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危受命1933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纠集50万兵力,对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第五次“围剿”。在“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的指挥下,我中央红军以一比五的劣势兵力和落后的武器装备,与蒋介石的飞机大炮死打硬拼。1934年7月,战争形势进一步恶化,中央苏区的面积由纵横千里,缩小到300余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我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却置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于不顾,大肆宣传“中国无力抗日”,叫嚣“攘外必先安内”,进一步加强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联…  相似文献   

2.
《兵团建设》2006,(12):43-44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近百万兵力,分东、西、南、北4路进攻中央苏区,妄图消灭中央红军,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加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主力红军和中央党政军机关被迫进行史称“长征”的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3.
1933年夏天,蒋介石在美、英、法、意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调集百万大军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大规模的“围剿”,直接用于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兵力就有50万。蒋介石采取堡垒主义方针和步步为营、四面合围的战略,委任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何键为西路军总司令、蒋鼎文为东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9月中旬,蒋军开始向中央革命根据地推进。陈济棠早年跟随邓铿参加国民革命,后来成为广东的实力派,号称“南天王”,曾有“广  相似文献   

4.
符容 《军事史林》2010,(3):12-18
一、瑞金组建 1933年春天,蒋介石调兵遣将,亲自部署,纠集起100万大军,调集几十架飞机,准备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就达50万人。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参军参战的革命热情,充分发挥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突击队作用,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在宁都东固召开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5.
那那是1942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五年,是世界法西斯势力最为猖獗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日、伪军连续在华北地区推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集中强大兵力以"铁壁合围"、"篦梳清剿"等战术,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无情的袭来.华北地区尤其是太行山地区蝗灾蔓延,旱灾肆虐,不少地方还流行霍乱、疟疾等传染病,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和抗日军队的生活极端困难.  相似文献   

6.
李为 《当代海军》2008,(2):51-54
台所谓的"国防部"日前抛出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计划报告"声称,台军2008年在加强军事演练的同时,重点筹建采购先进的武器系统,优先发展"信息与电子战"、"联合制空、制海"及"国土防卫"等关键战力,建置所需武器装备,提升"三军"联合作战能力和必要的自我防卫基本力量。突出资电优势依据"五年兵整计划",台军目  相似文献   

7.
血的教训     
褚银 《国防》2007,(8):76-79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是个不轻易低头认输的人,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没有使他改弦更张,他一心要消灭共产党和红军.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以100万大军、200架飞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50万兵力,分北、南、东、西四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正当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兵力对中央工农红军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近两个月的紧要时刻,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由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宣布同南京国民政府决裂,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  相似文献   

10.
1939年8月,正当日寇凭借优势装备在中国大地上猖狂攻城略地、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之时,我八路军115师却在山东鲁西梁山地区以劣势装备和与敌大致相等的兵力,将一支装备优良的日军大队(营)予以全歼,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以不是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日军成建制部队的"模范歼灭战"。 骄狂冒进的扫荡之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战争机器在一年多时间里就侵占了  相似文献   

11.
游曦,原名游传玉,1908年3月26日出生于四川重庆巴县一个手工业家庭.家中五个兄妹,只有她和大哥游传禄被养活.因为父亲积劳成疾,没钱医治早逝.两兄妹从小由母亲一人养大.1924年,游曦考入了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中,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井冈山出发,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胜利会师,转战了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展开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更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永远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13.
2008年是台海问题的关键年,2008年台军主要做什么,引人注目。据台军参谋本部的军事要务和台"国防部"日前抛出的"五年(2008年至2012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计划报告",台军2008年在加强军事演练的同时,重点筹建采购先进的武器系统,优先发展"信息与电子战"、"联合制空、制海"及"国土防卫"等关键战力,建置所需武器装备,提升三军联合作战能力和必要的自我防卫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从苏区的西南方向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这次战略转移之前的三个多月,中央派出一支部队,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这支部队,就是人们常常提到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相似文献   

15.
齐霁 《军事史林》2006,(8):42-44
在史无前例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有几位外国人参加?人们历来存有争议.李晓朴认为,"曾有两位外国人参加:一位是众所周知的共产国际派驻我党中央的军事顾问李德,另一位是鲜为人知的法国传教士阿尔弗雷德·勃沙特"(《长寿》1998年第6期).王树人认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外国人共有三位,除李德外,还有越南人武元博和英国人阿尔费雷德·博萨哈特"(《咬文嚼字》2003年第6期).还有人认为,"参加长征的外国人一共有五位:除李德外,还有朝鲜人武亭和毕士悌、越南人洪水以及法国人勃沙特"(《新闻与写作》1996年第8期).笔者认为上述三种说法均存在错误.关于勃沙特(博萨哈特)(Alfred Bosshardt),他是英国人而不是法国人;1934年10月,他在贵州因被误认为是外国间谍而遭红军扣留,随行了560天,1936年4月12日,红军在云南境内释放了勃沙特,因此不能把勃沙特视为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只能说是随行长征的外国人.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目前能够确定的参加红军长征的外国人共有五位,他们是德国人李德,越南人洪水(武元博)、李班,朝鲜人毕士悌(杨林)、武亭.  相似文献   

16.
编队对潜防御及效能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编队对潜防御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对编队防潜区域的划分和兵力部署进行了论述,并对编队防潜效果进行了定量计算.运用概率论知识建立了模型算法,以完好警戒舰艇数的数学期望和警戒兵力摧毁攻击潜艇的概率为效能评估指标,经定量计算得出了编队对潜防御时所需警戒兵力的数量及对潜艇的毁伤概率,并用被警戒舰艇的生存概率表征编队总的防潜效果.该模型为我海军编队防潜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较好地满足了海上编队对潜防御兵力运用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兵力组织分层定量描述的基础上,研究了设计适应性兵力组织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适应性兵力组织设计建模框架.建立定量模型和优化算法,可以辅助不同层次的指挥员快速完成使命计划生成、兵力裁剪和组织结构的设计与适应环境变化,设计高效的兵力组织完成使命.最后,讨论了适应性兵力组织设计工具AAOD-Tools的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18.
《兵团建设》2014,(8):46
正[案例]在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然而,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起了伐燕之念。当时辅佐燕国与其余五国一起抗秦的名士苏代,为了劝说赵惠王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遂前往赵国进行劝说。当时,赵惠王见苏代前来进见,深知其来意,便故意东扯葫芦西扯瓢地与苏代寒暄。而苏代也佯作闲散地跟赵惠王聊天,他说:"我今天在来这里的路  相似文献   

19.
赵宇 《当代海军》2005,(3):56-61
第五部分 火力配系 第7舰队主要兵力包括第5舰母作战大队和第11两栖中队,这里暂不对第7舰队两栖作战作介绍,而将重点放在航母作战大队的编成,兵力配置与火力配系上。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一份神秘而十万火急的绝密情报也促使党的临时中央作出实行战略大转移的决策。它使中央红军及时摆脱了险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极为险恶的军事形势1933年秋,发动“剿共”战争连遭失败的蒋介石成立南昌行营,从各地调集了100万人的大军和200架飞机,自任总司令亲自坐镇指挥,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第5次大“围剿”,其中直接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就有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