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雷达对抗系统的作战能力评估问题,结合其组成及基本作战模式,建立了雷达对抗系统作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中不同的上下层指标间的关系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聚合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雷达对抗系统作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层指标间的聚合关系,得到了雷达对抗系统的作战能力评估模型,实例表明该雷达对抗系统作战能力评估模型具有实...  相似文献   

2.
基于BOM的雷达对抗仿真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对抗仿真系统具有仿真实体繁多、交互关系复杂等特点,在分布式仿真系统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联邦成员不易更改、模型开发规范缺乏以及模型重用性差等困难.为克服以上困难,按照BOM开发标准,构建了典型雷达对抗仿真系统的层次化框架结构,阐述了基本模型的插件设计方法和复合模型的组合设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和模型的可重用性.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雷达对抗功能仿真系统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信号仿真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3.
魏小猛 《国防科技》2010,31(2):59-61
联合作战体系是由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综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单元依托信息化网络结构耦合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以整体涌现性为典型特征。文章基于系统学原理,分析了联合作战体系产生整体涌现性的组分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依此提出了联合作战体系的对抗指导。  相似文献   

4.
针对相控阵雷达波束扫描的捷变特性,提出了基于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波束扫描分析方法。由于各侦察子系统空间分布特性不同,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所获得的相控阵雷达波束指向判决各不相同。结合DS证据理论,将各个侦察子系统的判决结果融合处理,可有效消除不确定信息,提高波束扫描的判决准确率。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防空作战体系的武器装备组成结构和对抗信息交互具有网络化特征,其作战效能是通过对抗过程中各组分系统间复杂的网络化交互涌现出来的,因此描述体系作战效能的指标也应由各组分系统效能指标相互关联涌现出来,而传统防空体系指标选取方法无法准确描述防空体系内部复杂的关联关系和揭示体系能力的复杂涌现生成机理。因此将无参数探索最大交互信息算法( MINE)和网络统计算法( FNA)组合构建了MINE?FNA组合算法模型,对基于武器装备体系仿真试验床的防空体系仿真的全样本实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构建了“底层基础指标→均一化指标→体系级指标”的三层防空体系指标网,为研究防空体系内部复杂关联关系和分析防空体系能力的生成机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搭建了由电磁环境仿真层、电磁效应分析层以及电子对抗系统作战效能评估层等构成的预警机雷达电子对抗系统作战效能仿真分析的技术框架。采用高层体系结构技术建立了预警机雷达电子对抗仿真联邦,主要包括预警机雷达对抗仿真成员的概念模型、预警机仿真成员的概念模型、预警机雷达对抗仿真数学模型以及预警机雷达对抗仿真联邦对象模型。最后通过2型4个雷达干扰站对预警机雷达电子对抗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预警机雷达电子对抗系统作战效能仿真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体系对抗是信息化战争的显著特点。体系对抗仿真是进行信息化战争作战效能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组网雷达对抗呈现的体系对抗特点,阐述了组网雷达体系对抗仿真的意义,着重讨论了组网雷达体系对抗仿真的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建模问题,设计了基于HLA技术体系的仿真系统框架。仿真系统的建立对于组网雷达体系对抗效能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的军事对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军事对抗系统是复杂适应系统.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较好地克服了传统的建模技术存在的不足,为将军事对抗系统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军事对抗系统建模仿真的新领域.结合红蓝分队对抗实例,介绍了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技术建立分队对抗系统的全过程,并对其中的属性集、行为集、规则集、信用分派机制、底层交互、高层交互构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研究为建立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的Multi-Agent军事对抗系统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杂系统的组网雷达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常规单基雷达演化成组网雷达的过程,并运用复杂系统的基本属性———差异性、多样性、相关性和整体性,分析了组网雷达演化的机理。然后指出组网雷达整体涌现具体表现为作战能力的提高和“四抗”能力的飞跃。最后分析了组网雷达作为复杂系统,网内雷达站之间的数据融合是其涌现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描述战斗毁伤"规模效应"的Lanchester模型默认作战体系内部是"完美的"。本文扬弃此假设,首次从作战体系内部"共识"涌现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模拟体系对抗价值链的网络"同步效应"模型,研究了战场变化、个体/群体认知、自同步与对抗均衡等概念的网络拓扑和权值演化形式,并发现在对抗均衡条件下无标度网络具有"同步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作战指挥整体涌现性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作战指挥的整体涌现性.从组分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环境效应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作战指挥整体涌现性产生的根源,并阐述了信息与作战指挥整体涌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雷达反隐身检测存在的角度信息丢失、装备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反隐身优化部署技术。该技术建立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反隐身检测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将任务区域进行划分和覆盖率加权,得到粒子群算法的目标函数并对收发站粒子种群进行重新部署,通过多次仿真实验得到了最优化布站数量。仿真结果表明,与标准粒子群算法相比,所提出的研究算法收敛更快,得到的加权覆盖率更高,可满足反隐身优化部署效费比需求。  相似文献   

