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军事纵横     
第二次世界大战部署的人力和武器之多是以前历次战争无法比拟的,而且死亡人数也是历史土最多的一次。 据有关方面估计,在1939—1945年期间,总共动员了大约9000万人参战,其中苏联人2200万,美国人1500万,大英帝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 死亡人数总计约达5500万,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为1300万。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  相似文献   

2.
力行 《环球军事》2010,(18):1-1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宣告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歼灭日军155万多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伤亡总数的75%以上。中国军民为此付出了伤亡5500多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的巨大代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和国防大学科研部联合组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6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38篇,交流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学术观点。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学术有很大发展。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军事科学院莫阳着重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1.战争愈来愈超出武装斗争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内容的国家战略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纳粹德国的总体战理论、英美国家的大战略理论、苏联的全民战争理论、中国的人民战争理论等。2.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参战国家遍及世界各大洲,联盟战略思想有新的突破,原来互不相容的不同社会制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德、意法西斯先后挑起的局部战争而逐步扩大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战争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步骤。日本侵华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9月2日签字投降为止,整整延续了十  相似文献   

5.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饱受战争苦难的世人多么希望能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啊.但是世界上随后发生了另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长达近半个世纪美国和苏联的核军备竞赛,又将世人带进了极其恐怖的核疯狂旋涡,一触即发的核战争,时时威胁着世人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反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侵略的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参加这次大战的有61个国家,军队达1亿1千万人。战争的序幕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关东军,  相似文献   

7.
任重  王剑 《环球军事》2012,(10):27-29
5月9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是世界各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共同的节日。二战中,苏联在与德国进行了一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殊死战争,以付出近2700万人伤亡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为了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战后苏联将其称为“伟大卫国战争”。  相似文献   

8.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华驻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期间外国在华驻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企图独占中国,称霸亚太,其侵华兵力最高额达到200多万人;英国先是撤走了在中国内地的驻军,继而又丢失香港,驻港英军也变成乌有;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被卷入战争,与中国结为同盟,其在华驻军的数量大增,驻军性质由侵略者转变为与中国并肩抗击日本侵略的盟友;苏联没有正式在华驻军,但派来了志愿航空队援助中国抗战.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留给人们的创伤和造成的悲剧是永远也忘却不了的.在大战结束前夕的1945年1月30日,德国"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客船在波罗的海被苏联潜艇击沉.这次沉船事件造成9331名难民死亡,是世界舰船史上最悲惨的沉船事件.  相似文献   

10.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爆炸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在极为兴奋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优越感,他们认为以当时苏联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的破坏和创伤等各方面因素来分析,苏联要研制出原子弹,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否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和俄罗斯等国举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阅兵.那么,反法西斯战争阅兵是如何兴起的,又如何发展演变的? 反法西斯战争阅兵源于1941年11月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抗击德国法西斯的阅兵.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胜利结束后,苏联、英国、法国、美国等同盟国都分别举行过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四国还在柏林联合举行了胜利阅兵.苏联(后俄罗斯)多次在胜利日举行阅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旨在庆祝胜利,缅怀英烈,铭记历史,展示国威军威,提升部队士气,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年代,军事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兵力、兵器的数量规模。因此,世界各主要国家一般都走过大规模扩充军队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军队的规模一度有1000万~1200万人。战后各国虽然都裁减了军队,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苏联的军队规模仍然保持在400万人上下。然而,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建军模式普遍放弃了规模数量型,选择了走精兵之路。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法西斯铁蹄涂炭生灵,杀戮无辜,惨绝人寰。这次战争是世界范围内正义与邪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规模最大、交战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现代化联盟战争。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媒体惊呼,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突袭珍珠港以来,美国本土所遭到的规模最大也是最可怕的攻击。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冲突中以极少伤亡取得辉煌胜利的超级军事强国,在这次恐怖袭击事件中却有3000多人丧生,后果的严重性震撼了全美上下。美国意识到,非对称作战已从纸上谈兵变成现实。如何对付这种与传统战争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6.
1959年古巴独立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开始,把进攻性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势。25日,美国在联合国展示了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和发射场的照片。26日,赫鲁晓夫给肯尼迪一封秘密信件,提出愿在联合国监督下从古巴撤出进攻性武器,并表示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全民族浴血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支援下,以伤亡3500万人、财产损失6000多亿元的巨大代价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同年9月2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记者荣幸地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报道日本正式签字投降消息的人.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规模最大、交战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现代化联盟战争。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一、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日本侵华野心由来已久,它早就把中国东北地区视为其“生命线”。经过一系列…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了赢得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残酷、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的战争,付出了空前惨重的代价.在艰苦卓绝的1513个日日夜夜中,苏联损失了2000余万人口,这些人包括从军政要员到普通平民的各个阶层,尤其是青壮年男性.直到今天,俄罗斯依然是女多男少,人口比例仍不均衡.  相似文献   

20.
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具体而生动的诠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奇迹,无论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乃至对于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巨大意义,并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及其胜利,实际上成了新中国的有力昭示。一、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权的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经济上,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170多年历史,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跃居为资本主义最强国,工业发达,实力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