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复杂电磁环境下火力的指挥控制是战役研究的核心问题,运用信息战原理,在信息与火力分析平台上,对舰载导弹防空系统信息与火力联合作战能力的初步试验表明:复杂电磁环境的电子攻击可以使该系统拦截入侵飞机的数量下降达606.45%,幅度与电子攻击强度和导弹击毁概率相关,当导弹击毁概率为0.9时,可以获得最优信息与火力联合作战能力.因此,合理提高舰载导弹防空系统的抗电子攻击能力,优化配置导弹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舰载导弹防空系统信息与火力联合作战能力,还可以开发出基于信息战原理的新战法,为信息与火力装备的投资制定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2.
复杂电磁环境对舰载导弹防空系统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复杂电磁环境对舰载导弹防空系统影响的分析是海军战法研究的核心问题。运用信息战原理,在信息与火力联合作战能力分析平台上的初步试验表明: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因素可以使舰载导弹防空系统击毁入侵飞机数量的统计平均值下降553.96%,火力因素可以使统计平均值下降342.72%,信息与火力联合因素可以使统计平均值下降274.80%,整个舰载导弹防空系统性能趋于恶化。因此,根据复杂电磁环境对舰载导弹防空系统影响的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决策,提高抗电子攻击能力和导弹打击精度,达到提高舰载导弹防空系统信息与火力联合打击目标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典型双指数电磁脉冲的波形和频谱特性,讨论了导弹的电磁脆弱性和强电磁脉冲对导弹的耦合途径,重点分析电场从弹翼方向耦合的特殊情形。对孔缝耦合的毁伤问题进行理论建模,最后对制导系统的干扰进行定性分析。结论对探讨高强度电磁脉冲对导弹的毁伤机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电子对抗中的电磁隐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反电子对抗中电磁隐蔽的重要性及在强干扰、反辐射导弹、电子侦察的威胁下,如何实现隐蔽探测、隐蔽定位、隐蔽识别、隐蔽传输的一些想法,以供引起注意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弹载电子设备的缓冲包装设计及包装箱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载电子设备是指安装在导弹(包括空地弹、空空弹、地空弹等)上组合采用电气或电子元器件组成的电路的系统、分系统或组件。这些 系统、分系统或组件的主要用途是发射或接收 信息。单独订货的弹载电子设备一般归结为导 弹的备件订货,因此弹载电子设备的缓冲包装、贮运即为导弹备件的缓冲包装、贮运。所谓的包装技术是指为了提高产品在销售及贮运过程中 的效率,使产品免受各种外界环境条件的有害 影响,保证产品质量而为用户提供的针对产品 的技术统称。 一、防振缓冲包装概述 包装一般可分为个装、内装和外装 3 种。 个装是用包装材…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中高空导弹的组成结构具有新的特点,对这类导弹的综合测试方法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弹载计算机的使用及弹上设备通信总线的出现,要求导弹综合测试系统合理地综合现代电子测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据通信网络技术,采用比较严密而又合理的测量方法,才能完成对这类导弹的综合测试。  相似文献   

