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韩国面临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不断升级,近年来韩国开始构建独立的“韩国导弹防御系统”(KAMD)。该系统为末段低层防御系统,可防御朝鲜的中近程弹道导弹,计划于2012年投入使用。同时,美国承诺通过建设包括韩国在内的导弹防御体系等手段向韩国提供“扩展威慑力”,如使用美军带有“标准”-3导弹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拦截朝鲜导弹。  相似文献   

2.
16号数据链(Link-16)是美国各军兵种共同使用的一种战术数据信息传输系统,是美军实施联合作战的重要物质基础,主要由“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多功能信息分发系统”(MIDS)终端、指挥控制处理器以及战术数据管理系统组成。其中,JTIDS 为第一代16号数据链终端,能在作战环境下提供导航、相对定位、作战识别和指挥控制功能。MIDS 为第二代16号数据链终端,能提供抗干扰的数字化语音与数据保密通信。在不久的将来,MIDS 将逐步取代 JTIDS,成为美军战场信息传输的新纽带。  相似文献   

3.
岳峰 《中国军转民》2010,(3):45-48,51
美军的武器装备需求决策是国防部与军(兵)种利用各自信息优势相互博弈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里根政府建立了三军武器装备需求决策统一的领导体制一需求生成系统(RGS)。2003年美军把武器装备需求决策由需求生成系统(RGS)变革为联合能力集成与开发系统(JCIDS)。  相似文献   

4.
联合信息环境计划( JIE)是美国国防部为了提高军事网络的效率、效能与安全性,而对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进行的整合与重构计划。对美军联合信息环境计划的动因、关键技术和政策挑战、实施路径、对美军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举动     
《环球军事》2009,(22):4-5
印度明年将发射首颗军用卫星,韩国宣布将向朝鲜提供现代化军事通信装备,美国承诺向韩国提供“延伸遏制力”,委内瑞拉将向委哥边境增兵,美军将在年内完成现役卫星碰撞分析.  相似文献   

6.
如今,C~4ISR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业已成为世界众多军队竞相追逐发展的目标。目前,美军指挥自动化建设正致力于把火力打击系统纳入其中(即形成C~4ISKR),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栅格”(GIG),以求完全实现情报获取实时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作战单元一体化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后.美军的信息化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彻底完成由传统的“平台中心战”向高度一体化的“网络中心战”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战术通信是数字化部队和战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军战术通信系统现役装备进行改进的情况以及围绕数字化计划正在实施的战术互连网、战场信息传输系统、战斗部队信息网的发展动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军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C~4l)领域的一个重大举措是决定建立全球信息栅格网(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建立这样一种系统的目的就是——“把恰当的信息,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送交给恰当的指战员”  相似文献   

9.
刘永  文广 《环球军事》2010,(16):15-17
7月28日,为期四天的代号为“不屈意志”的美韩联合军演在韩国东部海域(日本海)结束。但“作为对朝鲜军事应对的措施之一”,韩美计划每月都举行一次联合军演直至今年年底。其实,美军联合演习非常频繁,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军事信息通信则是信息化的基础。本刊集中介绍当今世界上军事通信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美军在近几次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战时通信,以及一种特殊的军事通信系统——应急通信系统,以期读者对于现代军事通信的发展概貌能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光纤传输系统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尤其是它具有保密性好、不怕电磁干扰、中继距离长,以及光纤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敷设等特点,对其在军事通信特别是野战通信方面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军已有一些光纤传输系统投入使用。我们知道,一个传输系统性能的好坏不仅取决于传输媒介的特性,同时也取决于传输方式的选择。对数字光纤传输系统来说,目前研究比较成熟的是5B6B 线路码的传输。对多电平数字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已得出结论;多电平传输更能有效地利用光纤的传输特性,延长中继距离。在脉冲调制的诸类型中,脉冲幅度调制(PAM)和脉冲宽度调制(PWM)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多站雷达体系雷达数据光纤传输系统的方案设计和实现方法。与传统雷达使用的光纤传输系统不同,而是采用技术较新的基于无源光网络PON的实时数据通信系统,这是无源光网络技术在多传感器实时通信领域的首次应用。在系统设计中利用先进的光电子和在编程技术,实现了点对多点雷达数据光纤传输,提高了信号传输质量,同时系统具有动态接入和扩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左超  曾淳 《国防科技》1998,19(4):93-98
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通信速率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光纤通信技术是极有可能满足未来高速通信需求的途径之一。在强烈需求背景的推动下,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本文总结了当前高速光纤通信中波分复用技术(WDM)、江纤放大器技术(OFA)、光时分复用技术(OTDM)、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F)技术的基本原理、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指出,光纤传输损耗问题阴着光纤放大器广泛应用得  相似文献   

