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向美国订购5艘"霍兰"潜艇并于次年组建第1潜艇队。以后,日本海军通过购买外国潜艇和制造技术逐渐掌握了潜艇技术,于1917年开始自行研制潜艇。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胜国,日本得到7艘德国潜艇,了解这些实用潜艇的构造对日本潜艇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成为攻击商船和军舰的水中利器。但有时,潜艇也成为敌方潜艇的猎物。在二战中各国潜艇击沉潜艇的数量为:英国35艘、美国20艘、德国10艘、荷兰3艘、日本3艘、苏联2艘、意大利2艘。而在英国海军潜艇击沉的35艘潜艇中,有14艘是德国潜艇,其中“冒险者”号击沉U864的战斗是一场引人注目的水下较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潜艇救援方式入手,分别介绍了俄罗斯、美国、北约、英国及日本的救援潜艇.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30年代后期,泰国海军从保卫国家的战略出发,组建了一支以4艘近岸潜艇为主力的潜艇部队。潜艇购自日本,排水量370吨,续航力约80海里,装备有火炮、鱼雷等武器。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压力下,4艘潜艇被迫退役,直至消失。泰国海军拥有潜艇的历史虽仅10余年,  相似文献   

5.
偷袭悉尼港     
郭彩虹 《环球军事》2006,(17):56-57
二战爆发前,日本潜艇的“狼群”战术在太平洋已小有战绩。日本潜艇偷袭悉尼港,虽没有偷袭美国珍珠港的影响大,但对当时还没觉醒的澳大利亚人来讲可以说是当头一棒。此战后,澳军将两艘日本微型潜艇的残骸拼凑起来,辗转运往澳洲各地展出,不仅募得大批战争捐赠,而且使得地广人稀的澳大利亚人意识到了战争的临近。不仅如此,日本人肯定没有想到英、澳也因此看到了微型潜艇的军事作用。此后,英、澳两军也苦练起了小艇特攻战术。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潜艇技术和战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海战中产生了不少名噪一时的潜艇和潜艇指挥官。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倒霉"的潜艇被人们所记住。排行榜第一名:日本"吕-34"号潜艇。上榜理由:被土豆"吓沉"的潜艇。1943年初,为配合美军在西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反击行动,美国海军在海上实施封锁,切断日军对新几内亚群岛的增援和补给。4月初,美国"奥邦农"号驱逐舰在奉命对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进行战斗巡逻时,突然发现一艘日本潜艇从己方军舰旁边破水而出。美军舰员们十分惊呀,军舰上火炮手立即摇动火炮对准潜艇,准备用火炮攻击日军潜艇。但由于潜艇距离军舰实在是太近了,已经进到了军舰火炮的射击死角之内,火炮无法发挥作用。正在慌忙之际,一个美军水兵见到军舰甲板上有一堆土豆,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驱逐舰“奥班农”号在所罗门群岛附近海域巡逻,突然发现一艘日本潜艇露出水面换气。这一突然遭遇,双方都惊慌失措。日本潜艇装有鱼雷,但来不及施放。美驱逐舰虽然抢先开火,但无一命中。日潜艇迅速调头,进入舰炮火力无法发挥作用的死角。舰上美国士兵由于突然临敌,来不及拿轻武器,信手抓起储  相似文献   

8.
云青 《国防科技》2003,(4):42-44
在当代,潜艇的研制发展技术被视为衡量一个“武器出口三原则”的制约,潜艇不能出口,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规模小,采购数量有限,装备后又不像美国和俄罗斯那样“大鸣大放”,所以日本的潜艇发展不为外人所知。事实上,以精锐潜艇构成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战群,其实力已不容小视。近百年潜心发展  相似文献   

9.
炎林 《当代海军》2008,(7):59-61
世界上第一艘实用化现代潜艇,是英国在20世纪初装备的霍兰级潜艇。随后,美国、法国、俄国、日本、德国等国,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潜艇部队。那个时候,是大型水面战舰一统天下的时代。潜艇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所限,在水下顶多航行1小时就要浮出水面给蓄电池充电,最大航速也就10节左右,武器除了几枚鱼雷外就是口径不大的单管舰炮。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组成的轴心国与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惨烈战争。各国海军基本上都把攻击敌方的舰艇和运输船只作为其潜艇的主要任务,而把从事侦察和监视、输送人员和作战物资、隐蔽渗透等作为潜艇的特种任务。主要参战国美国、英国、苏联、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动员了大约2300多艘潜艇投入战争,共击沉了4800多艘运输船和500多艘舰艇,而这些国家也有1300多艘潜艇在战争中被击毁或沉没。  相似文献   

