局向国会提出申请,要向台湾出售102套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20套舰载终端以及支援与测试设备等,总金额约7.75亿美元。按美国国防部的计划,将先出售给台湾50套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和多功能信息分布系统(参阅本刊今年4月号)及其物理基础16号数据链(Link-16),是台湾军方“博胜”项目所需要的关键设备。  相似文献   

14.
据台湾媒体报道,2004年伊始台湾军队开始了一项隐形武器开发计划。台湾军方高层对此计划的期望异常高,并为其取了一个可怕的名字——“黑狼计划”。“黑狼计划”的前身是2000年就已经开始秘密开始的“庐山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目的都是要研制能够使台湾军队武器装备隐形的材料和技术,将台湾“自己”研制的“经国号”(IDF)战斗机升级为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隐形战斗机。据称,全部计划预定7年完成,第一年的研制经费就不会低于20亿新台币(约合6000万美元)。发展第四代战斗机——台军找不到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军开始调整“空中防卫”战略,90…  相似文献   

15.
信息战在台湾被称为“资讯战”。台军高层认为,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谁掌握了信息控制权,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而台海地区一旦发生战端,信息战必将首先打响。同时,台湾当局认为,从目前两岸信息战能力对比看,台军无优势可言,在未来的信息战较量中,大陆更将对台构成“实质威胁”。台湾“国防部”“通资局局长”林勤经称,在2000年台军的一次电子模拟战中,代表大陆的红色一方首次战胜了代表台湾军方的蓝色阵营。鉴此,台当局对信息战十分重视,对提升台军的信息战能力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为反制所谓“点穴战”、“电子战”,台军近来已把夺取制信息权视为整军备战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曹州 《宁夏科技》2001,(5):60-62
最近,台湾军方神秘的台东基地“建安计划”地下战机洞库曝光。又有消息说,台军打算把衡山地堡建成台湾版的“五角大楼”。那么,台军究竟有多少地下军事设施?台军苦心经营的这些地下军事设施又有多少神秘的地方?这早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一个“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台湾军方“2003年度施政计划”,台军准备“在必要时对大陆实施‘先发制人’和‘先制攻击’”的“双先战略”。“双先战略”的“近期战略攻击目标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和军事基地”,“远期战略攻击目标是内陆深处的大城市和重要的经济设施与军事设施”。联系近些年来台军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台湾当局此次公然提出“双先战略”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军事背景,尤其与美国近年来对台政策的变化以及台湾岛内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近段时间来,台湾岛内因台开案、“国务机要费”案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反贪风潮。陈水扃家族成了头号靶子。让其下台的呼声和运动此起彼伏。其实,在如今的台湾,不光以陈水扁为首的一些政府官员贪腐成风,在军方特别是对外军购中,贪腐案件也是层出  相似文献   

19.
沙沙 《环球军事》2013,(16):50-51
据香港《亚太防务》杂志最新披露,热炒多时的美国售台“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已在新竹乐山阵地进入战斗值班,台湾也成为美国在亚太方向上的第五个“铺路爪之家”。为宣扬其采购“合理性”,台湾军方屡屡对外宣称可有效探测到中国大陆发射的弹道导弹,但在航空电子专家眼中,却没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20.
军闻述评     
台军演练攻击解放军航母题图绘制:高山据台湾媒体报道,2007年4月16日起,台湾军方展开持续5天的“汉光”23电脑兵棋推演,演习中将设定解放军首艘肮母加入台海战局,而台军也将首次演练攻击航母。双方围绕航母的较量,将是此次“汉光”演习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