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出反映了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的巨大转变。纵观美军作战全过程,可以看出美国的战争动员活动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根据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向,美军未来的战争动员发展趋势集中表现为手段网络化、目标精确化、方式一体化、范围国际化以及领域宽泛化。  相似文献   

2.
战争经济动员的理论与实践必须随战争及其形态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高技术战争日益信息化和信息化战争的即将来临,战争经济动员必然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何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搞好国民经济动员,将成为21世纪初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与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平战结合、军民结合”,是指国防经济与民用经济、战争时期经济与和平时期经济,在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平战结合总的要求是完善动员体制,增强动员转换机制,保证战时能够高速度地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军民结合是要在发民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物资技术储备时,采取寓军于民的措施,尽可能地做到军民通用。 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爆发突然性大,战场空间大,武器破坏力大,各类装备消耗量大,对国民经济依赖性大,以及战争准备展开快,交战进展快等许多新的特点。从发现战争征候到  相似文献   

4.
普法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场战争。法德两国统治阶级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长期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结局,又造成两国政体和整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早在战争爆发前,侨居伦敦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对欧洲局势作了  相似文献   

5.
朝鲜战争作为新中国成立不久打的第一场战争,对中国后来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外交政策大多是理论化的东西,而经过这场战争,中国的外交思路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并模式化。因此研究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勾勒出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决策过程,并从中总结出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朝鲜, 中国政策的变化 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到10月25日中国宣布出兵朝鲜,中国对朝鲜战争的认识和政策有一个转变过程。 朝鲜战争刚爆发…  相似文献   

6.
邵广仁  徐金成 《国防》2003,(11):9-9
伊拉克战争是继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之后,爆发的又一场以信息战为主导的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在研究这场战争形态、作战样式和作战手段等方面发生的诸多新变化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信息战需要的军事训练问题,对于提高我整体作战能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转变观念,把提高信息作战能力作为军事训练的突  相似文献   

7.
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了“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的思想。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军事斗争形态的新变化,树立威慑重于实战的思想。威慑历来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千百年来人类的战争史,从总体上说是一部崇尚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的历史。本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把实战战略推向了历史顶峰。然而物盛必衰,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它登上顶峰的同时,也便是跌落下来的开始。二战后,作为军事斗争的一种形  相似文献   

8.
任政富 《国防》2003,(1):50-51
国民经济动员是国防动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赢得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着战争动员的速度与质量,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平时经济动员准备越充分,战争胜利的把握就越大。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样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战争预警时间短、爆发突然性大,各种物资消耗量大、战争  相似文献   

9.
崔碧宏 《国防》2013,(12):45-45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爆发的几场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表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现代战争作战思想、作战样式、作战手段质的变化,没有信息优势就没有作战优势,没有制信息权就没有战争的主动权。必须认真贯彻“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方针,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预备役部队战斗力的切入点。具体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现代化战争主要作战样式。它具有战争爆发突然、作战样式多变、战争进程加快、参战兵种多、技术含量高等特点,给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军事变革挑战,被装保障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特点,建立一体化保障体制,不断创新保障模式,超前做好保障准备,提高应急机动保障能力和被服装具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1.
任民 《国防》2003,(8):55-57
二、伊拉克战争给经济动员建设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启示 (一)与高技术局部战争“首战即决战”的特点相适应,战前“基本到位”式的经济动员将愈益显示其战略上的重要性。这次伊拉克战争,以及先前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都呈现出“首战即决战”的重要特征。由于这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目的都相对有限,加之战争进程快、强度高、消耗大,战前的各项经济动员准备,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力的充分储备,军民两类骨干企业的转产、扩产和增产,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租用和调用,以及体制、机制、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完善等,在战争正式爆发前实际上都已做到“基本到位”。除某些特殊作战需求和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的产品物资外,战前的经济动员准备几乎都表现出全面性、综合性和相对充  相似文献   

12.
王乃勤 《国防》2007,(3):54-56
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使占领对方领土、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传统作战样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军事强国为达成其战略图谋,利用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空袭对方主要城市和重要军事、经济目标,征服对方战争意志,迫使妥协让步,已成为其首选的作战样式.未来战争一旦爆发,我重要城市面临的空袭威胁将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时代。从国防经济的角度考察,新时代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国防建设、军队构成、战争样式以及国防、军队、战争与经济的关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新时代要求我们在国防经济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国防经济学。国防经济学应立足国家利益,围绕军事与经济这一基本矛盾,拓宽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从总体上把握国防经济的特点和属性,揭示与研究其运行规律和机制;研究国防经济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装备经济、军队经济、战争经济互相衔接的供求“链”;研究国防经济国际化这一新的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建立新国防经济学,应充分吸收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由于国民党南京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的方针政策,抗战经济动员准备不力,以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方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其教训:一是国民党集中力量内战,致使国力衰竭,对日战争经济动员准备不足;二是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军事工业建设落后,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三是战前缺乏一套系统完备的战争经济动员法规,战时仓促应交,导致战时经济陷入混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抗日战争国统区经济动员准备的教训,可以改进我国和平时期战争经济动员准备工作,以适应“两场”需要。  相似文献   

15.
195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就爆发了朝鲜内战,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使这场战争极为复杂,刚成立不久的美国中央情报局作为杜鲁门的冷战新工具,在头一次考验中便出师不利,不仅没有预测到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是否出兵的预测也告失算。尽管它根本无法换救美国...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战争经济成本角度出发,针对战争爆发前后投资活动所受到的长、短期影响作出理论分析,构建了量化评估模型并展开计量研究。研究显示:战争引起投资增量发生变化,造成间接经济损失。通过改变适当的控制变量,该损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以后规模最大、参战国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是迄今为止最为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它是在两极战略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急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是在新军事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爆发的,对世界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作为现代战争的基本样式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可以说,正是海湾战争,才真正引起世界各国对高技术战争的高度重视。在海湾战争爆发 10周年之际,在人类跨入新世纪之时,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海湾战争全史》。   该书是一部系统研…  相似文献   

18.
任志强 《国防》2001,(12):9-10
战争动员作为战争的历史产物,总是伴随着战争而发展、变化。战争发展到高技术化、信息化的今天,其样式也必然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战争动员带来一系列的重要影响,使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高鹏 《军事历史》2003,(4):64-68
综观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全过程,美伊双方战略威慑与反威慑行动,早在战争还未打响之前即已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心理等层面全方位、不间断、深入地展开,并贯穿战争的始终。深入研究美伊双方战略威慑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未来军事斗争准备中实施战略威慑与反威慑行动,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美方实施战略威慑的主要特点此次战争中,美方在战略威慑方面承袭以往战争的一些做法的同时,又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整个战局的演变产生深刻影响:(一)大兵云集海湾、造成非战不可之势。自2002年11月联合国通过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决议以来,美国…  相似文献   

20.
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以色列大胜、阿拉伯国家惨败而告终。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一直希望寻求机会收复失地、一雪前耻,而战后的中东国际局势也开始出现一系列有利于它们的新变化:以色列外交在1973年前后陷入困境,阿拉伯国家石油武器在70年代开始成为左右中东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美苏的中东政策引发的国内外压力推动了埃及等国战争决策的制定,并精心备战;以色列沉醉于上次战争的巨大胜利之中而麻痹轻敌,尤其是情报工作也出现了重大失误。这一系列中东国际关系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因素,最终促成了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