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超 《军事史林》2023,(2):1-11
<正>河西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又称“西线末战”。1949年8月26日兰州决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第一野战军在进军青海、宁夏的同时,发起了解放河西走廊的战役,同时为解放军进军新疆做准备,对驻扎、溃逃到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的国民党武装进行了长距离追击作战。[1]通过河西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军在河西走廊的残余势力,解放了河西走廊,完好无损地收回了玉门油田,为和平解放新疆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7000敌军没跑了魏艾民歼灭国民党“御林军”74师的孟良崮之战,是解放战争中震惊中外的大战役,今天仍为军事史家所注目。近读粟裕大将的回忆录,在谈到这次战役时,涉及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47年5月16日下午,我军已攻克敌人所有阵地,正收拢部队,清查战...  相似文献   

3.
1950年春夏之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 15兵团指挥第 40、第 43军等部,在岛上琼崖纵队的配合下,横渡琼州海峡,突破国民党军海、陆、空三军组成的立体防线,胜利解放海南岛。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继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以来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岛屿进攻战役。这次战役是依靠单一的陆军,主要以木帆船和少量机帆船为航渡工具,其现代化程度远不及两次世界大战中那些著名的渡海登陆战役,与发生在同一年的仁川登陆战役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其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研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从而赢得…  相似文献   

4.
<正>集宁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战役之一,包括1946年1月集宁争夺战、1946年9月大同集宁战役和1948年9月的解放集宁战役,几乎贯穿解放战争始终。前两战,由于晋绥军区、晋察冀军区部队在指导思想、战役指挥上存在诸多问题,加之对敌情估计不足,准备不充分,未能达成战役目标,致使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之后,集宁被国民党占领。在总结教训、秣马厉兵后,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三战集宁,  相似文献   

5.
在上个世纪40年代发生在燕赵大地的平津决战已经60周年了.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震撼世界的三个最大战役之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战略决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津战役的胜利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为新中国的成立举行了庄严的奠基礼.  相似文献   

6.
刘晨 《军事历史》2013,(1):49-54
太平军长沙之战是近代中国军事史上一场战争技艺的强力交锋,主要表现在战略指导、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而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整个长沙之战最为关键的,也是太平军战略、战术体现最为集中的阶段。由于太平军的失误,长沙战役的失败具有必然性。但其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却为日后攻克武昌和南京准备了条件。太平军长沙之战最惨重的损失,莫过于西王萧朝贵之死。从郴州决策失误这一角度讲,杨秀清对萧朝贵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之战,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生在台湾海峡的重大战役,为举世所瞩目。炮击金门,对于台湾国民党当局“反共复国”图谋是一次十分沉重的打击,给了美国政府支持台湾当局对抗新中国的阴谋以迎头痛击,并且调动了美国在地中海的军事力量,有力地支援了中东人民的反帝斗争。三十多年来,世界上抱有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人们,对于这次  相似文献   

8.
淮海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歼敌最多、影响巨大的一次战役。它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起,对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就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谈些粗浅认识。(-)淮海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战略防御计划,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在江北的精锐部队,为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首府,并进而彻底摧毁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准备了条件;淮海战役的胜利还有力地配合了平津战役,对和平解放北平起了重要作用,从而加速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此次胜利不…  相似文献   

9.
孟良崮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这次战役,不仅从心理上极大震慑了国民党军队,而且从战略上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山东的进攻部署,为尔后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乃至全国的解放积累了信心,提供了经验。重温这场战役并剖析原因可见,国民党军、国民党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败给了其自身之弊,败给了人民。  相似文献   

