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期间,协约国利用各种手段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在远东,日本对西伯利亚的觊觎和军事行动成为当时远东地区国际关系的焦点之一。在西伯利亚军事干涉问题上,日本国内外各政治力量对此态度不一,矛盾重重。最终,在国内外多种力量的作用下,日本的干涉以流产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2.
王红 《军事史林》2010,(12):36-39
1917年8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之际,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放弃中立,加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同年11月,同属协约国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战争。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一直保持中立。1917年,当时的北洋政府参加协约国,实际上因为日本的反对,北洋政府不得不派出劳工赴欧洲,没有一兵一卒参战。然而,当时作为列强半殖民地的中国,并没完全逃脱成为战场的厄运。在中国青岛及周边陆地和海域,日本、英国、德国、奥匈帝国四国进行了激烈的海、陆、空拼杀,俄国和法国军舰也在外围助战。  相似文献   

4.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数十万中国劳工远赴欧洲西线,为协约国一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战争结束后,中国北洋政府也一度出兵海参崴,随协约国干涉苏俄革命。事实上,北洋政府在战争爆发后也曾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选派数批陆海军军官担任观战武官,远赴欧洲考察观战。这些中国军官因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其亲身经历与所见所闻殊为罕见(相关研究可参见台湾学者张力《中国军官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察与省思》,《辅仁历史学报》2007年7月第19期等)。  相似文献   

5.
1918年10月,协约国军队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突破了兴登堡防线。惨败临头的德国便向协约国发出求和的呼声。然而,协约国为了从根本上削弱德国,拒绝了德国的求和,决心给德军以更大的打击。就在这时,发生了一场意外的灾难——西班牙流行性感冒。从而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相似文献   

6.
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发生了持续3年之久的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出兵并操纵俄国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自卫军队,企图将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挑衅与进攻,苏维埃俄国人民在俄共(布)及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坚决反击,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中,旅俄华侨勇敢地同苏俄人民站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赞歌。外国武装干涉及苏俄国内战争,是帝国主义及俄国国内反动派强加给俄国人民的。在这场战争中,不仅俄国人民经受了考验,而且旅俄华侨也经受了考验,做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关于华侨在这场战争中确切的参战人数和牺牲人数,以及战绩,至今不详。  相似文献   

7.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战败后的德国不能拥有空军.战后,德国销毁和交给协约国的飞机约1.6万架,航空发动机2.7万台,只保留140架飞机和169台航空发动机.1922年,协约国废除了禁止德国制造民用飞机的禁令,德国的航空工业开始复苏.  相似文献   

8.
贺秋刚 《国防》2000,(7):21-22
1999年9月,俄罗斯在车臣境内展开了大规模打击恐怖分裂主义的行动(人称第二次车臣战争)。俄国出动军队镇压车臣分裂恐怖主义分子完全是俄的内部事务,也是一个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正常举措,别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无权干涉。但是,出于政治上扼制和削弱俄罗斯的战略需要,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  相似文献   

9.
张超 《军事历史》2016,(4):27-2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部战线的僵局和巨大伤亡迫使协约国寄希望于另辟战场以战胜对手。经激烈讨论,协约国军队发动了旨在夺取黑海海峡南大门——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的加里波利战役。从发动方来看,战役分为海军单独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和撤退三个阶段。由于在作战决心、作战准备、作战指挥和战场保障几个方面出现失误,协约国军队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达到战役目标。  相似文献   

10.
1918年11月11日,随着停战协定的签定,历时四年零五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这场帝国主义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中,共有3000余万人死伤,经济损失达到27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谢新华 《环球军事》2009,(23):41-41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三个年头,协约国和同盟国已厮杀得筋疲力尽,但仍是势均力敌,尚难预料鹿死谁手,美国至此为止一直保持中立,然而他们与交战双方大做军火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交战双方都希望美国帮助自己打败对方,尤其英国更寄希望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急借这支生力军早日打败同盟国,结束大战。但是,美国人却只想坐山观虎斗,独享渔翁之利,因此迟迟不愿参战。  相似文献   

12.
白炎林 《当代海军》2008,(10):47-50
2008年7月22日,乌克兰外交部长奥格雷兹科宣布,乌克兰外交部起草了关于俄国黑海舰队撤离克里米亚半岛的法案,该法案将敦促俄国如期撤走黑海舰队。对于乌克兰外交部的这一举动,俄国立即迅速地予以了反击。同日,俄国外交部信息与出版司发表声明指出,乌克兰外交部的行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史学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一辨析。先把没有争议的参战国列出。同盟国4个:奥匈帝国、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协约国26个:塞尔维亚(今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俄国、法国、英国、比利时、日本、意大利、葡萄牙、汉志(今沙特阿拉伯希贾兹省)、罗马尼亚、美国、巴拿马、古巴、乌拉圭、玻利维亚、希腊、(?)罗(今泰国)、利比里亚、中国、秘鲁、巴西、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尼加拉瓜、海地、洪都拉斯。  相似文献   

14.
1917年11月7日,俄国海军的一艘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击冬宫,拉开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从此,这一声炮响被载入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光辉史册。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也希望能有一艘“阿芙乐尔”号,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建立功勋。终于在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民国海军的部分舰艇在共产党的策动下,打响了进攻军阀的炮声。  相似文献   

15.
史放 《环球军事》2009,(17):61-63
拿破仑一世远征俄国失败,一方面,他对俄国冬天的严酷程度估计不足,另一方面,他对俄国人坚决实施坚壁清野战略的决心也判断错误。  相似文献   

16.
楚云  蔡静平 《国防科技》2008,29(6):68-75
文章回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传单这种心理战载体对战争进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随着现代传播技术和航空技术的进步,纷纷洒落的传单在“一战”后期一举成为对敌发动心理攻势的主战武器,对于协约国争取大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传单攻势使人们看到了心理战的特殊功能和强大威力,有效地改变了人们对心理战的认识。在血与火的较量中,“兵不血刃”的心理战终于迈进了现代战争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17.
称雄一时的拿破仑,以战争手段几乎踏平了整个欧洲,但在1812年征讨俄国的战争中,60万大军生还的不足3万人,拿破仑的这个克星就是俄国著名军事家库图佐夫。 年少有为,平步青云 1745年9月5日,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生于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拉里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1月23日,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访问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停泊在涅瓦河上的“庞然大物”为拟议中的军购案造出了一种别样之势。据称,这笔传闻已久的冷战之后俄罗斯最大单笔海外军购在俄国内引发不小争议。可两天之后,又传出俄空军司令用罕见的严厉语气批评俄国产无人机的消息。一时间,关于俄武器进口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  相似文献   

19.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投降,被迫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次年6月28日,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签订《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该和约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陆军人数不能超过10万人,军官包括军医在内不准超过4000人.  相似文献   

20.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所作的《关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全国从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工作重心转入了经济建设轨道,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把握苏联历史转折的舵手是伟大领袖列宁.三年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斗争的胜利,巩固了年轻的苏维埃国家,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使得党和国家得以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努力实现列宁制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计划。同时,历史的经验教训,两种对立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