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实现某飞行器攻防对抗的可视化仿真,利用可视化模型数据库构建技术,构建了全尺寸、高沉浸感、多视角的可视化仿真环境。利用Unity3D引擎的脚本技术,实现了导弹尾焰、大气云层、爆炸冲击波、视点跟随等特效与功能。该平台使用C#和Unity3D引擎进行开发,实现了攻防双方参数设置、计算数据和图表输出、仿真画面输出等功能,并能在多次仿真后,对不同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该平台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够逼真再现飞行器的攻防对抗过程。结果表明,对于需要不断修正数学模型以逼近真实的攻防对抗过程,每次修正都能立即通过可视化平台查看、验证模型修改对攻防对抗过程带来的影响,对飞行器的设计、作战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主要航天国家持续推进空间攻防对抗装备与技术发展。2019年,多国发布天军建设方案,加速太空战略调整;太空态势感知计划稳步实施,相关运行能力得到验证;在轨机动技术取得新突破,空间武器研发步伐加快;此外,美国、印度开展太空军事演习,提高联合作战能力,新一轮空间能力竞赛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3.
空间作战飞行器(Space Opera-tions Vehicle,SOV)是目前世界上部分国家正在发展的一种尖端空间武器。它是一种能迅速穿越大气层,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并能在空间长期驻留和进行机动,可重复使用的空间作战与航天运输的两用飞行器。既可在空间又可在大气层内执行攻击、运输、空间回收、侦察等多项军事任务。在空间活动相当于航天飞机,在大气层活动相当于高性能战斗机,在未来空间对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勤 《环球军事》2008,(5):11-13
美国对空间的依赖导致美国面临着空间威胁,美军称其太空设备存在巨大的安全弱点,并正积极设法加强卫星对攻击和干扰的防御。正是因此,即使面临着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美国依然态度强硬地宣布“美国有权自卫,保护国家太空利益,并能够阻止对手使用敌对太空能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美国太空对抗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调整了空间对抗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防御与攻击相结合的“太空反制”战略,空间态势感知与空间防御成为美国空间对抗的发展重点,探索与积累进攻性空间对抗技术,而不轻易发展实战武器。同时,进一步加强了确保太空优势的创新研究和试验,加快了新一代太空技术与平台的研发,决心构建绝对安全的太空屏障。  相似文献   

5.
(上接第9期第72页)三、新概念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在导弹防御、空间攻防对抗、信息对抗等领域具备许多传统武器所没有的优势。近几年在高能激光技术、动能拦截技术、电磁轨道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机载激光武器技术趋于成熟,有望初步展示作战能力2004~2006年,"机载激光器"项目试验小组完成了所有分系统的低功率地面试验,对飞机、光束控制/火力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6.
利用最小能量原理,构造一种简易战术弹道导弹(TBM)弹道用于攻防对抗仿真;依据美国"爱国者"反导导弹PAC-3基本拦截原理,构造了一种逆轨拦截反导弹道模型;利用上述攻防仿真平台,计算分析拦截弹最佳拦截制导方式(中、末制导交班点的确定),分析拦截弹过载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反舰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信息化海战下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的迫切需求,面向作战使用人员(作战视图)、科研院所对抗技术研究人员(技术视图)和装备研制机构及相关技术人员(装备视图),采用数字仿真技术与注入式仿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以导弹攻防体系对抗装备(或技术手段)的功能数学仿真模型为核心,以直接信号注入技术为仿真验证手段的反舰导弹攻防对抗仿真系统,为反舰导弹的作战使用和电子对抗战术运用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研究与训练平台.  相似文献   

