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角反射器在舰船目标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对抗角反射器干扰是当前的研究难题。以典型八面体角反射器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磁计算和暗室测量对比分析了单个角反射器、角反射器阵列单/双基地RCS(radar cross section)空域、极化域分布特性以及统计特性,揭示了双基地雷达与角反射器之间的几何关系对角反射器RCS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大范围双基地角条件下,八面体角反射器双基地RCS远小于单基地RCS,均值相差约30 dB。适当部署双基地雷达可有效降低角反射器干扰影响,对双基地雷达抗角反射器干扰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海  张林  张小东 《国防科技》2018,39(2):074-077
为提高我国电子战反导水平和导弹突防能力,根据电子战反导装备发展趋势,分析舰载充气式角反射体的反导原理,介绍舰载充气式角反射体反导装备的发展情况,论证了充气式角反射体迷惑、冲淡、转移和质心式干扰的运用。对电子战反导装备的发展以及部队战法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雷达是现代舰艇的重要电子设备,是舰艇武器的“眼睛”。普通的舰载雷达系统一般由一台雷达执行一种任务,为完成搜索、导航、警戒、制导等工作,舰上一般装载有多部雷达。这些雷达有各自的发射机、接收机,采用机械扫描式反射器天线,目标更新速率慢,电磁干扰严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扼要回顾了舰载雷达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早期雷达、二坐标雷达和三坐标雷达的研制装备概况;最后,论述面向21世纪的舰载雷达新体制。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空射诱饵的使用特点和威胁特征,建立了一种特殊的双基地雷达-单发双收结构下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模型。分析了空射诱饵信号增强设备发射信号与诱饵本体反射信号构成的接收站1接收信号,与仅接收诱饵本体反射信号的接收站2信号的时域、频域特点,证明很难从时频域区分两类信号。建立了雷达发射信号经诱饵本体反射后在两个接收站的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移差的模型,分析得出了信号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移差与诱饵运行时间和双基地雷达结构参量的关系,证明两个接收站的时延差和多普勒频移差具有稳定的关系。分析结果对于利用该类特殊结构的双基地雷达探测识别诱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装载在舰载预警机上、用于完成早期预警任务的雷达称舰载预警机雷达。由于常规舰载雷达受视距和盲区的限制,难以远距离发现并预警低空来袭目标.而具有良好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和预警直升机雷达能远程发现及预警低空来袭目标,并引导(只能区域引导)己方战斗饥实施拦截一因此.舰载预警机雷达是完成舰艇编队分层防御中第一层即外层防空任务的极其重要的装备,现以美国为例(舰载预警直升饥雷达以英国为例)来论述舰载预警机雷达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典型装备等。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对抗反舰导弹威胁,就必须大力发展舰载雷达无源干扰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舰载雷达无源干扰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达到很高的水平。本文首先概述了舰载雷达无源干扰的战术应用原理,然后综述了国外舰载雷达无源干扰装备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几何光学/区域投影(GO/AP)法对三面角反射器雷达散射面积(RCS)进行分析,得出旋转角反射器部分侧面实现可变RCS模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角反射器可变RCS装置,并利用FEKO电磁仿真软件验证了角反射器可变RCS技术。该技术采用小角度(5°~15°)、逆向旋转方式可实现-5~20 dBm^2空中目标的雷达辐射模拟,且尺寸较小、控制装置简单,可用于靶机模拟各类不同空中目标,提升靶机的功能覆盖。  相似文献   

9.
根据几何光学/区域投影(GO/AP)法对三面角反射器雷达散射面积(RCS)进行分析,得出旋转角反射器部分侧面实现可变RCS模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角反射器可变RCS装置,并利用FEKO电磁仿真软件验证了角反射器可变RCS技术。该技术采用小角度(5°~15°)、逆向旋转方式可实现-5~20 dBm~2空中目标的雷达辐射模拟,且尺寸较小、控制装置简单,可用于靶机模拟各类不同空中目标,提升靶机的功能覆盖。  相似文献   

10.
潜艇自航式诱饵组合使用方法的优劣主要评判依据是使用的方法最终使得潜艇对抗鱼雷成功的概率,对抗时间和诱骗距离是影响对抗成功概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又主要围绕发射时机、初始航向以及潜艇机动等几个问题展开。通过分析各个诱饵的作战使命,在一定态势下,根据诱饵的性能、鱼雷报警距离及舷角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大小口径声诱饵协同作战的弹道模型,并由此得到了诱饵发射时机、初始航向等参数。  相似文献   

