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影视艺术中心和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彝海结盟》。经过近两年的创作、拍摄于近日面向观众。这部影片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观众欢迎。 《彝海结盟》真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彝区时与彝族人民结下真挚、深厚情感的历史事实。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中央红军假道云南、巧渡金沙之后,进入四川凉山地区。蒋介石为了剿灭红军,调集数十万大军,妄图把红  相似文献   

2.
将军的隐秘与领袖的疑惑 1935年5月,中央红军抢渡金沙江之后,一路向北疾进直指川康。国民党调集重兵对红军加强围追堵截,企图寻机一举歼灭之。为避实就虚,红军决定通过彝区进入川康。 蒋介石细观局势后,便松了一口气,口出狂言,断走红军难以通过地形险要、江河阻隔、彝汉矛盾重重又语言不通的彝区,坚称“朱毛必步石达开之覆辙无疑”,并下亲笔手谕“勤勉彝民番族,协助剿匪”。 然而,红军在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闪电般的“彝海结盟”之后,安然无恙地通过了彝区,从而乘势抢渡大渡河,飞夺沪定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过彝区探讨中共冕宁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彝区途中的“彝海结盟”,是红军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范例。30年代的书刊记述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但限于当时外界对四川彝族奴隶社会知之不多,“彝海结盟”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颇带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4.
王树增 《国防》2016,(8):71-77
1935年5月20日,中央红军先遣队到达泸沽城。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认为,如果川军死守横在大路上的富林,中央红军要从大树堡渡口渡过大渡河将十分困难,因此建议中革军委改变行军路线,选择小路从安顺场方向渡过大渡河。关于必经彝区的问题,刘伯承说:彝族分黑彝和白彝,黑彝是纯粹的彝族血统,是彝族的上层;白彝是彝汉混血,属彝族的下层。他们之间有矛盾,主要起因是彝人对汉人的猜疑和敌对,这是国民党当局长期奉行民族歧视政策的后果。但是,只要红军工作得当,是有可能通过的。  相似文献   

5.
在红军彝海结盟的四川省冕宁县。彝族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祝春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忠实履行党管武装职能,尽心尽力为武装工作办实事解难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军尚武的彝家女儿” 祝春秀抓党管武装工作,特别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她说,管好用好民兵,就是要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  相似文献   

6.
王树增 《国防》2016,(4):70-74
中央红军越过老山界之后,1934年12月12日,共产党中央在通道就“红军到底往哪里走”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短暂的讨论。讨论是必需的,因为那天凌晨,中央红军野战军司令部获得了一份国民党军目前位置和部署的情报,情报标署为“火急”。  相似文献   

7.
彝海结盟     
1935年舂天,刘伯承司令员率领中央红军先遣支队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当时由于彝民经常受国民党军阀“剿讨”抢掠,对汉人军队入境极为戒备,他们千百成群地挥舞着长矛、棍捧和上枪,呐喊着出没于山林之中,阻止红军前进。刘伯承为了和平通过彝区,尊重彝族弟兄的风俗习惯,欣然愿意与彝族首领古基小叶丹歃血结盟。结盟仪式在横断山脉一个小山谷的海子边上举行。代表红军和汉族的刘伯承与古基小叶丹亲切握手。小叶丹捉住一只大红公鸡,一刀顺嘴割去,鲜红的血淌在酒中。两位异族兄弟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洲是70年前中央红军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经历四渡赤水、遵义战役、南渡乌江,横渡金沙等战斗后走过的地方。因为长征,便有了长征途中颇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会理会议”,和令国人传颂的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冤宁县彝海之滨歃血为盟的史诗。  相似文献   

9.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不久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作战行动。从此,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路线和作战指导原则。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面临的军事形势,仍然十分严重。当时,蒋介石调集一百六十八个团约四十余万人的优势兵力,向中央红军实施进逼包围,企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于乌江以西地区。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部队从八万六  相似文献   

10.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