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其云 《国防》2004,(9):46-48
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指出:“我们要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和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江主席这一重要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步伐,积极创新国民经济动员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下,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既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快速发展。总的思路是:着眼新军事变革的基本特点,适应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需…  相似文献   

2.
张浩 《国防科技》2007,(3):26-27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展开,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加快军事转型,建设信息化军队,实现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应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为切入点,研究了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的弊端;以史为鉴,认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财力保障应当实现全面融入、协调适应与持续推进,实现军事财力保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的价值体现在其对这场伟大变革的服务保证作用和发挥其作战功能上。为军事变革提供政治方向上的保证是其首要价值所在;为军事变革提供精神动力是其关健价值所在;为军事变革培养和造就新型军事人才是其重要价值所在;实现政治工作作战功能则是其全新价值所在。促进官兵的思想解放、实现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加强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政治工作环境是促进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价值实现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为我们奠定了实现强军夙愿的理论基石。把握这一战略思想的基本观点,对于各级领导加深理解其思想体系和精神实质,增强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军事变革思想围绕"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和怎样建军"这一主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变革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如军事建军与政治建军兼顾并重;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完美结合;适应世界潮流与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紧密联系;自觉继承优秀传统与大胆改革创新有机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互推动等,这些为在高技术条件下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徐根初 《国防》2005,(3):13-14
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涉及到武器装备发展、军事人才培养、体制编制调整、军事理论创新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军事法制的完善和保障。为此,我们特组织“新军事变革与军事法制建设”的主题讨论,深入研究我军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建设中军事法制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欢迎大家赐稿。  相似文献   

8.
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加快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军队政治工作要积极应对 ,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供可靠政治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动摇 ;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加速实现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本 ,牢牢把握人才建设这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当前,一场以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直接动力的世界性新军事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迅猛发展。面对这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浪潮,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一方面必须积极适应,另一方面又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做到既全面跟踪和了解发达国家军事变革的进程,又冷静分析、辩证取舍;既迎接挑战,又不盲从、盲信,有所为有所不为,跨越式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要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在今年3月“两会”期间又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这是江泽民同志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深入发展,对我们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目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反映了这一动向。对此,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剖析,更要紧密联系我国实际,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被称之为“新军事变革”。…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预计将于未来20~3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引发下一场军事变革。这场军事变革将以新质机械化与新质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为主题,以重塑军事体系为目标,作为一场以跃变为主的革命性军事变革,将对军事领域产生全方位影响,并促使"云战争"这一信息化战争高级形态走上历史舞台。应将下一场军事变革纳入军队改革的远景视野前瞻布局,为夺得战略主动、实现军事赶超、引领世界军事文明发展和支撑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科技素质高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资源 ,是完成具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决定力量。新型军事人才科技素质高低是制约我军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素。提高新型军事人才科技素质 ,高科技知识学习是基础 ,科技练兵是重点 ,优化机制和环境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是党的十六大对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尽快实现部队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军事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决定军事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在军事实践中作用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各个时代军事主体的“军事文化自觉”。“百家谈兵”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自觉意识的萌芽,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冷兵器形态军事变革的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战国中晚期至明清之际,儒学对兵学进行整合进而将兵学完全纳入儒学的思想体系之中,这一方面为兵学的发展取得了官方合法地位,另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渐迷失,导致中国没有率先完成热兵器形态的军事变革;在“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召唤下,中国近代军事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复苏,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开始向近代军事文化进行“历史性转型”;20世纪,是中国追求独立富强的世纪,也是中国催生和培育先进军事文化自觉意识的世纪。进入21世纪,适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必须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中国先进军事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是应用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更新武器装备,革新军队体制,创新军事理论,促使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发展模式是跨越式。适应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战斗力主体建设必须由人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跨越。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从战斗力主体建设总体要求出发,努力推进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跨越、三个投入、两个延伸、一个衔接”。四个跨越(一)信息化带来了…  相似文献   

16.
朱继业 《华北民兵》2004,(10):20-20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的跨越式发展,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得赢”。这些年来,我们积极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坚持以打赢标准谋划工作,团队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连续4年被天津警备区评为“先进预备役团”;被北京军区表彰为“基县全面建设先进旅团”,被总部表彰为  相似文献   

17.
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其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军制变革、作战方式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同时也暴露了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变革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8.
新军事变革继续加快步伐 ,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军队建设 ,也对我军管理提出了信息扩展、加快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管理现代化、提高战斗力的重大挑战。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我军管理主要应紧贴实战要求 ,优化管理体制 ;构建学习型军营 ,提高官兵科技素质 ;借鉴现代管理理论 ,实现管理科学化 ;坚持以战斗力为标准 ,发挥管理的作战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2007,(10):2-2
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主动适应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奋发有为地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向前进.这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是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军事技术水平的差距、实现军队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从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世界军事变革的本质特征、发展趋势和战略影响,揭示了信息化是世界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思想。江泽民同志加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