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无人侦察机作战效能评估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应用模糊评价的方法,综合考虑无人侦察机自身系统以及在作战运用中的多种情况,提出了完整的无人侦察机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无人侦察机作战效能评估模型,从而实现了无人侦察机作战效能的定量评估,其中效能指标综合计算中融合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系统理论.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避免了复杂推理过程,且计算方便,可用于无人侦察机发展论证及实际作战.  相似文献   

2.
基于SEA的炮兵无人机侦察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EA方法的要求,提出了评估炮兵无人侦察机侦察效能的3个主要性能度量(MOP).结合信息化战场环境,建立炮兵无人侦察机侦察效能动态评估模型,为其作战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天基再入飞行器(SRV)作战效能综合评估,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影响SRV作战效能的主要因素,为SRV总体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在对SRV任务威胁和SRV与防御系统攻防对抗分析基础上,针对SRV自身特性,建立了SRV作战效能指标体系,应用作战效能多指标综合评估法建立了综合评估模型;根据SRV作战效能指标体系,依次建立了SRV任务可靠度模型、反应能力模型、机动能力指标模型,重点建立了突防能力、命中能力和毁伤能力指标的模型,进行了效能评估结果计算.最后对影响SRV作战效能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缩减SRV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有助于提高突防概率和增加作战效能;增大SRV速度则可以降低防御系统的拦截次数和拦截命中概率,从而提高其作战效能;提高SRV对目标的打击精度将提高其命中概率和作战效能.  相似文献   

4.
影响弹道导弹突防效能的因素较多,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弹道导弹突防效能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估指标的组合权重,避免了评估时存在的主观随意性问题。提出基于组合权重-灰色聚类分析的效能评估方法,对弹道导弹突防效能进行灰色综合评估,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简单易用,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作战效能试验评估是检验地面无人作战系统是否满足作战要求的根本手段.针对地面无人作战型号新、作战需求牵引性弱等问题,紧贴地面无人作战系统的智能自主特性,以能力构想为核心,以作战概念创新为牵引,建立了基于能力的地面无人作战系统作战效能试验评估框架,明确了作战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地面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效能试验方法,设计了地面无人作战系统的作战效能指标框架和总体方案,为适应地面无人作战系统发展要求,并有效开展作战效能试验评估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种攻击机机群作战效能的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平均动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攻击机机群在整个战斗飞行过程中的作战效能评估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战效评估的顶层分析数学模型,导出了效能指标与对地攻击靶场效能指标、国土防空系统突防效能指标、要地防空系统突防效能指标间的关系式及完成作战任务集所需飞机架数、被击毁的总架数、总战斗飞行架次数、武器总消耗量的计算式,为评价攻击机机群在整个战斗飞行过程中的作战效能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空无人侦察机遥感图像目标不明显、图像背景复杂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目标分类方法。将支持向量机应用于高空无人侦察机的遥感图像目标识别,并且对特征值的提取进行深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特征值输入的多分类器在识别性能上具有很高的识别率,对提高高空无人机的侦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概率分析法的无人攻击机作战效能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未来防空战场上无人攻击机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空中威胁。无人攻击机作战过程可分为飞行、突防、攻击三个阶段,运用概率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各阶段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其作战效能表达式,为进一步进行无人攻击机作战效能分析提供了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萤火虫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将传统的固定搜索步长修改为与个体分布密度相关的自适应调整步长,提出了自适应步长萤火虫算法。将自适应步长萤火虫算法和BP神经网络结合,通过自适应步长萤火虫算法寻优,获取BP神经网络最优的权值和阈值,并将其作为BP神经网络的初始参数进行训练,以提高BP神经网络的训练精度和速度。以弹道导弹突防效能评估为例,构建突防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弹道导弹突防效能评估模型。算例分析和仿真试验表明,采用自适应步长萤火虫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计算结果准确率高、收敛性强,在弹道导弹突防效能评估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如何提高空面电视制导导弹巡航段效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巡航段效能评估模型,该模型包含两个效能指标:突防概率和捕获目标概率;进而分别研究了巡航高度与巡航速度对效能指标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巡航高度和巡航速度下的空面电视制导导弹巡航段进行仿真,并使用蒙特卡洛法得到了巡航段效能指标和效能。仿真结果表明:空面电视制导导弹的巡航...  相似文献   