8.
攻防对抗仿真实体模型的复杂化与多样化对于现有的分布式仿真体系提出了更高的建模需求。在对攻防对抗仿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概念模型作为不同人员、不同平台之间的交互方式,提出了攻防对抗概念模型(CMAD)的定义,研究了基于CMAD的攻防对抗仿真系统框架与一体化建模过程。针对实际的HLA分布式仿真结构的应用过程,研究了CMAD开发辅助工具设计方案与关键实现方法。空地对抗仿真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美国在军事空间技术新的发展动向,包括美国空军的“空间军力加强、空间军力应用、空间支援、空间对抗”四大空间军事任务区,快速响应空间,新的空天进攻飞行器,军事小卫星运载器,军事小卫星,导弹防御先进技术等的发展动态。分析了军事空间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防御技术一直是空间攻防对抗技术领域的一个难点,尤其是近年来发展的临近空间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更给现有的防御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介绍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目标特性,针对其探索一种基于空基拦截器的防御策略,重点探讨空基拦截器防御的关键技术与难点,并通过运动学建模与仿真从拦截器的制导方法与导引规律方面对空基拦截器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装甲武器是陆军及其两栖机械化部队实施地面突击的主要兵器,也是海军陆战部队实施抢滩登陆、岛屿攻防的主要兵器。装甲火控是装甲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直接影响装甲武器的打击效能。两栖装甲武器肩负海上、陆上的作战使命,使用环境更加恶劣,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描述了装甲火控的一般组成、功能及工作方式,基于两栖装甲武器的使用特点,分析了装甲火控基本任务、工作方式和作战环境的关系,建立了不同任务剖面的可靠性模型,为装甲火控可靠性设计、分析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军用无人机是高性能信息化武器装备,对提高战场空间感知能力、电子战能力、压制敌防空系统能力、作战生存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与主宰战场能力等起重要作用,在未来战争中占突出的地位.主要对无人机的有效载荷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测控控制站、数据处理等可能的技术途径、关键技术、作战使用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型步兵战车导弹武器系统的测试与诊断问题,在研究了诊断对象测试参数、故障特点和故障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单片机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和智能故障诊断技术,研制了集参数测试、技术维护、故障诊断与维修于一体的某型步兵战车导弹武器系统综合集成智能故障诊断设备,设备具有对步兵战车导弹武器系统的自动、快速、实时和在线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功能。详细地给出了系统的设计与具体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了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的功能设计、软硬件组成,进行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的工作流程,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以及系统管理、虚拟拆装、操作考核等三个模块。从而建立了武警部队非致命武器虚拟拆装训练系统构成,为武警部队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武器系统模拟训练平台研发周期长、系统逼真度和沉浸感较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分布交互仿真高层体系结构(HLA)与虚拟现实开发平台(Virtools)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在给出某型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后,针对该仿真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究,基于此方法设计了某型便携式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仿真平台.  相似文献   

16.
由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试验中出现的作战软件故障,提出了加强软件可靠性评估的观点和建立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软件试验测试平台的构想。给出了基于海上试验环境的作战软件试验测试平台的方案、试验方案设计、试验实施策略以及可靠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陆军武器装备体系需求生成支撑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装备需求论证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武器装备体系需求生成的目标。借鉴外军武器装备需求生成的成功经验,以"需求驱动、架构主导"的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提出陆军武器装备体系需求生成支撑平台的要求、任务和组成,并结合具体工具给出支撑平台设计框架示例。  相似文献   

18.
将系统工程中解释结构模型法引入到武器装备效能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可拓空间确定武器效能影响因素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求解系统可达矩阵,建立结构模型,构建多层递阶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该ISM,分析了评价体系的内部层次结构及主次因素,掌握系统评价的神经支撑结构;并以机动性指标为例,确定了单指标的因素支撑影响图。系统效能ISM的建立,可为确定提高武器效能的突破点、研发(R&D)控制的立足点等方面进行系统解释,为科学建立评价体系、判定内部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非自备式舰炮武器系统目标引导的需求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现有的测控设备硬件平台上增加同步串口卡和通讯传输转换介质,并经过一定量的坐标数据变换处理,从而实现了GPS定位数据到舰炮武器系统目指数据的软、硬件转换。该方法在某型号武器系统试验中得到了充分认证,为后续试验中类似情况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多分辨率建模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分辨率建模的思想,分析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对抗的特点,提出基于多分辨率建模的航空武器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模型框架,通过体系对抗过程物理特性的分析提炼数学描述方法,基于主动元建模技术建立从高分辨率实体仿真模型的仿真元模型,探讨了对仿真元模型进行基于马尔科夫链的串联聚合和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空间聚合方法,提出效能评估多维矢量空间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对我军航空武器装备效能评估以及作战论证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