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石化集团重庆一坪高级润滑油公司(原一坪化工厂)始建于1964年,是我国专门从事特种合成润滑油脂和中高档矿物润滑油研究、生产和分析测试的重要基地。30多年来,一坪公司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在特种合成润滑材料和中高档矿物润滑油领域开展了系统研究,有9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两项成果获得国家二等创造发明奖,11项  相似文献   

2.
《国防科技工业》2010,(2):52-52
吴曼青(1965.8.29-),雷达技术专家。安徽省桐城市人,1990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致力于我国雷达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工作,在数字阵列雷达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工程应用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他较早提出我国公共安全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淳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领域科研和教学工作,是我国振动工程及其振动利用技术方面的专家,我国超声电机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他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7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防科技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5项。发表著、译作3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并公开的国家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赵淳生多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防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并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4.
创新斗士——记张立同院士科技创新团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月28日,在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后,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主持评审,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等发明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得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张立同,我国著名的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她领导的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长期从事特种高温陶瓷、航空航天结构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十多年来,在张立同教授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2人,承担了超高温复合材料领域的国家级基础研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预研和“863”等各类项目42项,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为国家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高层次人才200多名,先后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获准发明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被SCI、EI和ISPT收录引摘300多篇次。  相似文献   

5.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11,(3):82+81-F0002,F0003
武文(1964-),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桂林空军学院副院长,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军事装备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4项。出版编(译)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相似文献   

6.
《国防》1999,(11)
近年来,二炮司令部直属队完成了200余项科研课题,其中20多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获国家专利,一大批科技成果正被全军和二炮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闻雪友,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出生,196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703所工作至今,1984年6月任研究所总工程师,1992年至2000年任研究所所长。闻院士长期从事舰船/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任我国多型舰用燃气轮机机组的研制负责人,后又曾组织实施多项与燃气轮机相关的大型民用工程,为我国舰用燃气轮机的发展和民用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闻院士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闻院士现任某型国产化船用燃气轮机的总设计师和"高温气冷反应实验堆"工程中我国首次研制的"闭式氦气透平压气机组"的总设计师。2007年6月,本刊记者对闻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自动目标识别技术是精确制导武器、战场态势感知等尖端国防科技的核心。国防科大ATR实验室成立十多年来完成百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9.
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二十七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的外弹道测量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先后为我国靶场和航天领域提供了三代多套大型高精度导弹及卫星跟踪测量系统,建成了我国高精度测量带,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获我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奖。几十年来,该所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多达500余项,成为全国综合科技实力200强之一。  相似文献   

10.
梁晋才,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同年到铁道学 院任教。1957年赴苏联留学,获副博士 学位。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后改为 七机部)二分院22所副所长、上海航天 局总体部副主任、主任、上海航天局科 技委副主任、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 现任上海航天局技术顾问。梁院士是我 国导弹武器系统技术专家,80年代曾主 持我国第一代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 制,他带领一支精悍的技术队伍攻克了 一系列重大关健技术难题,为我国第一 代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成功,做出 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部级一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最 近,本刊记者在上海对梁院士进行了独 家专访,以下为访谈实景。  相似文献   

11.
【人物名片】黄雪鹰,女,蒙古族,1968年3月出生,1991年7月于华东工学院枪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并入伍,2000年7月南京理工大学弹药火炮与自动武器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轻武器试验所一室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6级,专业技术大校军衔。入伍21年来,黄雪鹰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级重点科研课题12项,成功开展"95枪族"等7种新型枪械定型试验,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轻武器试验技术空白。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2009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2月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人物名片:盛志勇,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1920年出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参加过抗美援朝以及唐山大地震、成昆铁路等重大抢救任务;领导完成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建立了国内第一家液氮保存异体皮库;获得国家及军队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50多项,主编和撰写学术专著27部、发表900余篇学术论文;荣立二、三等功3次,荣获"八五""九五"军队后勤科技奖,1996年获全军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并被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199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荣立一等功并被总后授予优秀科技人才建设伯乐奖。  相似文献   

13.
王泽山同志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火药及其装药设计与应用研究领域著名专家。是本校军用能源材料技术与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火药装药技术研究所所长。 多年来,他主持负责完成国家国防重点课题二十余项,解决了诸多国防重大工程课题。 一、献身国防,为我国火药装药理论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发展的火药及其应用理论,和在学科领域所进行的大量创造性、系统性的研究工作,促进了火药及其装药科学在我国的长足进展。 在该领域,王泽山大力培养装药学科人材,建成了一支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马伟明院士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我校马伟明院士长期致力于独立电力系统的研究 ,承担并完成了数十项国防装备科研课题 ,发表论文 80多篇 ,创建并发展了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 ,在国际上首创了交直流电子集成新技术原理 ,在独立电子系统电磁传导干扰预测理论和抑制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解决了许多工程重大关键技术难题 ,研制出一体化的交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系统和十二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 ,发挥出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相似文献   

