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远征军应英方的请求,紧急入缅支援英军对日作战,历时近半年,转战1500公里,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中国远征军首次出国与盟军协同作战及其在缅甸防御战中的重要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1942年,蒋介石曾三次赴缅,与盟军协商作战事宜.  相似文献   

2.
杨贵华 《军事历史》2005,(11):16-19
1960年底和1961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与缅甸国防军在中缅边境的“金三角”地区实施了联合围剿作战行动,史称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  相似文献   

3.
一 日本侵略军为封锁我西南国际通道,于1942年3月9日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3月12日,中方应英国同盟军统帅卫菲尔的请求,经与美国协商,派出第5、6、66军组成的第一支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远征军进人缅甸之后,虽多次重创日军,但因缅北地理条件恶劣,军队在雨季中穿行原始森林,热湿虫咬,传染病流行。首先英缅军失利,继之,10万中国远征军伤亡很大,抗日名将戴安澜师长也英勇阵亡。剩下的人员,有两个师向北退入印度国境,其余人员分中、东两路返回云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4.
二战初,为了切断中国抗日战争的运输通道,封锁滇缅国际公路,英国政府与日军媾和。但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又使英国政府同中国结成同盟。日军精锐部队——第55师团挺进南亚,打得驻缅英军望风而逃。中国远征军杀出国门,遏制了日军疯狂的扩张。尤其是仁安羌一役,解救出被围困的7000名英军。但由于英军的不配合,中国远征军10万精兵从此归国无门,驻缅英军也因此败走印度。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制空权问题是缅甸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从整个欧亚战局密切之关系而论,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存在着必然之联系,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军事贡献正是从这种关系中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盟军在缅北的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发动滇西反攻,强渡怒江后陆续攻占腾冲、松山、龙陵等地,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在战役准备阶段,远征军通过与盟军的军事合作,补充了一定数量的美制火炮装备,在整训中提高了技战术水平;在作战过程中,远征军能够根据战役战斗目标,合理运用火炮战术,为滇西战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火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青年军的组建和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组建青年军的时代背景1942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英、美参战,开辟印、缅战场,中国也派出部分军队,以配合盟军作战,由英、美直接补充装备、器材,使之现代化。为此,特种兵如汽车、装甲通讯等兵种的兵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国民政府军政当局曾在四川各大、中学动员过几千学生志愿参军,出国参战,名之日“青年远征军”,可以说这是最早的“青年军”。1944年秋,日军败局渐走,以打通所谓大陆交通线为名,疯狂地向湘桂进攻,以作垂死挣扎。当时蒋介石军队士气低落,节节败退。柳州陷落后,日军一支,侵入贵州,有危及重庆…  相似文献   

8.
<正>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中,有两个特别的炮兵单位,这就是国民革命军独立炮兵第10团和第14团,这是从1937~1945年,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机械化重炮团,共装备48门德制“莱茵式卅二倍重榴弹炮”。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全部活跃着这两个重炮团威武的身影。战场上,炮兵10团和炮兵14团的德制重炮给日军极大的打击和心理威慑力,也给抗日军民带来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应邀入缅,在滇缅战场上英勇作战,配合盟军沉重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形成了有利的战略态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第101空中突击师是美国陆军唯一主要依靠直升机进行空中机动作战的快速反应部队,由于该师士兵军服的臂章上有一个正在嚎叫的鹰头,故被称为“鹰师”。1918年7月23日,美军为满足向欧洲不断派出远征军的需要,组建了第101步兵师,该师经过多次改编,于1974年正式改称为“第101空中突击师”,该师也从伞降作战完全转为直升机机降作战。该师主  相似文献   

