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98第5期曾以《雷阵中铸丰碑》为题特别报道了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二次大扫雷,受到读者广泛关注。历经近一年的艰苦奋战,近况如何呢?且看来自扫雷前线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1997年12月,云南边境大扫雷再次拉开序幕,这是我军继第一次中越边境大扫雷之后,在本世纪末的一项重大军事行动。千里边防线上,处处有地雷被引爆的破空巨响;在那升腾弥漫的硝烟  相似文献   

3.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云南省军区扫雷部队销毁边境地雷》的消息,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云南边境第二次大扫雷指挥长李智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销毁在雷场中搜排出来的地雷和爆炸物,以及边境局部战争中遗弃的地雷和爆炸物,这是为刨造和平安宁边疆、永久消除雷患,树立我国、我军热爱和平、求发展良好形象的具体行动。中国军队用行动为国际禁雷和销毁地雷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公元1997年11月28日14时30分,一股股和平硝烟在中越广西边境腾空而起,隆隆的爆炸声向世界宣告: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第二次扫雷行动拉开了序幕。广西边防扫雷部队将于1999年年底前,彻底清除中越边境广西段12处约2000万平方米的雷区。 和平是战争的间隙。为了和平更长久,500余名扫雷官兵披甲出征,一步步践踏“死亡”,一次次笑傲“死神”。勇踏地狱门坎的扫雷军人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而每一位英雄的背后,大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军嫂。  相似文献   

5.
在中越边境,由于过去长达十年之久的边境局部战争,在东起广西北仑河口,西至云南江城县十层大山的2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分布大小雷区560多处,雷区总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随着战争硝烟的散去,中越关系也得到了改善,但地雷给边民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与日俱增、触目惊心。据统计,在第一次大扫雷前,中越边境边民因触雷伤亡已达数千人。而边境上的数百条民间过道、隘口、口岸,由于被雷场封锁,边民探亲互市只能绕道而行。边境贸易、胶林收割、耕地播种、矿藏开采、部队巡逻受到了严重阻碍。为了表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  相似文献   

6.
曾两次参加过云南边境大扫雷的他,刻苦钻研扫雷知识,在保证扫雷进度和质量上,在确保全队无一人伤亡的前提下,带领全队官兵完成了16片雷场,2109万平方米雷区的扫雷任务,排除地雷7.63万余枚,清除爆炸物品2.13万余件,功勋卓著,20D0年被云南省军区批准荣立一等功。  相似文献   

7.
扫雷在海外     
中国人民海军扫雷部队自50年代成立以来,执行过两次在海外异邦扫雷的重大任务。同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不同的是,在越南扫美国雷,在柬埔寨炸中国雷。本文则记录了这两段不寻常的经历。  相似文献   

8.
纵观云南发展的现代史,既是一部军政军民团结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边疆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跨越史。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中甸,贺龙亲书“兴盛番族”锦幛相赠应邀拜访的归化寺,僧众帮助红军筹措物资北上抗日,终成汉藏军民团结佳话;
  1950年底,普洱县城,26个民族同胞剽牛起誓,党政军民立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云南边防部队先后组建约有1万人组成的236个民族工作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新生基层政权,推动边疆发展;
  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期,云岭大地各族儿女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踊跃参军参战支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上世纪90年代,为了让经历战火洗礼的边境各族群众过上安宁生活,云南省军区先后两次组织中越边境大面积扫雷,为边疆经济发展清除雷患;
  进入新世纪后,云南党政军民共建生态文明、共创民族团结、共护云南稳定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七彩云南,集边疆民族地区于一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正日益成为云南跨越式发展和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载体,成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9.
1997年冬,桂西边区的千里中越边防线上雷声隆隆,硝烟滚滚。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人民解放军广西边防部队500余将士铁肩担重任,在中越边境线上再次展开了本世纪末规模最大的扫雷行动。扫雷官兵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天平上,自觉识大体,顾大局,发扬“甘愿吃亏,乐于吃苦,勇于献身”的法卡山精神,连续作战,舍生忘死,迄今拆雷1.8万余枚,清障面积约12万平方米,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  相似文献   

