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 PU/EP IPN 进行动态力学测量发现:该 IPN 体系的 tgδ—T曲线中,PU 和 EP 对应的 Tg 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移,在较宽的温域内(大于100O℃)tgδ值均很高(大于0.4)。结合 TEM 及 IR 表征结果,进一步表明:该体系中,PU 和 EP 网络间存在着强物理相互作用——永久缠结(即互穿)。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测量聚醚氨酯(PU)/环氧树脂(EP)SIN系列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并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及用DiBenedetto理论式对该Tg数据进行了处理,发现PU/EP SIN中,EP对PU链段存在着较强的增塑作用,这个增塑作用与PU与EP网间的互穿作用并存,它主要受PU/EP组成配比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PU/EP IPN)的合成原理、动力学、相分离以及形态和性能,并介绍了PU/EP IPN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二胺同时固化聚醚氨酯预聚物及环氧树脂,制得了PU/EP AB-交联聚合物(AB-CP)。以动态粘弹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形成AB-CP后,PU与EP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大加强(强于PU/EF IPN中PU与EP之间的作用),使PU链运动受到限制,其Tg移向高温区并形成了一个单一的Tg峰;研究了物料比、环氧值等对其动态力学谱(DMS)的影响。预期该化合物是一类有前途的增韧环氧树脂材料。  相似文献   

5.
将PU/EP IPN阻尼材料(卷材)贴附于钢制隔音罩内壁进行声阻尼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材料声阻尼性能优良,消声效果可达4.0dB(A)/mm。采用一定复合方式制成的复合隔音罩,可使本体噪音降低30~40dB(A)。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EP/PVB半 互穿聚合物网络 .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 ,适量的PVB对环氧树脂有较好的增韧作用 ,而环氧树脂对PVB的增硬作用不明显 .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聚氨酯(PU)材料的阻燃性能,首先在PU中加入阻燃剂膨胀石墨(EG)、氢氧化铝(ATH)与阻燃协效剂磷酸三乙酯(TEP)、硼酸锌(ZB)和磷酸硼(BP);然后,通过氧指数仪、垂直燃烧测定装置和电子拉力试验机等表征了材料的性能;最后,用体式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阻燃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燃烧后的碳层形貌,分析了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的原因和燃烧机理。结果表明:随着PU中阻燃剂EG、ATH的添加量的增加,PU的阻燃性能逐渐提高,力学性能却逐渐减弱;TEP、ZB、BP对EG/ATH/PU体系的阻燃性能的协效作用明显,其中TEP协效作用最明显;综合考虑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EG/ATH/协效剂/PU的最优配方为10gEG/50gATH/5gTEP/100gPU,其氧指数为34.3%,阻燃等级为V-0,拉伸强度为1.95MPa,断裂伸长率为140%。  相似文献   

8.
简讯     
我院研制的“一种提高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性能的方法”和“宽温域高阻尼材料”两项成果获得了国家专利。“一种提高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性能的方法”的专利是由尹玉岭、姚树人发明的,专利号:85104741.6。该专利提供了一种能提高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性能的方法。当合成乳胶阻尼材料时,在其一个组分或两个组分的单体中加入一定量的不饱和脂酸,合成完毕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改善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相容性和阻尼性能的共聚网络增容方法,动态力学分析(DMA)的结果证明了其增容效果。并对共聚网络的增容作用进行了研究。基于对影响LIPN相容性和阻尼性能的各种因素的研究,选择合适的组成比,合成了宽温域的阻尼材料。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热塑性互穿聚合物网络(TIPN)的研究进展及其结构特点、制各方法和熔体的流动性,并对TIPN的前景作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本体的炮兵火力分配决策问题模型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本体的炮兵火力分配决策问题的模型化方法,并详细描述了该方法求解框架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决策问题本体的构建过程.决策问题本体包括领域概念本体、任务本体和控制结构本体.通过本体的描述,能从语义上分析问题,分解问题,发掘决策问题的内在组成结构,将问题刻画成细粒度问题的组合,提高决策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建筑保温材料的调研与分析,选取了未经阻燃处理的XPS、EPS和PU建筑外墙保温材料,以及经过卤素阻燃处理的PU,采用微燃烧量热仪,对其典型火灾参数(燃烧组成值、热释放速率峰值、总热释放量和点燃温度)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同样未经阻燃处理的PU材料的燃烧组成值和热释放速率峰值不足PS材料相应火灾参数值的1/5,PU相对更显火灾安全性.此外,经过卤素阻燃的PU各释热相关参数值较小.  相似文献   