11.
抗日时期 ,在中国东部相继为日军占领和封锁的情况下 ,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被迫移向西南的中缅、中印边界。本文叙述了中国政府在西方反法西斯国家的帮助下 ,为开辟滇缅路 ,中印路和“驼峰”航线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指出弱国反封锁作战 ,在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援的同时 ,要利用各种手段 ,坚决打破强敌的封锁和包围 ,这是弱国反封锁作战胜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缅联合勘界警卫作战是一场中缅联合打击盘踞在两国边境地区的国民党军残部的特殊战争,是新中国支援友好邻邦缅甸的正义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在热带山岳丛林地区跨境作战,在我军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次作战服从于国家利益大局,破解了当时的政治外交难题,提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双方不仅协同聚剿残余之敌,也为我军积累了作战经验,为当今发展良好的中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是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中最先承认新中国的一个国家。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与缅甸总理吴努发表了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1960年1月,缅甸总理吴奈温访华,当月28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缅友好互不侵犯条约》和《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为了中缅边境勘界树桩工作顺利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缅甸国防军双方的将领遵照各自政府的指示,制定了一项旨在围剿盘踞于中缅边境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的国民党匪军的军事计划。作战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缅方请求下,深入缅境100余公里,捣毁了金三角…  相似文献   

14.
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中 ,美军不断发展和完善心理战战略和作战样式 ,注重心理战专业力量的培养和使用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实践表明 ,美军的心理战已由过去的“志愿战斗的行动”演变为“达成长远的战略目标”的作战行动。一、专业力量体系完备 ,心战人才准备充分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美军就在军事部 (国防部前身 )情报部门设立了心理作战股 ,在欧洲远征军司令部情报署设立了宣传股 ,并在大战中初现锋芒 ,从此引起了美军将领的高度重视。二战中盟军最高司令长官艾森豪威尔亲自下令广泛征集心理…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月6日,美国总统布什下令驻美国本土的美海军陆战远征第一军开往海湾。参加即将展开的“倒萨”作战。兵贵神速。1月7日,隶属第一远征军的第15陆战旅的近4000名官兵。立马从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港口城市圣迭哥启程。搭乘美海军的“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作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作战评析黄汉光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先后投入近40万军队,作为中美英盟军的主力,开辟缅甸、滇西战场,以伤亡近1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近6万人,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和与海外联系的国际交通线,解救了英军在缅甸、印度战场上...  相似文献   

17.
“飞镝战术”封锁苏伊士运河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驻北非远征军司令,统一指挥德、意兵团。抵达利比亚的黎波里后,隆美尔从3月24日开始发动向埃及的进攻,准备夺取苏伊士运河,切断英军依赖运河实施的作战保障。为此,隆美尔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一是以坦克装甲部队进攻并夺占苏伊士运河岸,特别是塞得港;二是出动空军部队对英军进行运河运输的“老虎计划”实施打击。因为1940年夏秋时节,德国第10航空军参谋长哈林豪森少校及首席作战参谋科瓦列夫斯基上尉首创了德国新型He-111轰炸机的“飞镝战术”,即  相似文献   

18.
1942年5月26日,出国远征,入缅作战的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对日军的激烈战斗中,血战沙场,不幸牺牲。噩耗传来,举国大恸。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远在延安亲撰挽词:“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则手书“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词,诚致哀悼。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当年在中缅战场上同戴安澜将军接触频繁,对他在缅甸战场的作战经过和建树,知之较稔,且衷心地钦敬。现将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血染沙场,扬威异域的殊勋追忆如次,以存史实,告慰英…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海军陆战队是俄海军五大兵种之一,又是一支远征快速反应部队。它可根据情况需要,对空军、海军和陆军进行力量编组,形成一支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作为海军远征军实施“由海向陆”作战的重要部队,它的人员训练与武器装备代表了俄罗斯国家军事技术的综合发展水平。在近几年推行的军事改革过程中,俄罗斯将武装力量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可快速部署以遂行各种紧急任务的精锐部队和特种机动作战部队上,海军陆战队便是其中之一。历史的锤炼俄罗斯海军陆战队是一支老牌劲旅,起源于18世纪初的沙兵俄国,但作为一个独立兵种,海军陆战队的建设和发…  相似文献   

20.
仁安羌(亦作燕南羌)大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场上因中国军队以少胜多、解救盟军而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近年来,随着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被世人重新审视,仁安羌大捷备受关注.一些涉及仁安羌大捷书籍史料、回忆录等刊载经过存有异议,留给后世诸多悬念.笔者经过多方走访查询求证,结合中、英、日三方战史资料,以客观角度重新解读仁安羌之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