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爱无言     
当兵第一次回家,在路上火车那一刻,心里有说不出的开心,恨不得火车比飞机还快,因为那时我巳四年没有回家了。临近家乡,看到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一草一木,还有那条记录着自己成长足迹的乡间小路,  相似文献   

2.
探家的滋味     
逢年过节,官兵们议论最多也最关心的事莫过于休假探亲。一到年终岁尾,这个不老的话题又开始在官兵心里沸沸扬扬起来。我不由想起自己第一次探亲回家的情景。那是1 5年前的一幕,当时我已从戎四载,却没有探过一次家。那时,牵挂就像穿糖葫芦的竹签,贯穿着一千四百  相似文献   

3.
佳节忆团圆     
我曾经连续12个春节没回家与父母团聚,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确实无法抽开身。那时我是一名战备值班部队的军人,每到过年过节部队值班巡逻任务最重,难得的几个休假名额都给了最需要的战友。17岁就离开父母到千里之外的部队当兵,可以说我没有在父母身边尽过半点孝道,连回家与他  相似文献   

4.
我的兵团梦     
正我的小学同学严玉林和刘德才比我大两三岁。1966年毕业时,国家号召支边,他俩报了名,来了新疆。几年后,他们回家探亲,说在石河子,穿军装,吃军垦馒头,抽莫合烟,住地窝子,改造着大戈壁,他们是"兵团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石河子。那时我还小,喜欢看打仗的电影,觉得兵团很气派。冲锋号一响,千军万马,气势磅礴,所向披靡。兵团人是干大事的,我羡慕他们,从此有了一个莫名的  相似文献   

5.
1969年11月,我入伍到了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支装甲部队。当新兵的时候,我也有不少想法。记得那天下连分配时,我们整整齐齐地列好队,然后报数,报单数的原地不动,报双数的向前跨一步。就这一跨,我眼睁睁地看着两个一块入伍的同乡一个学驾驶、一个学通信去了,而我则被分到山沟里,在连队当了一名普通的炮手。那时,我情绪特别低落,心想:学驾驶,将来复员回家能开拖拉机,多神气!学通信,也有一技之长,将来生活没问题,而当炮手,回家之后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6.
思念     
思念犹如月光下的背影,挥之不去;犹如孤寂又别于孤寂的心理,酸酸的、沉沉的、无所适从的、百无聊赖的……这种滋味,随着工作的忙碌,家庭的建立,孩子的出生,已渐渐离我远去了。甚至被小家庭的温馨而淡忘。隐约记得这种感受始于我上初中。那时,学校离家较远,需留校住宿,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幼小的心灵经不住独立的考验,别离父母的痛苦思念开始挤满了我整个思维的空间。之后,就是参军、上军校,这种思念也常常萦绕在我静静的床前。每当假期,“归心似箭”让我有了真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我与《中国民兵》杂志真算是“一见钟情”。 记得是在1985年,那时我刚读初三。我对学习不感兴趣,常常旷课,算是个小逃兵。那时,我唯一的爱好就是书法。父亲是村会计兼民兵连长,我经常愉偷拿他的报刊练习毛笔字。一次,我正练得兴味十足,一个手握钢枪、英姿飒爽的士兵形象吸引了我,使我放下了  相似文献   

8.
距离他离开我们的那天,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终于有机会平静下来写点关于他的东西。突来的缘分第一次听说他,是从办公室老阿姨的口中,她告诉我,和我同一办公室的一个男同事的父亲写了很多书,好像挺有名的。那时我纯粹出于对同事私人情况的猎奇心理,记下了他的名字,回家上网搜索了下,发现是个研究军事哲学的博士生导师。打开了几篇他写的文章,其中有很多同马列主义相关的内容。这个年纪的我,对这类词汇不甚敏感,所以匆匆看了两眼就关闭了窗口。当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想到在一年多后,缘分来得如此的突然和妙不可言,我竟然以他未来儿媳妇的身份,到政治学院拜访了他。第一次见到他,  相似文献   

9.
我敢回家了     
“回来吧!谁也不用你帮了!”母亲的轻松愉快冲淡了我心中的丝丝犹豫。六年了,我又何偿不想回家呢?可六年前的探家却成了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 那时,我作为全村第一个当上军官的人,回到了久别的老家。  相似文献   

10.
低调的调解     
韩旭东 《环球军事》2012,(10):71-71
2011年春节,同事家中有事占用了休假名额,我多年想春节回家团聚一次的愿望再一次破灭。对此,已经盼了几年的妻子实在是不能理解,她朝我大吵大闹,无论我作何解释都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1.
张超 《中国民兵》2020,(1):80-80
儿时我非常喜欢枪,常常幻想自己有一支枪拿在手里。有一次,我在田野里玩耍,无意捡拾了一支锈迹斑斑的手枪架子,我顿时兴奋起来,找了一根黑腰带,将枪架子扎在腰间,在小伙伴那里,我背着手挺着胸,感觉非常神气。等到6岁那年,我第一次摸到了真枪。那时,父亲是村里的民兵排长,公社武装部给父亲发了一支半自动步枪,按规定,这支枪可以带回家。  相似文献   