15.
方振东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军事环境安全的研究,是作战环境学学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了环境问题及策略研究、我军军事环境问题及安全研究、便携式净水装置、装甲部队废水资源化、珊瑚岛礁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等1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珊瑚岛礁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科学地揭示了一个自然现象,创建了两种新的理论,开发了两项创新工程,研制了四类新型装备,提出了六套工艺流程,所研究的珊瑚岛礁淡水透镜体和雨水保鲜贮存的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研制出的新型压力装置和净水工艺,解决了野战班、排部队的用水难题,圆满解决了近海等地区在无电源的情况下小分队利用海水饮水的问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十五”全军后勤重大成果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被评为重庆市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1项、总后院校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全军军需物资油料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便携式净水装置和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已定型列装;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6部,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军队专业技术杰出人才奖”、“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总后科技银星、荣立二等功1次、2006年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王维俊教授一直从事我军电力保障电源装备的研究,是军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学科带头人,移动电源与军用多能源发电技术学术带头人,电机控制与检测技术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了野战单相自激式异步发电机组、军用高速发电机组、军用组合式发电机组、军用静音柴油发电机组等20余项科研项目的研发及军用多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她带领一个学术群体,通过十几年的刻苦攻关,逐步形成了研究方向稳定,军事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较高、团结协作好、特别能吃苦的年青的学术梯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九五”全军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专著、编著5部,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荣获全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大杰出人才奖、2006年度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总后科技银星、2次荣立二等功、2006年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末以来,是我国航天航空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给我国的特种加工技术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由于航天航空飞行器的制造有许多加工难题需要攻克,它们或者是由于材料特殊,或者是由于形状复杂,或者是由于加工部位非常微细,采用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难以解决,这就正好给特种加工技术找到用武之地,正好可以发挥特种加工技术的特长。10年来,根据我国航天航空飞行器制造的需求,除了研制了前面提及的获表彰的三种技术装备之外,还研发  相似文献   

17.
中物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所,长期以来从事国防科研生产,拥有无线电遥控、微机应用、高功率微波、抗辐射加固、化学电池、中子发生器等多种技术专业,是重要的国防科研生产试验基地。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500余人,多次圆满完成国家重要试验任务。1978年至今,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9项,国家发明奖1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项,国防重大科研成果奖50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59项。1989年被授予国家二级计量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军  相似文献   

18.
专家档案     
正这是一个人才扎堆的单位,防化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和资深专家为龙头、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方阵,硕士以上学历占干部总数61%。走进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根植于文化沃土中的防化科研"人才森林"正拔地而起。郑毅洒向空天都是爱"墨"语录:"这件事总要有人做,即使花上20年,我也要坚持做下去。""星"荣誉:郑毅,男,某所二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总装"115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防化技术专家组专家,主持完成11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  相似文献   

19.
张炳炎,舰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10月14日生于山东庆云,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舶设制造专业。张院士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是"向阳红"5号远洋调查船改装总设计师、"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兼通信船总计师。"向阳红"5号船成功地协调解决了增加续航力、压载和抗台风等重大技术难题,并执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远调查,经受了强台风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汉船在我国第一次太平洋海城发射远程运截火箭全程飞行实试验中,被为特混队旗舰。“向阳红”10号船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船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定性和耐波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信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题,填补了内空白。1980年,该船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总体投计一等奖。1985年又获圈家科掌技术进步特等奖。张院士还主持设了我国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解决了影响船的快连性、耐波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其指标超过美国同型船,达到国际先进平。张院士曾参加我国第八次南极考察,提出了我国破冰船的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并第一次完成了两型南极综合科掌考察破船方案的研究论证和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20.
黄翠芬院士是我国生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分子遗传学家,但凡是喊她"院士"的必是外头人,在她的研究室里,老的小的,都喊她"老太太",还有一个昵称:"蜜蜂妈妈"。"蜜蜂妈妈"与党同龄。90年的风雨人生,她有太多的传奇。比如,她与丈夫周廷冲都是院士,夫妻院士,军中唯一;再如,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罕见。总之,她是一本厚书,页页都藏珠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