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动能反卫星武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能武器是一种发射弹道或寻的制导的高速运动拦截弹头的、以其整体或爆炸的碎片直接碰撞毁伤目标的太空武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首次提出这类武器概念,用于拦截弹道导弹和攻击军用卫星,主要由拦截弹头和高速发射装置组成。拦截弹头通常是寻的制导式,由红外或雷达探测器、计算机、制导和通信系统、杀伤机构以及推进、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但也可以是弹道  相似文献   

2.
针对地面或海上低速移动目标的特点,运用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及变质心控制方法,探索变质心姿态控制问题。研究了变质心弹头控制质量块移动的方法。通过移动质量块引起整个弹头质心的变化,进而改变弹头的气动配平力矩,修正惯性弹道,实现对地面或海上低速目标的有效攻击。  相似文献   

3.
再入弹头超高速再人大气层是典型的非线性过程,并且再人过程存在扰动。针对系统的扰动,采用时变的弹道系数模型,针对弹头再入过程的非线性,建立了基于不敏卡尔曼滤波平滑法来提取弹道系数的模型,与不敏卡尔曼滤波法相比,改善了再入段目标弹道系数的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4.
弹头变质心机动控制是通过移动弹头的质心位置,利用气动配平力矩改变弹头的飞行姿态和攻角,从而可实现弹头机动控制.在给出变质心弹头的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简化和线性化,推导出变质心弹头关于攻角和侧滑角的传递函数,在加入舵机伺服系统后,分析变质心伺服系统的性能对弹头跟踪精度和弹道命中精度的影响,最终确定变质心执行机构的动态性能参数并为今后变质心执行机构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推导变质心弹头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对该动力学方程进行简化和线性化,得到了变质心弹头自动驾驶仪的方程,当输入不同程序控制指令后,可以仿真出变质心弹头不同的飞行弹道以及弹头的机动范围,进而得出变质心弹头纵平面内可机动飞行的范围与所需控制指令频率及幅值大小之间的关系.对于变质心弹头纵平面内机动控制程序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反舰巡航导弹对水而舰艇的攻击弹道是紧贴海面的水平弹道,而弹道导弹的弹道则是垂直面内的抛物线,重返大气层的弹头呼啸着从天而降,对水面战舰构成了致命威胁,那么弹道导弹是否真的能够攻击水面舰艇?其中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让我们作以下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弹头目标识别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将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技术和微多普勒特征分析技术引入弹道中段目标识别,可有效克服弹头隐身技术和有源干扰技术等对识别带来的困难,提高识别精度。建立了MIMO雷达中弹头目标的微动模型,给出了弹头自旋、锥旋和进动引起的微多普勒效应的参数化表达,并通过对仿真回波数据进行时频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弹头目标的准确识别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弹道修正是一种能够更加精确有效打击目标的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阐明了弹道修正技术的修正原理和组成,然后构建了弹道修正技术的地面弹道测量系统,即采用双CCD作为传感器跟踪炮弹,采用交汇方法测量弹道的轨迹,并论述了弹道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也重点对双CCD跟踪测量系统进行误差分析,为优化配置双CCD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弹头再入运动的特点,建立了旋转圆球地球模型下弹道导弹弹头再入运动的简化方程,通过将大气密度、地球引力和弹道倾角分层计算,同时结合气动阻力系数的两种解析计算模型,推导出了计算弹头再入参数的解析解。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解析解非常接近数值解,能够较真实的反映弹头再入运动的客观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反导作战中目标的有效识别问题,提出利用临近空间红外探测系统配合地基雷达对弹道导弹目标进行综合识别的方案,给出了临近空间前置反导目标综合识别时序图并建立了反导作战目标综合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空间弹道目标的光学强度序列与识别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弹头和诱饵的光学强度序列信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最后提出根据弹头与诱饵对应点目标的等效温度的变化特性,提取特征参数对目标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最小化嵌入失真隐写算法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域的非加性失真函数图像隐写算法。首先在离散小波域设计了加性失真函数,主要考虑了亮度、频率和纹理掩蔽因子对载体失真的影响;然后结合模型矫正的方法对设计的加性失真函数进行了非加性矫正;最后结合网格码设计了隐写算法,将嵌入信息对载体的修改最小化,并且集中在人眼不敏感区域。实验结果显示,方案具有良好的视觉不可见性,且能抵抗空域SPAM特征隐写分析的攻击。  相似文献   