14.
赵辉 《国防科技》2014,(2):84-86
导弹防御系统是美军重点发展的战略武器系统。C4ISR作为导弹防御系统体系中重要的通信指挥自动化系统,由于其自身存在着信息网闭塞与狭窄的缺点,制约着导弹防御系统的功能发挥。美军目前正在全力建设全球信息栅格,通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构成一个可以共享"陆、海、空、天"多维信息的互连互通互操作网络,提升导弹防御系统的一体化信息交互,建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全球的导弹拦截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从网络信息服务的通信和服务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连通性、情报产品利用率、信息分发冗余、服务延迟4项效能指标来表征空间对地观测系统网络信息服务效能.在算例分析中,参考美军情报处理和服务模式,设计了“任务、处理、利用和分发”(TPED)和“任务、发布、处理和利用”(TPPU)两种情报服务网络方案,计算两种模式下的网络服务效能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光纤及光纤通讯关键技术和设备的介绍,提出在遥控武器站火控系统中利用光纤传输方式实现系统高速、高带宽视频、总线、IO信号的传输方式。通过光电转换单元的模块化设计,与系统部件有效集成,减少部件数量,优化系统网络。基于CPLD技术的电路设计,有效减小电路板尺寸,缩短设计周期,提高工作可靠性。设计紧凑、合理的光纤旋转连接器及光纤链路形式,有效保证链路的插入损耗,高质量完成信息传输。运用时分复用/解复用技术拓展传输带宽,为系统的升级和扩展预留了充分的空间。结合工程实际提出光纤通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据外刊新近披露,目前,美国五角大楼正在全力打造一种崭新的“全能战争网”。据该项目的负责人透露,该计划名为“全球信息坐标体系”,是美军今后重点发展的信息工程。整个系统预算超过2000亿美元,建成将需长达20年。据称,“全能战争网”建成后,美国国防部可以将其掌握的所有有关其他国家军队的动态和情报资料及时地传给各级各类指挥官甚至单兵,也可将前线单兵获取的各种情报实时上报,从而使美军真正成为一个“前后方同步,海陆空一体”的有机“战争机器”。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以来,军事通信装备的身影开始在太空出现。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是军用卫星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那次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信息化战争,以美军为首的多国联军在战争中传输的信息量大得惊人,其中70%~80%是经由卫星传输的,因此,通信卫星一跃而成为美军战时通信的主力。此后,美军对通信卫星的倚重与日俱增。无论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弗兰克斯司令坐镇本土、越洋指挥阿富汗战争,还是“捕食者”无人机从海外向国内传送战场图像,离开  相似文献   

19.
无线ATM及其在数字化战场信息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化战场要求实现战场空问的实时图形化显示,因此必须将模拟话音和数据两种孤立的通信系统综合成一个能传输话音、数据、传真和图像的综合通信系统,所以ATM技术越来越引起军事领域的兴趣。无线ATM技术既具有ATM的优点,又具有高度移动性,支持动中通,在未来数字化战场信息传输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阐明了无线ATM的基本概念,并就其在数字化战场信息传输系统的应用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今后十年内,美国陆军的地空导弹武器装备将出现大的调整。“小懈树”、“霍克”等老型号将相继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复仇者”和研制中的“军级部队地空导弹”(CorpsSAM)。原前沿地区防空系统的前方直瞄武器——防空反坦克系统“阿达茨”(ADATS)计划因种种原因已被取消,而用布雷德利“毒刺”战车暂时取代。鉴于“爱国者”(PAC-2)导弹在海湾战争中暴露的缺陷,美军正在进一步改进“爱国者”,即“爱国者”(PAC-3)计划。同时,美军正在加紧研制“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以上几种研制或改进中的导弹系统都将于2000年前后装备部队,与另二种系统一起构成美军新一代地面防空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