13.
将系统工程中解释结构模型法引入到武器装备效能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可拓空间确定武器效能影响因素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求解系统可达矩阵,建立结构模型,构建多层递阶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ISM,分析了评价体系的内部层次结构及主次因素,掌握系统评价的神经支撑结构;并以机动性指标为例,确定了单指标的因素支撑影响图。系统效能ISM的建立,可为确定提高武器效能的突破点、研发(R&D)控制的立足点等方面进行系统解释,为科学建立评价体系、判定内部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区域反导体系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涉及的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等军事概念问题进行了阐释,定义并表示了区域反导体系结构所包含的节点类型、连边类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超网络概念,建立了区域反导体系结构超网络模型框架及该框架的物理层、逻辑层和效用层超网络模型,最后给出了该超网络框架的2条基本性质,从而为区域反导体系结构关系的分析、评价及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造体系(System of Systems,SoS)功能依赖网络的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研究了体系功能依赖关系的波及效应:从提升体系效能的角度,采用依赖节点间的直接贡献度与间接贡献度概念,提出一种体系(SoS)效能贡献度的定量计算方法,用于分析比较体系各组件系统对整个体系效能贡献度的大小。最后,通过某一防御体系中组件系统的波及效应及贡献度实例计算,进而演示并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前防空指挥控制体系正逐步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与此相关的网络化的效能分析却一直进展不大,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合适的网络模型和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此,通过构建防空指挥控制体系网络环模型,设计了一种求取邻接矩阵Perron-Frobenius特征值(PFE)的评估方法,该模型清晰地反映了防空指挥控制体系的复杂网络化结构,其邻接矩阵特征值能较好地反映防空指挥控制体系的网络化作战效能.通过一个高炮防空指挥控制网络的实例,分别分析了在理想环境和在电磁干扰的复杂环境下,防空指挥控制体系核心转移的过程及其邻接矩阵的特征值,证明该方法结构明晰,简单可行,对防空指挥控制体系的网络化效能分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作战C2组织结构的一种分析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化作战条件下,传统的层次型C2组织限制了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影响了系统整体作战效能的发挥。通过分解单个组织节点智能体(Agent)的行为过程,结合网络化作战的概念,在引入信息流、指控流因素情况下,研究在网络化作战中C2组织结构网络,并在分析组织网络探测信息/指控命令的传输和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C2组织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网络化作战探测信息共享以及指控命令协同,并将网络化作战C2组织的最优设计问题转化为C2组织网络中探测信息和指控命令的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分布式网络作战为背景,提出了一个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战体系及其构建方法,分析了其结构和相应的信息资源;提出了该体系中各种信息资源效能的分析和评估方法,从而推导出该体系信息资源综合效能的计算方法,通过基于OPNET的HLA模块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体系的合理性及其信息资源效能评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武器装备体系能力多视图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武器装备体系能力概念抽象、关系复杂特点导致建模困难、重用性差、语义不一致等诸多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的能力多视图模型构建方法,建立了6个能力视图的元模型.该方法首先明确能力领域问题,确定武器装备体系能力领域核心本体及构建原则,然后采用形式化方法描述本体,建立核心本体的关系模型,最后面向能力视图内容建立元模型,通过...  相似文献   

20.
采用工作结构分解(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和风险结构分解法(Risk Breakdown Structure,RBS)对装备保障综合演练全过程的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装备保障综合演练过程中存在的7类风险、24种风险因素;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对各种风险及其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得出了其对装备保障综合演练风险影响的权重及排序。研究结果可为装备保障综合演练顺利开展,确保人员、装备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