10.
直面败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一支军队最大的隐患是不敢直面败战。败战与胜战并存,重研胜战固然可取,研究败战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民国著名军事理论家杨杰在《国防新论》中写道:"一个国家的强弱,是根据全国人力、物力、文化力的总和来决定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武力之战,也是两国的"文化力"之战。武力之战让我们看到的是舰船、大炮和热血,"文化力"之战则让我们感受到思想、观念和灵魂的力量。"文化力"不足,散而不聚焉能不败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12.
杜希国 《环球军事》2014,(3):113-113
刘伯承元帅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素有“川中名将”“军神”之称。他指挥的巨金鱼战役,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路的计划,有力配合了华东解放军在鲁南的作战。在这次战役中,刘伯承的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刘伯承元帅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就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全歼国民党军整编66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4.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三次战略决战性战役之一.笔者作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师师长,率部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战役:战役开始后,指挥所部渡过运河直插陇海铁路,和兄弟部队一起合围了国民党军第7兵团,为全歼该兵团做出了贡献;尔后率部南下,指挥第37师在西集团编成内参加了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双堆集战斗;第12兵团全军覆灭后,带领部队在永城西南地区进行战备休整,直到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笔者时淮海战役中作战指挥方面的心得体会,反映了当时作战指挥的特点和规律,对今天的军事学术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水雷战是海军的重要作战样式之一。水雷虽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常规兵器,但它不仅可以完成战术和战役使命,而且还可以成功地发挥战略作用。因此,当今世界各国海军都在积极开展水雷战的研究和开发。有矛就有盾,有水雷战就有反水雷战,反水雷战却是世界级难题,几天布设的水雷,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扫除,动用的舰艇和兵力,投入的费用都远远大于布雷,有时甚至可达几十倍或上百倍。可见,水雷易布难扫的特性决定了反水雷作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我国海域未发生较大规模的水雷战,但扫除1949年国民党撤退时在长江口的布雷,1972年美国对越南北方各港口的布雷以及30年代国民党在厦门湾海域的布雷,都是对我人民海军反水雷能力的直接考验。我人民海军扫雷部队在3个不同时期的成功扫雷,表明我人民海军具备反水雷战的能力,对未来反水雷作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这一战役在全国解放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与此相关的诸多文献资料、著作、论述以及当事人回忆也早已相继面世。然而,关于渡江战役的战略阶段属性、渡江战役两个内涵不同的名称、"总前委"全称的认定、渡江战役消灭国民党军番号等几个问题,时至今日仍有探讨以求共识,或抛砖以求深入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徐焰 《国防》2014,(7):78-79
正1960年秋至1961年初,为了保卫我国西南边境的安全,帮助友好邻邦,中国人民解放军自抗美援朝战爭后又一次出境作战。这次进入缅甸作战,是中国政府与缅甸政府在两国实行勘界时对扰边的国民党残军采取的讨伐行动,涉及我国边境的安全和西南地区的政治稳定,是一次特殊的作战行动。国民党军在大陆兵败时,云南的国民党军第八、第二十六军残部有两个团逃脱,于1950年4月越境进入缅甸。中国政府出于对邻国的尊重,在解放军到达中缅边界地区后,即下令  相似文献   

18.
唐初浅水原之战,是唐与西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役不仅解除了西秦对关中与长安的威胁,而且还为唐以后进军河西,平定李轨奠定了基础。关于这场战役,前人做过诸多研究,但或失之过简,或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笔者拟就战争双方所涉及区域的历史地理、战前形势、战略部署及战役地理进程,略作分析,以揭示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王东平  吴宏强 《国防》2007,(12):55-55
春科时期,江南吴、越两国世代相仇,争战不休.公元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吴胜,越王成为吴国的奴隶.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古往今来,人们对失败的研究却不多。最近看到一则消息,说美军在战史教学中十分重视对败战的研究,至今他们还在反复研究越南战争,探讨美军当初为什么会一步步陷入泥潭,以至国家军事学院已把“越战研究”定为学员在校的必修课,部队组织对抗演习时,一改过去结果总是“己方”获胜“敌方”失败的传统做法,变“己”胜“敌”败为“敌”胜“己”败。读后,觉得美军这种善待败战的举动颇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