11.
正横布置的潜艇发射装置在发射鱼雷诱饵时,有可能与发射艇的尾部相碰撞,分析了诱饵在发射管内的运动,建立了诱饵发射后在脱离发射管阶段及在初始弹道阶段的弹道数学模型,并以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分析了不安全的内因,提出了为了保证诱饵发射的安全,应合理确定发射时的艇速、诱饵出管速度、合理选择舵角和操舵方式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潜艇自航式诱饵组合使用方法的优劣主要评判依据是使用的方法最终使得潜艇对抗鱼雷成功的概率,对抗时间和诱骗距离是影响对抗成功概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又主要围绕发射时机、初始航向以及潜艇机动等几个问题展开。该文通过分析各个诱饵的作战使命,在一定态势下,根据诱饵的性能、鱼雷报警距离及舷角等各方面因素,建立大小口径声诱饵协同作战的弹道模型,并由此得到了诱饵发射时机、初始航向等参数。  相似文献   

13.
装载于舰上,用于发现和探测中、高空远距离目标,并测定其方位和距离坐标的雷达称为舰载远程对空警戒雷达。这种雷达的作用距离远(一般要略大于同一舰上所装备的三坐标雷达,以保证在三坐标雷达的作用距离把目标交给三坐标雷达),发射峰值功率(数兆瓦)或平均功率(数千瓦)高,天线尺寸也较大(大于15平方米),但精度和分辨率较低。不过当还要求它替代三坐标雷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拖曳式诱饵的干扰机理和关键参数,总结了拖曳式诱饵的技术特点,从高分辨体制、特殊雷达信号、极化识别、信息融合以及多角度攻击等方面出发,研究拖曳式诱饵的对抗方法,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对拖曳式诱饵对抗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推进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代空空导弹光电对抗能力的提高,防御性的干扰技术必须随之提高.通过对诱饵弹干扰机理的研究,建立了诱饵弹的运动模型,研究了其辐射特性的变化情况,对其最佳发射距离和发射角度进行了算例仿真,获得了新型诱饵弹对红外与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效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舰载软硬杀伤武器一体化的必要性目前,水面舰艇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反舰导弹威胁。反舰导弹可从空中、岸上、舰上和水下不同的场合发射,其制导方式有雷达制导、红外制导、雷达/红外复合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等等。装备各种不同反舰导弹的国家已有70多个,反舰导弹已发展到第四代。今天的反舰导弹已具有很高的精度,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卫  相似文献   

17.
赵严冰 《国防科技》2023,(4):137-142
针对舰载舷外有源诱饵实装试验需求,分析舷外有源诱饵对抗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动态对抗机理,并基于静态测试数据和对抗机理设计数字仿真的运行环境。采用数字化手段研究布设方向、布设距离、导弹导引头分辨能力、风速风向等试验因素对干扰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舷外有源诱饵试验设计针对性、实现试验需求量化、辅助试验结论分析评估具有一定实践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1月28日,荷兰皇家海军的“德泽文·普罗文森”号防空型导弹护卫舰在巴伦支海西部海面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舰载防空作战试验,测试了由荷兰、德国和加拿大三国联合研制的舰载“阿帕”(APAR)有源相控阵雷达,并取得成功。此次海上实弹防空演习是实用型舰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第一次在实战环境中用于制导实弹发射,标志着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开始步入21世纪信息化海战的实用阶段,具有里程  相似文献   

19.
雷达是现代舰船防御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舰船的关键探测装备。现代海战进入电子化和信息化阶段之后,舰载雷达性能之优劣,对现代海战的影响颇大。然而,随着现代海上电子战作战环境的日趋复杂和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隐身高速飞行反舰导弹的迅速发展,现代电子侦察技术、现代电子干扰的手段日益增多(干扰功率可达数百千瓦,新型电子干扰机同时能干扰十几个目标),舰载雷达目标自身受到的威胁也日益增大,其生存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亦对舰载雷达技术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因为,新技术是提高舰载雷达性能之基础,亦是推动新型舰载雷达发展的强大动力。鉴于此,世界各国正不遗余力地发展并开拓新型雷达体制及其相关的高新技术,全面提高雷达的战术技术性能,降低雷达自身的脆弱性,增强其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拖曳式诱饵干扰场景下,目标和诱饵同处于雷达的半功率波束之内,导致传统单脉冲体制雷达有效对其进行分离。针对这一问题,从单脉冲体制雷达匹配滤波采样模型入手,建立了同波束内目标和诱饵的联合概率模型。在该模型下,提出了一种改进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完成目标和诱饵的参数估计。该方法将传统随机游走和独立抽样方法相结合,具有估计准确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方法可有效分离同波束内目标和诱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