12.
采用KBH4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铜添加剂,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铜添加剂进行了表征,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纳米铜添加剂对4种不同粗糙度摩擦表面所表现的抗磨减摩性能,并对不同的磨损表面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铜添加剂为分散性能稳定的20nm的球形颗粒;纳米铜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性能,尤其是对于光滑的摩擦表面,与基础油相比,可使摩擦因数降低24%。纳米铜添加剂还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能,摩擦过程中,能够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高弹性低硬度的自修复膜,自修复效果对于光滑的摩擦表面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菜籽油基添加剂是一种可生物降解的环保的润滑剂。水基润滑剂具有导热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利用菜籽油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润滑性、极压性、防锈性及表面活性的多效水溶性润滑添加剂。此添加剂生物降解性好,制备过程中无废物及污染物产生,具有很好的环保效果。  相似文献   

14.
林勇  汪贻生  刘波  李睿 《国防科技》2021,42(2):68-72
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现已被应用到了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和军事等诸多行业领域。作为军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物流与增材制造技术通过军用物资这一共同的作用对象为纽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遗憾的是,目前增材制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局限,有关军事物流的应用更是少见。为有效推动增材制造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实践,本文首先从装备研制、装备维修、医疗保障和工程保障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军事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增材制造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两种应用模式,即物资储备和伴随保障;最后,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理论研究、应用试点以及人才储备五个方面提出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军事物流应用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A theory of additive utilities is discussed for cases where the set X, on which an individual's preference-indifference relation is defined, is a subset of the Cartesian product of n finite sets. A number of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additive utilities in decision making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6.
偶氮甲酰胺是一种常用食品添加剂,通常与其它添加剂复合以后使用,在复配过程中有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对含偶氮甲酰胺复合食品添加剂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进行分析,探讨预防火灾及爆炸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应急处理、灭火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2种φ2mm粉芯丝材电弧喷涂Fe-Cr-Ni涂层和7Crl3涂层以及与2种典型润滑油抗磨添加剂的协同效应,并借助X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其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DBP和ZDDP润滑油抗磨添加剂能明显地改善电弧喷涂Fe-Cr-Ni涂层和7Cr13涂层的抗磨性.添加剂DBP能显著地降低2种电弧喷涂涂层/GCr15摩擦副的摩擦系数,但ZDDP抗磨添加u剂的减摩效果不太显著.在含DBP和ZDDP添加剂油润滑条件下,涂层磨痕表面形成了摩擦化学反应膜.  相似文献   

18.
通过WD615.67行车用6缸柴油机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了含有纳米铜材料的纳米复合添加剂对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影响,试验前后对发动机主要摩擦副尺寸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纳米复合添加剂对发动机不同材料的摩擦副均有较好的抗磨效果,特别是在缸套等摩擦部位出现了“负磨损”,实现了摩擦副表面的原位动态自修复。添加纳米复合添加剂后有效地降低了比油耗,减少了机械功率损失, 提高了发动机的功率,改善了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相似文献   

19.
增量比例导引弹道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引入附加增量,对传统的比例导引方法进行改进。建立了增量比例导引方法的数学模型,运用Matlab语言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不同的比例导引系数、附加增量对导引弹道及导弹与目标相遇时间的影响,得到不同导引系数及附加增量下的弹道曲线和弹目相遇时间,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比例导引方法相比,在比例导引系数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附加增量可以减少导弹与目标的相遇时间。  相似文献   

20.
提出采用过氧化氢组液参与柴油机的燃烧,改善柴油机燃烧过程,同时降低油耗与排放的新方法。分析了过氧化氢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影响机理,从实用角度设计并开发了一种过氧化氢组液供给系统,并在135柴油机单缸机上试验研究过氧化氢组液消耗量对比油耗、烟度、排温及NOx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