12.
春风扑面来     
春风扑面来周宜飞《政工学刊》──我第一次认识您,是在1987年的春季。那时,我还是一名刚穿上水兵服的新兵。第一次翻阅您,就被您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精辟的论述和鲜明的观点所深深吸引,仿佛一阵春风扑面而来。从此我便认真拜读您,读多了便产生了一种激情,...  相似文献   

13.
军被     
父亲复员回家那年,带回了一条军被。 军被是绿色的,像家门口正在抽蕊的水稻那种颜色。那时家里还很穷,军被便成了唯一的一件我家有而邻居家没有的“高档物品”。在每天放学的路上,我都会重复着对结伴而行的小伙伴说:“我家有一条军被,绿色的那一种,是我爹从部队里带回来的,你们家里有没有?”紧接着是一大群羡慕得不得了的眼神和啧啧的赞叹声。那时候,我时常想,如果爹还在穿军装多好啊…  相似文献   

14.
情系山里娃     
群山环抱,沟谷深邃,白云轻吻茅屋顶;山路陡峭,九曲八弯,上学步行6小时,这是重庆奉节县上庄乡穷得出了名的铁架梁。在吐祥中学读初二的杨勇一家就住在这里。 放暑假那天,杨勇与其他住校的同学一样肩背书包,手拿空米袋上路回家了。而今天杨勇一出校门,腿上格外有劲,他一路小跑,离家老远就喊:“妈妈,妈妈……”杨勇的妈妈听到喊声,觉得儿子平  相似文献   

15.
黄建华 《国防》2002,(5):19-19
我是1968年入伍的,老家在山东济南,在第四批女飞行员中,我的孩子是最小的,我当时给自己定的标准就是:不飞完四种气象,不要孩子。所以30岁的时候,我才有了儿子曹宏成。 儿子五岁以前是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这5年里,我只回家过一次。有一次,我抱着4岁的儿子问:“妈妈在哪儿?”他胖乎乎的小手指着墙上我的照片说,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相识6年,结婚5年。因为他老不顾家,我埋怨甚至怨恨他和他吵过、闹过。如今,他病了,领导、战友来看他,从他们嘴里我才知道,原来他在部队做了那么多的事,大家是那么需要他。6年前,王中昌告诉我,单位迎国庆歌咏比赛他要送我一首《真永远》,我故意骗他说来不了。当我手捧为他准备的99朵玫瑰上台时,他激动得语无伦次。99,代表久久,爱的种子那时就种在了我的心里。去年,他病了,我的天仿佛塌了。听说他单位要办教师节晚会,我瞒着他第一次找了基地领导。站在台上,我为他唱了一首《悬崖》,告诉他我的心声:"我只求陪你直到末路。"泪流满面的他,一路小跑,为我献上了战友准备的鲜花,那可是我平生收到的第一束花。我曾埋怨他——兢住在家属院,你咋老不回家,你的心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家王中昌是我们家的"保密局长",结婚这么长时间了,我对  相似文献   

17.
纸质媒介书本的困惑"那时全连也就一本《新华字典》,因为入伍前家里根本买不起类似的书,我拿到手里,爱不释手,便藏了起来占为己有,连里也没有发现,我于是打定主意永远不能被连里知道是我偷偷留下了那本字典,等到可以外出的时候,我徒步走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山路,到最近的镇上把它寄回家了。"那是1978年,他只是一名年轻的战士,如今,他是某军队刊物的主编,见过的书,读过的书,包括编过的书,都不计其数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仍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18.
    
夜深人静,我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前,明亮的台灯照在我书写的纸面上,手中的钢笔,勾起了我对往日那一盏又一盏灯的许多思念,几多感慨。 六岁那年,正值“大跃进”结束不久,我走进了家乡的木林堂小学读初小。下午放学回家,牵着牛儿上山坡,太阳落山时,骑上牛儿把家归。那时,晚上做家庭作业就全靠那盏小小的煤油灯了。说起那盏煤油灯,我记得是父亲在用完墨水之后的一个小玻璃瓶上钻一个小洞,用铁皮卷一个小圆筒,穿上线做成。这盏十分简陋的煤油灯,火光虽然显得渺小,它却伴随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点燃了我少年心灵的希望之光。  相似文献   

19.
军旗火红     
我是江西人,从小就在“八一”起义纪念碑下比量自己的身高,一天天慢慢长大。我当然知道军旗就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次升起。但那时的我,却怎么也不会想到,从故乡升起的这面旗帜,将点燃我生命中最灿烂青春的一段时光,或许是一生。而当我意识到这  相似文献   

20.
红灯笼     
红灯笼□刘咏梅春节过后是传统的元霄佳节,城里城外张灯结彩。也许是家有小女初懂事,丈夫今天兴致颇高地在家里晾台上高高挂起两个大红灯笼,还专门接线用电灯点亮。每晚他下班一回家,我们家的大红灯笼就红彤彤地在夜色中熠熠生辉。第一次引起我留意是一天下班回家过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