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经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值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55周年到来之际 ,深化研究和科学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 ,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并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是有裨益的。本文作者认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经验教训是 :一、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 ,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是消除战争隐患的关键 ;二、反对绥靖政策 ,制止大国争霸的局部战争 ,是消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三、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侵略统一战线 ,是制止或推迟大战爆发和赢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 ;四、实行全民动员 ,开展全民战争 ,是赢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五、雄厚的综合国力是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基础 ;六、根据未来战争特点 ,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和武装力量建设 ,是夺取反侵略战争胜利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战争与和平,指的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生存、生活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确地认识战争与和平及其发展趋势,是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核心。只有对这个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才能据以确立正确的外交斗争方略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形势进行了认真考察和深刻分析,形成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形势的正确认识。他们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存在,战争的根源并未消失,战争危险是长期地客观地存在的;同时,维护和平的力量也在增长,如果全世界爱好…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8年)期间,列宁于1915年7—8月写了《社会主义与战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战争的态度)》,由日内瓦《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辑部印成单行本发行。这本小册子是列宁“总结社会民主党对战争的策略”①的纲领性文献。列宁在这一光辉的著作中,阐明了科学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理论,尤其是论述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革命策略。并且在大战中,列于领导布尔什维克和无产阶级,坚决实践了这一革命策略,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辉煌胜利。这表明在大战中,列宁关于战争、和平与革命理…  相似文献   

4.
《全人类都不要忘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半个世纪前,德、意、日法西斯先后将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拖入了战争的深渊,给全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然而,战争唤醒了人类,战争使人类更加热爱和珍惜和平。战后,正直的人们无不积极倡导和维护世界和平,这已经也必然是世界的主流。但是,人类也应清醒地看到今日的世界远没有铲除战争的根源,世界仍不太平:否认侵略、美化侵略的恶势力还十分猖獗,超级大国企图主宰世界的野心不死,局部战争不断……这都是善良的人们应该加倍警惕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深入地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写了《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等专题文章,还在《论新阶段》等很多文章中论述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准确预见,令人称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反映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毛泽东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科学方法,可以归纳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这些学术研究呈现出以下一些鲜明特点:一是以二战史研究为基点,前后延伸为20世纪战争与和平研究、亚太地区国际合作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局部战争及当前国际反恐斗争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和看法,拓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学科研究领域。二是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战争史的经验与教训,对当前世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讨,极大地增强了战争史研究的现实感。三是不断有中青年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队伍,他们思想活跃,观点新颖,视野开…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5年来,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正确的战争与和平观:科学判断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政治主张;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一贯立场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努力做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客观分析我国面临的各种战争威胁,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我党历来重视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形势和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认识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集中体现在遏制战争、不惧战争恐吓,顺应时代潮流、谋求和平发展,做好打仗准备、赢得有利战略态势等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基本理论,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后处理的重要一环,同盟国在日本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根据国际法对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东京审判不仅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总结,更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共同意志的体现.总体而言,东京审判是公正的,但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仍存在明显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一些局部战争和冲突外,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没有爆发战争,避免了正面冲突。对这一现象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很少有从科技革命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论述的。我认为,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战争的爆发,对战后维护国际和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向往和平、反对战争,但是只要阶级和国家存在,战争就不会消亡。面对战争的严峻威胁,只有准备并打赢必打之仗,才能获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战争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准备战争、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都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持,同时,战争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认真研究战争的成本与效益,深入系统地探究战争经济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战争的本质规律、更好地把握战争与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这正是作者撰写《战争成本效益概论》一书的初衷。《战争成本效益概论》,既是军事经济学院方正起同志的博士论文,又是全军后勤学术"十五"计划课题《战争成本论》的最终研究成果。其主要部分或阶段性成果《战争成本效益研究》(研究报告),曾于2003年荣获全军后勤学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在最初阶段以局部战争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相继侵占了奥地利、捷克等许多弱小国家和地区,终于引起世界大战.大战前.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在面临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对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为了防御入侵而进行战争准备方面,都作了许多努力.但从实践来看,这些国家战前在重大战略问题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决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严重失误,导致二战初期战事陷入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1939年9月,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战火蔓延到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美国年鉴》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因战争死亡人数逾2000万,波及到苏联人的每个家庭。中国在8年抗战中死亡人数也近2000万。1945年,由于苏联的对日宣战以及美国的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加快了胜利的步伐。随着反法西斯战争即将胜利结束,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发生、防止出现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因而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机构——联合国的构想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翻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不同就是战争的策源地不是首先在欧洲,而是首先在东方形成。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法西斯侵略战争策源地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性现代局部战争。这场战争参战国较多,战争规模较大,激烈程度较高,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兵器。毛泽东在这场战争中,以其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和军事家的高超指挥艺术,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自始至终以局部战争的战略思想指导这场战争,促使这次大规模作战行动达成了局部战争的目的,其军事思想对战后局部战争理论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有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与经济建设环境为基本点筹划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前最强的6…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的机器业获得了一个"繁荣"的发展。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机器业发展几十年的结果,更是战争特殊环境直接推动的结果。然而,这种主要因战争而"繁荣"的假象是暂时的,在整个中国工业中的比重也很弱,它并没有将中国工业化推向深入。同时,就战争带给机器业的影响来看,它是一把双刃剑,无论就战争发动者与应对者,它带给人类的是祸大于福,任何寄希望于战争带动社会经济、大发战争财的做法迟早会作茧自缚。我们应反对战争、创造和平、珍惜和平,只有在和平环境中才能谋求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中、苏、美、英为主的同盟国,反对以德、意、日为主的轴心国侵略扩张的反法西斯战争。全球有2/3的国家卷入战争,波及 20亿人口。这场战争所动员和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空前的,各参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以伟大战略家的气魄,对当今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对当代世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正确判断,从而为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论述,对于深刻理解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决策,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提出了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正确决策  相似文献   

19.
战争与和平是阶级社会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与冷兵器时代相比,现代战争中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器装备的消耗跃居主导地位,经济资源的占有状况、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战时经济的动员深度,成为决定现代战争结局的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就是最好的例证。在这场空前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中,战争消耗是空前的,英、美、苏、德、日等主要参战国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战时经济体制,其中英国最具典  相似文献   

20.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与美英在亚洲的霸权进行全面较量的起点,它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开始形成。面对日本的侵略和咄咄逼人的争霸行动,在当时已经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美国等国却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这种绥靖政策加速了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世界大战的爆发,断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