11.
路建伟  张淼  秦钰 《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37(8):113-115,119
从网络动力学特征的角度,研究网络化防空作战C2结构模型抗毁性问题,针对以往的抗毁性测度指数不适用于C2网络抗毁性研究的现状,考虑C2网络信息融合的时延及战场感知覆盖率等因素,提出的抗毁性测度指标:最大连通片尺寸与网络规模比,最大连通片平均最短路径长度L,网络化效能系数。在指标的基础上对C2网络模型的抗毁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的空袭策略对防空作战C2网络抗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作战单元以上级防空导弹指控系统的性能评估是一个多目标评价过程,多目标评价中的关键点是目标权重的确定.运用基于最小三乘原理的组合赋权法,根据给定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指控系统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给出了系统性能的评估算法,并在仿真系统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3.
NSHV具有速度快、隐身性好、突防能力强等特点,对传统防空反导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对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针对此类目标拦截引导难度大的特点,分析了地基雷达在地球曲率影响下引导能力的局限性;具体讨论了武器系统对NSHV的拦截引导需求,分析了地基雷达引导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关系;基于上述分析,给出了天基、临空基、空基和地基探测平台协同引导的解决方案,并结合实例对协同引导的过程和能力进行了分析。此研究对于未来应对NSHV的威胁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战争中,空袭与防空作战仍将是主要作战方式之一。对防空方而言,及早发现空袭目标、准确判断空袭意图,是合理分配火力、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抗击能力的基本前提。综合考虑了攻防双方及作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建立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指标体系。采用云模型理论较好地处理了空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通过贝叶斯反馈对专家主观认识差异进行修正,使专家意见更加统一,使威胁评估结果更为简洁合理,便于指挥员快速准确作出决策。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战区高层反导威胁评估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来袭TBM发射点、预测落点、射程等为核心的战区高层反导威胁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相应的量化,然后利用基于熵值权重确定的TOPSIS理论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实例证明所提出的战区高层反导威胁评估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对研究美军的战区高层反导武器系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防空保卫目标进行分类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建立分类评价的指标集,将分类的划分等级作为训练样本集,以指标的各等级标准值作为样本的输入特征值,建立多参数的BP神经网络防空保卫目标分类评价模型,然后用实例训练神经网络,得出了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作战系统服务能力是衡量其作战效能的重要指标,结合现代作战系统的特点,运用排队论原理,建立了一种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模型,确定了武器系统作为随机服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目标突防概率、目标杀伤概率、占用射击通道的平均数、射击通道占用概率和武器系统效率等。示例计算分析显示,该模型与外部条件和地面防空武器系统的综合特性密切相关,对辅助指挥员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型抗冲击、抗爆炸防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表明,完善的防护工程体系在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防护工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抗冲击、抗爆炸防护结构,该防护结构以钢管混凝土短构件为基本构件,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组成一种新型的遮弹结构,由于钢管混凝土构件具有承载能力高、抗压强度大尤其是延性好的特性,因此该新型遮弹结构的抗冲击和抗爆炸能力是很强的,非常适宜在防护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情报融合能力测试需要,重点研究了测试空情设计问题。具体论述了防空情报融合的目的和评判准则,基于提出的评判准则分析了测试空情设计策略和步骤,设计了测试空情基本用例,开发设计了测试系统。经仿真测试,测试系统能较好地满足空情设计需求,支持防空指挥控制系统情报融合能力测试。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hina’s defens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system has been undergoing a far-reaching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the single biggest factor behind this turnaround is the role of extern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ransfers and the defense industry’s improving ability to absorb these inputs and convert into localized output. China is pursuing an intensive campaign to obtain defense and dual-use civil–military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s using a wide variety of means, which is explored in this arti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