7.
导弹阵地静电电磁环境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静电的定义及产生方式、危害及形成条件2个方面,简述了静电;结合导弹阵地的实际电磁环境,从提高导弹武器系统的可靠性等3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开展导弹阵地静电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的意义;研究了导弹阵地静电源的形成机理和作用机理;结合导弹阵地的静电研究结论,从抑制静电累积、采取EMC措施等4个方面对导弹阵地的静电防护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电磁屏蔽技术是解决仪器自身电磁兼容问题,屏蔽电磁干扰,加强电磁防护,提高武器装备在现代电磁战中的生存能力的主要方式。本文就某导弹控制系统单机机箱电磁屏蔽设计中的选材和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现代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适应高技术战争中敌对双方在电磁战场上进行电子战的需要,一些电磁武器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作战效能。目前,国外军队已研制成功的电磁武器主要有电磁枪、电磁炮和电磁脉冲弹等。这些武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高技术条件下的电子战正向着加强对敌方电子设备的摧毁,特别是破坏敌方 C~3I 系统的核心——计算机软、硬系统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某型巡航导弹靶标主要用于对拦截该弹的反导防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而其在雷达照射下的RCS值是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研究其RCS值对反导防御系统中的雷达探测能力的影响,采用基于高频局部性原理的物理光学法(PO)和等效电磁流法(EEMC) 的综合来计算测量导弹的RCS值,并在改变雷达照射波入射方位角的情况下对该型导弹RCS的相应改变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了该型号导弹的RCS图,为评估反导防御系统地基雷达的性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空导弹(红方)对空中编队(蓝方)的拦截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蓝方对红方实施的电子战措施的分析,对蓝方实施的电子战对红方拦截行动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得出蓝方突防概率与电子战综合作战效能之间的函数关系。仿真结果表明,对地空导弹拦截的每一环节都可以有效地实施电子战,削弱地空导弹的拦截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海战下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的迫切需求,面向作战使用人员(作战视图)、科研院所对抗技术研究人员(技术视图)和装备研制机构及相关技术人员(装备视图),采用数字仿真技术与注入式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以导弹攻防体系对抗装备(或技术手段)的功能数学仿真模型为核心,以直接信号注入技术为仿真验证手段的反舰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为反舰导弹的作战使用和电子对抗战术运用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研究与训练平台.  相似文献   

13.
舰载弹炮结合近程反导武器系统火力分配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最大程度发挥弹炮结合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引入优化设计方法求取最大毁伤概率,建立了基于毁伤概率的火力分配模型。该模型将弹炮结合武器系统导弹和火炮的火力分配转化为导弹火力分配。根据导弹杀伤纵深和发射间隔确定导弹发射数量。根据导弹在杀伤区内毁伤概率特性,确定导弹发射时机。  相似文献   

14.
便携式防空导弹反巡航导弹作战效能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美国工业界武器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提出的 ADC模型 ,对某型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拦截巡航导弹的作战效能进行了详细的数学建模和分析计算 ,并得出了计算结果。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作为低空反巡航导弹的武器系统 ,某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较高的作战效能 ,在多发联射拦截巡航导弹时其作战效能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因此具有大力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打赢未来海上信息化战争,作为舰艇编队盾牌的舰空导弹必须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主要研究了国外舰空导弹作战体系发展和美军"网络中心战"思想,提出了必须尽快发展具有实战能力的舰载和空中平台装载的舰空导弹协同作战系统,提高舰空导弹的信息化水平,研究相关的信息对抗手段及电子对抗装备,确保舰空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6.
对反向设计方法在防空导弹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重点讨论了导弹总体、气动以及动力系统之间的关系。针对国外典型防空导弹,建立了反向设计模型,结合弹道仿真研究了国外典型防空导弹的战技指标、关键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弹道导弹突防数概率分布列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双层反导防御系统,在单枚导弹突防概率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多枚战术弹道导弹突破单层和双层拦截的最终突防数概率分布列计算模型,同时进行了算例分析,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导弹综合防护体系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未来高技术战争中,弹道导弹武器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已成为各国战略威胁手段和对敌实施纵深打击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敌攻击的首选目标,因此对导弹阵地综合防护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给出导弹阵地综合防护体系的框架后,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综合防护体系模型,在不同仿真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仿真并分析了仿真结果,得出了对综合防护体系效能影响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制导与控制一体化的导弹编队队形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导弹编队协同作战队形控制能力,研究了基于制导与控制一体化思想的编队队形控制器设计问题。根据领弹-从弹的动力学以及运动学方程,推导出了领弹-从弹的相对运动模型,建立了领弹姿态信息与从弹舵偏角之间的关系,将从弹通道间的耦合项作为不确定项进行处理,并利用自适应神经网络理论设计了补偿器,对不确定项进行了处理。根据反演理论设计了编队队形控制器,能够对导弹编队队形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BTT导弹制导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STT导弹相比,BTT导弹在气动效率、机动能力、控制性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运动耦合特性也给传统研究框架下的制导律设计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BTT导弹制导律设计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描述了BTT导弹制导基本问题,分析了BTT导弹制导律设计的技术难点,需要综合考虑运动耦合、多约束、目标机动、弹体动态效应等因素,然后综述了国内外现代制导律设计的基本方法,将其分为双通道解耦法、球坐标法、现代几何法等,最后指出了BTT导弹制导律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