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遐迩闻名的海派文化,在14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以其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海纳百川"的城市风范和不懈奋斗的创新品格,展示了上海抗战军民的热血壮举,奠定了上海文化界联合抗战的坚实基础,凸显和提升了上海抗战在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折射出上海抗战文化的特殊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3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会,于1995年7月11日至15日在苏州大学举行了抗战人物研究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东、四川等13个省市的40余名代表,集中围绕在全民族抗战中做出贡献的四个方面的人物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共收到论文近50篇。突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民族抗战中的光辉思想和战斗业绩,主要论文有《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的理论与实践》、《刘少奇与华中敌后抗战》、《周恩来抗日统战工作业绩》、《朱德的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等。反映爱国民主人士支持国共两党联合抗…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决定了抗战文学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这使得抗战文学表现出向传统文化回归的价值趋向。传统文化观念中的正气、骨气、义气,以及缘、忍、孝等许多东西在抗战文学中得到了生动地表现。因此,极大地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初期毛泽东关于夺取山西农村的战略决策陆文培抗战初期,毛泽东主席曾提出先于日军夺取山西农村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胜利实施,对抗日战争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在中共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指出: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在华北,红军的主要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军抗战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海军的抗战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正面战场对日作战中,曾经起了重要作用。研究中国海军的抗日作战,对深入进行抗战史和中国近代海军史的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海军的抗战情况没有进行系统的研讨,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性和持久抗战的巨大消耗,促使中国共产党把如何对待国际援助问题作为一个国际战略问题来对待。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毛泽东从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积极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对外援要区别对待的战略思想。它对于正确处理国际援助问题,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为抗战而力争外援(一)积极争取外援是毛泽东的一贯思想,也是中国持久抗战的实际需要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给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作报告时,就根据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已…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抗日战争时期阐明了坚持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几个重要思想 :关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在敌后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思想 ;关于建立发展抗日人民武装 ,巩固人民武装的思想 ;坚持长期抗战必须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思想 ;民族战争和反摩擦战争需要两种不同的战略战术原则等。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也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试论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由和平建国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转变刘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围绕建国方针问题,毛泽东曾经历了一个由和平建国(即走议会道路)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一转变对于中国共产党推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建立新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英勇的燕赵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华北平原掀起了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曾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一代作家,以抗战为题材,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集中表现了燕赵大地传统文化中慷慨悲壮、尚武任侠的人文风貌。这种特定的人文精神孕育了一代代燕赵儿女,在艰苦的战争中又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追溯燕赵传统文化,重温抗战文学作品,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从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抗战,经过长达十四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而取得最后胜利的。八年全国抗战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和意义是局部抗战无法与之相比拟的。我国史学界对全国抗战史的研究,一向十分关注。然  相似文献   

11.
1938年5月,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还不到一年,毛泽东就发表了《论持久战》,预见了中国抗战将要经历的三个阶段:(1)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2)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战略相持;(3)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从那时到现在的50多年里,毛泽东的这种三阶段划分,成为我国史学界研究抗战史的基本依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论著对毛泽东的这种划分,往往只是简单的引用,而较少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实际上,1938年5月前后,毛泽东在论述抗战的阶段划分时,既有对其总态势的阐述,又有表述其第一阶段中、日双方战略态势的发…  相似文献   

12.
全民团结是抗战胜利的政治基础刘清波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国侵略战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战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民族觉醒是内在动力,独立自主是基本保证,而全民族空前广泛的团结,则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毛泽东同志曾指...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民党“片面抗战”,据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资料,其提法的刍形最早见于1937年8月,我党在洛川会议作出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从参战的成份说来则是片面的,因为抗战还只是政  相似文献   

14.
《军事史林》2014,(2):F0002-F0002,I0001
建川博物馆聚落由樊建川先生创建,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四川安仁古镇,已建成抗战、“红色年代”、地震、民俗四大系列。抗战馆系列由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飞虎奇兵馆、川军抗战馆以及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和中国老兵手印广场等组成。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所起的作用就如同黄河激流中的"中流砥柱",在国内外凶险复杂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并建立广大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民主政治,改善民生,有力地促进和支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华北抗战是这一真理的完美诠释。在国民党军队经过一定抵抗后大踏步撤往河北南部和河南,甚至渡过黄河之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迎着日军侵略的铁蹄插入山西敌后,先后开辟晋察冀、晋绥、晋东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使中共及八路军迅速发展成为这个地区的最大政党和最强军队,使之成为全国抗战中的一个"特殊局面"。其中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刘少奇,就是这"中流砥柱"群体中的重要领导者,为华北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若干材料看我军在抗战中的主力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评价。在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其军队在日本侵略军局部性进攻面前,不但不坚持抗战,反而在日本侵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战场时,乘机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制造军事磨擦,破坏抗战团结,削弱抗战力量,因而,国民党的抗战地位和作用也随之不断下降。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从“九一八”事变起,就坚决主张抗日,组织东北抗日联军,积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芦沟桥事变后,又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由国内阶级战争到民族解  相似文献   

17.
持久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总方针,对于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仅就国共两党在持久战战略方针问题上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一、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早在全国抗战爆发前,毛泽东等人就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  相似文献   

18.
抗战中的中国海军水雷战探析胡海波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海军以长江及其支流为主战场,成功地对日军实施水雷战,取得显著的战绩,为抗战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本文仅就中国海军对日军进行水雷战的背景、概况及其地位和作用作一探析。中国海军势单力薄,被迫进行水雷...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与革命斗争实际有机结合,建构共产党政党文化、宣传抗战救亡文化、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思想共识,建构了文化领导权。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塑造党的形象,在坚持群众路线中发展先进文化,在开展思想斗争中解构落后文化,在巩固统一战线中增强文化认同,进而巩固和提升党的文化领导权。  相似文献   

20.
中共的军事战略方针由运动战向抗日游击战的转变,从遵义会议已经开始。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对实现这一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保证;抗战爆发后,在党内存在很大争议的情况下,毛泽东力主并全力推动这一方针的实施,从而使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抗日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从而统一了全党对这一方针的认识,推动了游击战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