13.
对抗模拟是作战模拟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文章就其基本原理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通过中外专家的论述,阐述了对抗模拟概念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信息流动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对抗模拟的内涵.对抗模拟这种作战模拟形式具有仿真性、拟剧性、博弈性和不可重复性等特征.按照层次、信息提供的方式、结果评价的方式、实施的方式、运用的工具以及地域等区分了不同类型的对抗模拟.对抗模拟需要的关键仿真技术包括分布交互仿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信息网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根据武器装备体系对抗仿真的特点,基于HLA技术讨论了组网雷达体系对抗仿真系统的设计问题。提出了仿真系统设计的总体要求,阐述了HLA的基本思想及联邦设计的模型,分析了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工作过程,突破了仿真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完成了基于HLA的组网雷达体系对抗仿真系统的设计。与传统的实体功能仿真相比,该系统既支持纯数学仿真,又支持半实物注入式仿真,是一个较为通用的组网雷达对抗仿真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反辐射导弹(ARM)是现代战争中对雷达硬杀伤的主要武器.对抗反辐射导弹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诱饵系统.讨论了利用退役的某型火控雷达和主战雷达所组成的一套ARM诱骗系统的组成和简要的工作原理,及在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这种诱饵系统所能起到的有效的诱骗作用原理.另外,还介绍了改制的本系统的性能指标,讨论了系统在研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信息化战争体系对抗模拟仿真的EBI模型体系出发,界定了体系对抗的网络模型和交互模型的概念,探讨了网络模型和交互模型的建模内容,分析了利用网络模型和交互模型表现体系对抗复杂性的途径,并在探讨体系对抗仿真网络模型和交互模型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ABM建模方法构建体系对抗网络模型和交互模型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7.
雷达对抗在现代电子战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雷达对抗侦察还是雷达干扰,对其进行雷达对抗的空间能量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雷达对抗战斗部署提供依据。为了直观描述雷达对抗侦察的有效作用区域,给出了雷达对抗侦察作用空间的定义,并分析了地面反射多径效应对侦察作用空间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多径效应使侦察作用空间分裂,产生侦察盲区,因此,在执行侦察任务进行侦察机配置时,应尽量避开侦察盲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雷达对抗仿真推演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以适应现代战场的应用需求,对其进行了组件化的设计与开发。首先,分析了雷达对抗仿真推演系统组件化设计的基本思想,给出了组件化仿真系统的开发流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功能需求分析、仿真架构设计、仿真组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行等4个方面对组件化雷达对抗仿真推演系统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最后给出了运行实例。实践表明,这种开发模式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分布交互仿真系统实时性较差,只能使用简化的武器模型来实现多武器对抗.本系统以地空导弹作战对抗系统为例,阐述项目研制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实现了分布交互仿真技术与半实物仿真系统的结合,提高了分布交互仿真系统的内部精度.此系统的设计为提高分布仿真中模型精确化和半实物实时仿真系统扩大仿真规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首先简要介绍了HLA联邦开发与运行过程.然后以导弹防御系统中的相控阵雷达为研究背景,重点讨论了导弹突防对抗仿真系统联邦的设计,主要包括对象类、交互类设计和联邦设计;最后给出了联邦开发实例,包括联邦想定、联邦成员仿真模型实例、联邦测试和联邦执行结果.联邦开发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可重用性,可以实现联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