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复兴中华优秀文化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任何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一个民族文化走向进步、发展的根本前提.毛泽东同志曾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族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今后军工文化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于江 《国防》2014,(6):70-70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智慧外化的结晶。当前,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学生军训工作领域提出"学生军训文化"这一概念,可谓恰逢其时,意义深远。学生军训文化,由学生军训组织者、参与者共同营造,以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军事文化安全问题十分突出而且容易被忽视.军事文化安全问题,其实是其三个组成即传统军事文化、外来军事文化与国家主流军事文化之间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问题.当前我军文化安全正面临着"西化"、"多元化"、"泛美化"、"滞后化"、"短板化"等倾向.维护我军文化安全,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我军文化安全的预警机制;必须强基固本,不断增强我军文化建设内功与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我军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世纪以来,"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作为"软实力"的民族精神、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边境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文化固边战略的含义、提出的背景、作用和意义以及实施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和升华,是推动民族繁衍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弘扬.邓小平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通过继承、改造传统精神,吸收、融汇时代精神,从而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一、对自强精神的高扬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创造出灿烂夺目的文化,曾经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邓小平为了实现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指引中国人民走向民族自强之路.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邓小平深知,要使中国富强起来,必须迅速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从中华民族的这一根本利益出发,把进一步解放和发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习主席曾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了充分发掘古籍的价值,前人开辟了"类书"这条省时省力的捷径.所谓"类",即分类纂集;类书,即辑录各种典籍里最有价值的整部、整篇或整段的原始资料,按照门类、字韵等方法加以编排,以备寻检、征引之用.让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一要求与类书编纂的初衷恰恰不谋而合.当前对于古籍的系统梳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大型类书《中华大典》(以下简称《大典》)的编纂.它不仅是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项目,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大典》1989年开始试编,1992年全面铺开.2019年5月,随着《军事典·战争战例分典》的最后付梓,《大典》24个分典悉数完成了编纂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9.
颜色词是每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英汉语言中的颜色词具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和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思和文化传统。本文通过英汉不同颜色词(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的象征意义的差异的比较,从宗教方面,文化方面,历史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兵团建设》2007,(11):102-1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创新不仅关系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未来。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今后军工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培养与提高民族科技创新意识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近代科学传统的国家来说 ,必须理性地对待近代西方科学传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本文通过科学在我国近代文化传统中含义的研讨 ,认为尽管近代科学已经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 ,但是更多地被纳入传统“经世之学”或对“道”的追求 ,而作为科学文化深层底蕴的科学理性与科学精神仍然相当缺乏。因此 ,在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中 ,应该更加注意 ,以给民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提供足够的意识支援。  相似文献   

13.
战争文化视阈从更广阔的时空观揭示了战争归根结底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矛盾冲突的反映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观念和思潮的聚焦。比较东西方战争文化 ,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殖民性和扩张性 ,借鉴吸收西方军事发展的有益成份 ,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战争文化资源中挖掘出富有时代内涵的民族精神 ,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观念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实施"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重大国策"的过程中,书法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文章从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书法教育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书法教育在复兴传统文化国策中的地位及书法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论述,论证了书法教育对"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重大国策"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世界上每一种战略思想都与一定的思想文化丁联系,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国家政治,但战略又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是思想文化,而且战略思想最终要汇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去。从这个意上,战略思想也上一种文化,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便形成了战略文化。北约空袭南联盟是由南联盟拒绝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进入科索沃而引发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中,由于现行教材及教学资源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儿童实际相关度不高,再加之双语教学的影响,导致民族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水平低下.研究表明,开发基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儿童实际的情景教学素材是激发民族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以及发展数学能力的一条现实且可行的路径.情景教学素材的开发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国家统编教材以及可供利用的开发载体,注重利用民族儿童熟悉的课程资源,强化数学语言学习的心理认知.此外,还应结合课改理念以及情景教学素材的特征,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王运华同志《实践"三个代表"推进文化戍边》一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融汇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史为鉴,联系新疆、兵团实际,把握规律,科学分析兵团担负的屯垦戍边使命,提出崭新的"文化戍边"概念,无疑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它的文化史。中华民族是多个民族经过漫长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融合发展,在不断构建和增强文化认同、铸造民族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的进程中形成的,这个历程今天仍在继续。文化是将多个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基石和纽带。文化戍边是创新的理论,王运华同志对其内容、特点、意义及实践诸方面都作了探讨,但这仅仅是屯垦戍边新探索的开始,需要更多的人来作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既要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又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民族文化背景。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蕴含广博的德育资源。“微德育”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创新手段,将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南疆高校“微德育”,对于推进新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强化德育的实效性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圆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之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在我们民族精神领域的各方面,影响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圆道”即循环之道,圆道观认为,宇宙万物永恒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流行于西北高原的民间"花馍"就是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我国西北那片干燥灰黄的泥土地上,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却能摇身变成精致的工艺品,并且在其中凝注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传统的春季来临和当地的婚庆嫁娶,更是少不了这种馒头工艺品——"花馍"。它伴随百姓生活而生,依附民俗风情而传承,虽然是一种寄存在舌尖上的地域文化,却折射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