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古至今,战争总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接近战争的"绝对形态",但随着核时代的到来,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转折。囿于核武器的巨大毁伤力与核战争的灾难性后果,全面性的核大战已越发不足取,这也成为美国军事理论界思考核时代战争形式的主要缘起。美国军事理论界的争论集中于全面战争与有限战争以及核时代有限战争的形态,即战争目标与手段选择的问题,进而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曾在西方军事理论界产生深刻影响,在美国军事理论界也受到极大重视.尽管美国一些学者不擅长理性思维,而大多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然而,他们在依据尖端武器和军事高科技探讨核时代的战争、信息时代的战争,包括未来战争的理论时,仍注意阅读克劳塞维茨等军事理论家们的经典著述,并力求从中汲取大量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美国军事战略是指导美国军事斗争的计划和策略。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军事大国,其军事战略的调整和实施,无疑将对整个国际局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冷战时期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军事战略先后经过五次调整,这一时期美国军事战略的突出特点都是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军事联盟为基础,注重运用威慑手段,准备打赢包括核大战、有限战争、特种战争等在内的各种战争,与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进行全球军事对抗。冷战结束以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的军事战略也随之进行了调整,随后的十几年间,美…  相似文献   

4.
2002年,俄罗斯军事学者关于“核战争时代结束、非接触式战争到来”的第6代战争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在非接触式战争中,高精度武器对战略目标的大威力密集突击效能将超过战术核武器,从而打破核武器、常规武器的泾渭之分,而太空战、电子战也已成为重要作战形式。2002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摒弃实施了50多年的“威慑遏制”战略,转而强调“先发制人”。可以认为,“军事至上主义”已成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中心,而反恐及其“庇护者”则成为重中之重。作为新战略的全面“演示”,海外媒体盛传美军早已制定了2003年2月至4月军事打击伊拉克的进程表,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相似文献   

5.
近期以来,以美军为代表的军事强国,针对削减核武器协议和全面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签署,重新重视核化生武器使用及威慑政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动向。对核化生威胁的判断有所变化,拟定新政策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对核化生威胁的判断有所变化。美国认为核化生武器扩散的热点在东北亚和南亚等地区,在地区冲突及战争中使用核  相似文献   

6.
第五次军事改革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两个最为重要的结果:核武器进入人类历史:战后国际关系形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核时代条件的这两大变化耦合共振,引起近代以来世界第五次军事改革运动。此次改革发生在50至60年代前期,以美苏两国为主要代表,形成了力求与两大阵营之间全面核大战准备相适应的核时代总体国防军事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在经过了两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浩劫之后,迎来了战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现代局部战争登上了历史舞台。这种样式的战争是本世纪出现的崭新战争形态,关于它的理论则是本世纪产生的重大战争理论成果之一。美国是思考和实践现代局部战争较早、较多的国家,逐步形成了美国早期有限战争理论。这一理论,是战后初期至60年代初这一阶段,美国关于现代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及危机控制的理性认识,是美国有限战争理论发展的“源头”,也是现代局部战争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初始形态之一。在美国军事理论界,有人把它称为“书斋战…  相似文献   

8.
现代军事史上的五次核危机冯长松,王锦核武器产生以来,除了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之外,现代军事史上曾发生过五次核危机:第一次是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曾建议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迫使中国屈服。美国政府考虑到“使用...  相似文献   

9.
3月6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一次讲话中说,美决心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但希望让外交活动发挥作用,“军事行动是其他所有手段失败后的最后选择”。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也表示,目前仍有机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但美国不排除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任何选项。  相似文献   

10.
<正>混合战争是一种新的战争形态,是信息时代的新型总体战,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在政治、经济、信息、军事等多领域的综合对抗,是对军事与非军事手段、正规与非正规方式、传统与非传统力量的综合运用,具有力量更加多元、手段更加多样、行动更加隐蔽、应对更加复杂的特点。混合战争理论是美国最早提出的,俄罗斯出色运用的,而美国在与俄罗斯博弈的过程中也浮现出了混合战争的影子。当然,在大国博弈时代,  相似文献   