11.
2002年4月21日,我和海军潜艇学院教官李宁同志作为观察员,离开北京,飞赴日本福冈,奉命参加4月22日~5月2日在日本佐世保举行的5国“太平洋援救2002”演习。 美国“司令”的热情 担任这次演习美国国家协调员(司令)的是美国第7潜艇支队参谋长尼斯上校。他与我一见面就热情洋溢地说“很高兴再一次见到你!”(2001年8月,夏威夷“潜艇安全与援救论坛”,他是会务组长,我为中国代表  相似文献   

12.
二战末期,一艘载有560公斤核材料的德国潜艇向美国投降。不久,美国便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此前,美国原子弹研制者手中所掌握的核材料并不充足,美国投向日本的原子弹里是否填装  相似文献   

13.
日本海上自卫队“夕潮”级潜艇共有10艘服役,是目前日本潜艇编队中的主要力量。从战略需要看,日本要从北起宗谷海峡,南至朝鲜海峡的日本海区、鄂霍次克海以南海区、千岛列岛以南海区布置潜艇以监视俄罗斯舰艇的行动,这就使日本对潜艇的需求量大大增加。1973年至1978年间,日本先后有“涡潮”级4艘潜艇服役。为使更多的潜艇在上述海区展开,日本政府从1975财政年度起提出建造新的“夕潮”级潜艇,该级艇是在“涡潮”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样即节省了更多的研制时间,双保证新一级潜艇  相似文献   

14.
冯虹 《军事史林》2008,(8):55-58
美日的反潜合作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冷战时期,美国和日本就在东亚太平洋有着密切而深度的反潜合作,当时的目标就是不仅对美国、而且对日本也是威胁最大的苏联核潜艇,这种合作,被称为美日“双边同盟的核心内容”。冷战结束后,在美日眼里,俄罗斯的潜艇活动日益淡化、减少,中国潜艇的分量日益增大,并成为它们搜寻的重点。2003年11月,美国航空母舰战斗群和日本海上自卫队首次在中国东海附近、水深约300米以内的“浅海域”,  相似文献   

15.
潜艇猎杀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为新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潜艇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共拥有900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11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这些潜艇无论在吨位、航速、航程、潜深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动力装置  相似文献   

16.
美国向台湾提供的一系列武器装备中遇到困难最多的是柴电动力潜艇。自50年代以来,美海军没有再建造一艘常规潜艇,也没有任何一家造船厂拥有即时可用的设计方案。不过美国防部仍称:“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台湾表示愿意通过我们获得潜艇,我们就一定会想方设法促成此事,即使这意味着从国外寻求潜艇设计方案。”然而,荷兰和德国政府已表示,不允许本国船厂涉足任何与售台潜艇有关的项目。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日本、西班牙和英国也都有常规潜艇的设计方案。美国的两家造船厂认为,现在就表明是否有兴趣为台湾生产潜艇还为时尚早。但位于密西西比州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所属英格尔  相似文献   

17.
徐安强 《环球军事》2008,(15):38-39
二战期间,尽管日本建造的潜艇型号众多,但是日本还是使用了其他轴心国的潜艇。二战中,日本海军共获得了其它轴心国的8艘潜艇,德国的6艘,意大利2艘。这些潜艇的获得一是通过向德国输送各类战略物资、交换武器装备而获得,二是在德意两国相继宣布战败投降后,将在日本控制下的以东南亚为基地活动的6艘德意潜艇收笼而得。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5日,日本海上自卫队"苍龙"号新型潜艇在神户市中央区三菱重工业神户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预计将于2009年3月正式服役。该艇是日本亲潮级潜艇加装不依赖空气推进(AIP)系统后的全面升级版产品,也是日本潜艇中第1艘配备斯特林发动机的"无氧呼吸"型潜艇,其隐蔽性、续航力、灵活性大大增强,标志着日本的新型潜艇研制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9.
<正>二战中,在太平洋战场的最后两年,盟军海空力量切断了日本岛国的石油、贵金属和食物的外援,消灭了日本的海空力量,部署了距离东京仅有几百英里的地面部队,摧毁了日本战争能力和抵抗意志。日本试图反击盟军海上进攻,希望进行海上决战,改变对华策略来达到这个目的。之后,随着盟军进攻的增加,日本又采取了自杀式的袭击策略。潜艇攻击对最终打败日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最开始时情况并不妙。潜艇效率低下,鱼雷总是出故障,指挥水平一般,严重影响了战役的顺利进行。在战争的头三个月里,美国潜艇只击沉了微不足道的13艘日本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春潮”级潜艇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的一级常规动力攻击型潜艇,目前有5艘加入现役,另2艘正在建造。日本建造潜艇的目的是攻击敌方水面目标和进行海上封锁,而日本所临海区面积广阔,因此对潜艇的需求量很大。日本政府目前建造潜艇的特点是以前一级的改进型作为新一级潜艇的设计方案,减少研制周期,另外每一级的建造数量都较多,并且分别交给2家厂商建造,使建造速度加快,能够在短期内有更多的潜艇服役。日本政府对潜艇的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