10.
反水雷舰艇是反水雷作战的主要武器装备,它有扫雷舰艇和猎雷舰艇之分。扫雷舰艇一般装载或拖带有电磁、声频和接触扫雷具等,以扫爆相应引信的水雷。除此还拖带了截割扫雷具以割断锚雷雷索,使水雷浮起再用火炮将其击毁。猎雷舰艇则是先用探测距离远、分辨能力强的猎雷声纳发现并识别水雷,然后派蛙人或遥控深潜灭雷具投放炸药包炸毁水雷。猎雷与扫雷的最大区别是,猎雷与被扫水雷装什么引信无关,且不受水雷引信定次、定时的影响。但猎雷的速度因要逐个销毁水雷而比扫雷速度慢。因此一些国家还研制了兼顾猎、扫雷任务的反水雷舰艇,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反水雷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91年4月德国的反水雷编队抵达波斯湾水域,这支编队除了331B级猎雷艇以外,还有两套“特洛依卡”遥控扫雷系统——即两艘HL 351级主控艇和6艘“海豹”遥控艇,德国是惟一一个派出扫雷兵力的国家。由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对非接触扫雷,特别是装备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依卡”遥控扫雷能力持怀疑态度,所以他们更热衷于猎雷。然而,“特洛依卡”遥控扫雷系统在科威特水域联合反水雷行动中的成功表现,不仅证明了该系统卓越的扫雷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水雷是海军武器库中最经济而又最难对付的兵器,它体积小、价格低廉、布设容易、隐蔽性好、破坏力大、难于消除。水雷威胁所产生的恐惧心理效果大大超过其本身的价值和破坏作用。因此.打破水雷封锁是所有沿海国家非常重视的任务。扫雷舰艇和猎雷舰艇是对付水雷威胁的主力军,它们总称为反水雷舰艇。扫雷舰艇拖带有截割扫雷具以割断锚雷雷索,使雷体浮起而用火炮击毁水雷;扫雷舰艇也可装载或拖带电磁、声频或次声频扫雷具,扫爆相应引信的水雷。猎雷舰艇是用分辨率高的探雷声纳  相似文献   

13.
文章总结了70年代以来几次主要海战中水雷的应用及其在海战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介绍了为对抗水雷所采用的反水雷装备。从反水雷作战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扫雷和猎雷两种主要反水雷装备的效果,并对扫雷和猎雷装备进行了评价,同时也探讨了反水雷装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在反水雷领域俄罗斯海军以扫雷为主,其扫雷舰艇的舰级与数量均为世界之首,可承担接触扫雷、非接触扫雷以及遥控扫雷使命。同时.俄罗斯也具有一定的直升机扫雷能力。然而,谈及猎雷时,似乎当时的华约组织和苏联并不为20世纪70-80年代的猎雷热所触动,只是在1989年建造了1艘“戈里亚”号猎雷舰,从舰艇的外形看,该舰与扫雷舰艇并无二致,仍用钢材建造,且舰尾甲板上也未携带类似PAP—104那样的线导灭雷具。那么俄罗斯海军究竟有无猎雷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赵文 《当代海军》2001,(9):36-38
“反水雷防御”这一概念范围相当广泛.它既包括降低水雷潜在威胁的措施,也包括使用反水雷武器以消除水雷障碍。反水雷武器用于直接实施探测和消灭水雷的行动,主要装备在反水雷舰艇和扫雷直升机上,包括扫雷武器、猎雷武器等。扫雷武器包括各种扫雷具和防水雷自卫具,而猎雷武器包括探雷器、灭雷器或灭雷炸弹等。反水雷武器出现于19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泛使用各种舰用接触扫雷具和防水雷自卫具,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现代的反水雷装备,无论是扫雷还是猎雷都离不开平台,特别是“舰艇反水雷”离不开拖曳平台或母艇,尤其是扫雷时,扫雷舰艇必须首先进入雷区,显然舰艇受水雷的威胁最大。猎雷的出现对保证猎雷舰艇的安全性的确迈进了一大步,它可远离雷区在200~500米的距离上对水雷进行探测和识别,然后采取其它措施进行灭雷。然而,随着水雷技术的不断发展,动作半径达1000  相似文献   

17.
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思茅地区,因它优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又因它位于中越老缅四国交界,与世界毒源盛产地的“金三角”毗邻,也是毒品内流的陆路必经通道而显赫。近年来,思茅军分区先后组织民兵在边境要道、通商口岸巡逻、设伏、堵卡12000人(次),参加民兵21000人(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贩毒分子250人,先后涌现出20多个民兵缉毒先进群体和个人。 毒枭落马边境线 1991年8月的一天深夜,位于中缅边境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武装部拉祜族部长张立应,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火速带领民兵应急小分队在边境一线主要通道设伏、堵截。 边境的夜,静悄悄,皎洁的月光,透过茂密的树林洒  相似文献   

18.
“二甫山高高入云天,苦聪人个个无衣衫。吃饭满山寻野果,睡觉穴巢便是家。”这是一首描写地处中越边境云南金平县二甫村苦聪人以前生活状况的打油诗。  相似文献   

19.
参加云南边境扫雷结束后,我奉命到云南最艰苦的迪庆军分区当副政委。有人说,瞿云福从战火中走出来.从雷场中滚过来,还当过大区首长的秘书、省军区机关的处长,辛辛苦苦那么多年,还被安排到那么艰苦的地方,真是不应该!我对此不以为然。我认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地方有好有差。好的地方需要人去工作。差的地方更需要人去建设、去保卫。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培养人,越能为人民群众做事。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2月15日,对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南屏镇峰岩洞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永世难忘的划时代的一天!这天,该村的59户289口人,全部告别了祖辈穴居近两个世纪的阴暗、潮湿、污浊的一个高山岩洞,搬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2001年12月记者在云南中越边境采访“兴边富民行动”,广南县人武部部长赵发洪说的这席话,令记者既惊讶又振奋。于是便驱车110公里,专程前往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