11.
在核时代层出不穷的核战略理论中,毛泽东核战略思想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毛泽东对核领域一切问题的思考都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有着坚实的认识论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着眼"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核武器,着眼"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深刻认识核战争,着眼国家安全坚决发展中国的核力量,着眼世界和平庄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着眼人类未来主张全面彻底核裁军。  相似文献   

12.
提起1945年美国投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而对于美军曾经研制的一些战术核武器,如核火炮、核地雷等等可能就不清楚了。事实上,在核战争的威胁下,上个世纪出现了一些近似于变态的战术核武器。这里重点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披上了核外衣的“战争之神”——核火炮。  相似文献   

13.
9月1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防部已经起草并提交了新版《联合核作战条令》草案。该草案在核武器使用原则和程序方面与以前的版本有所不同。它允许作战指挥官在获得总统授权的情况下,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或恐怖主义分子集团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同时还允许使用核武器“先发制人”地摧毁敌人的核、生、化武器库。该草案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强烈反响。世界各大报纸纷纷发表评论,探讨美国的核政策。美国一些战略学家和军控问题专家也从核武器使用、发展以及防扩散的角度发表评论,分析该文件带来的影响.美国修订新版《联合核作战条令》,并企图把核武器作为“先发制人”的手段,这一动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直把防止核战争作为美国战略方针的主要目标。从军事上讲,这意味着具有公认的使任何用核武器攻击我们国家的国家遭受大量破坏和杀伤的能力。破坏程度如此之大,以致于任何外国领导人都无法设想发动核战争之后他们的人民还能作为一个民族生存下来。25年多以来,我国战略力量由于其规模和性质发挥了有效的威慑作用,预计在近期内它们仍将继续起这样的作用。然而,苏联核武装的改变促使我们对核力量的两个方面——战略  相似文献   

15.
韩雪 《国防科技》2003,(7):37-37
由于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威胁对伊拉克坚固目标使用战术核武器,引起人们对小型核武器的担忧。作为美军小型核武库中装备数量最多、发射最简便的核炮弹,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倍加关注。 核炮弹是装有核战斗部的炮弹,主要用于打击对军事行动有直接影响的对方目标,如指挥所、导弹发射阵地,集结的部队,集群坦克、.场、港口、得要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15日,美国《华盛顿邮报》披露美国正在发展一种低当量精确核钻地弹,这一消息在国际形势逐步缓和的当今世界无疑引起了轩然大波。由于新型核钻地弹具有常规武器的特点,因此必然会引起现有军事理论的一些变化,对于未来战争类型的判断和反击手段的选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积极发展核钻地弹海湾战争中,美空军对伊拉克首都巴  相似文献   

17.
王涛 《现代军事》2008,(8):55-59
近来,英国政府最终决定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升级,至少在2050年之前继续保留核武器。能够对波谲云诡的未来战略安全环境做出必要反应,是英国保留核武器的第一要旨。本文认为,英国保留核武器的另一根本原因是维持美国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其的信任度,为英国与美国一起参与军事干涉主义行动铺平道路,从而确保美英关系的延续和英国的长期安全。对于这一看似并无直接关系实则至关重要的因素以及英美两国日益宽泛的核关系,英国在其官方宣示中避而不谈。目前,英国议会与非政府组织正试图将“三叉戟”现代化升级项目进一步公开化,但目前看来。这一努力将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8.
事件     
《环球军事》2010,(9):4-4
美国公布《核态势报告》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4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核态势报告》,宣布美国将削减核武器、停止发展新核武、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但并未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报告显示,美国承诺只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考虑使用核武器保护本国及盟友安全。核武器在美国安全战略中的“唯一作用”将是威慑别国不对美国及其盟友实施核打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内战初期北方失利的原因从军事角度来考察 ,主要有 :北方以有限战争对抗南方的无限战争 ;北军指挥官的军事素质低下 ;北军外线出击 ;与内战的战争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与北约1999年的文件相比,新战略概念文件具有明显的不同,即它把美国在欧洲部署的战术核武器的重要性降低了。以前,核武器为北约与北美之间提供了一条必不可少的军事和政治联系,但那个时代已经远去。如今,新战略概念表明,美国的战略力量,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联盟提供最重要的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