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第8章信号处理电路与执行电路设计本章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引信信号处理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设计实例、执行电路和执行电路设计实例等。1.信号处理电路(1)功能。包括引信信号处理电路的用途与各项功能。(2)分类。包括无线电引信、光引信、声引信、磁引信和水压引信的信号处理电路、模拟式和数字式信号处理电路、分立元件和集成化信号处理电路等类型。(3)应用特点。包括引信信号处理电路的应用特点:处理单次瞬变信号,且时间短而又不能重复验证。(4)基本要求。包括引信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的最佳炸点控制要求、抗干扰与电磁兼容性要求、协调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已有的米波多卜勒引信技术,设计了多用途破甲弹近炸引信信号处理电路。该电路利用近目标电信号幅度大、增幅速率快及幅度与距离的关系,实现对装甲目标的零炸高启动和抗干扰;利用多卜勒频率的变化特征实现对直升机射击的炸点自适应控制;利用双支路对消电路实现对地面目标的炸高稳定;利用可控开关完成对破甲弹多用途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迫弹电子时间引信控制系统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功能,并以PIC16F873A型单片机作为控制器核心,对引信的工作过程进行控制,提高了引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自差式多普勒无线电引信发射和接收装置是引信遥控装定的重要内容.在装置中引入单片机和FPGA技术,能快速、准确的装定已经出炮口300 ms以上的密集弹药,选择工作方式,可供选择的工作方式有近炸、碰炸、遥控炸、定时(距)炸.引信具备近目标发射电磁波功能,能有效抗有源干扰、海杂波干扰和信道干扰.FPGA的高度集成特性减小了编码和解码、调制与解调电路的体积,减小了引信工作电路.  相似文献   

5.
现代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严重威胁无线电引信战技性能的发挥.为了提出复杂电磁环境中降低无线电引信意外发火概率的防护对策,在简要介绍了实验装置与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无线电引信的等幅正弦波辐照效应.确定了天线及弹体是造成引信意外发火的主要能量耦合通道,引信意外发火及作用机理是:引信天线及弹体接收正弦波信号,使引信高频电路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引信检波电压波动,最终导致引信意外发火.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影响电子时间引信定时精度的诸因素,包括时基振荡源精度、电源启动时间、复位延时、环境温度、电路参数的变化及装定器精度等。结合某型电子时间引信的生产定型试验,对该引信进行了定时精度的试验,并按照国军标的要求将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为火箭子母弹定时开舱提供了一种性能先进的电子时间引信电路系统,阐述其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功能,并分析了该电子时间引信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公共电磁环境复杂性,对无线电引信产生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公共电磁环境特征分析,探讨了无线电引信抗干扰问题,提出了适应公共电磁环境的无线电引信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扫雷方法在清除智能化水雷引信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利用主动干扰信号反水雷的思路,通过分析智能引信的工作机理及在干扰背景下对目标信号的检测能力,建立了基于奈曼-皮尔逊准则的主动干扰反水雷模型.针对水雷磁引信,选择电极式电磁扫雷具为干扰源,以中型舰船为保护对象,通过计算三者的相互位置与信噪比的关系,以及水雷检测出...  相似文献   

10.
基于混沌理论跳频引信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跳频引信其载波频率捷变范围窄,抗干扰抗截获能力差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混沌理论跳频引信技术的研究。跳频引信技术基于一维Logistic混沌理论,通过软件程序优化DDS芯片的控制字。实验结果表明:DDS芯片产生的混沌信号其频率范围为0~500 kHz的频率跳变点,混沌序列的长度较宽,此混沌信号作为引信通信的载体具有抗干扰抗截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某型鱼雷微机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接口设计和程序设计,系统圆满地解决了微机与鱼雷自导装置、引信装置和深控电路之间的接口问题,成功地实现了对鱼雷各种信号参数(300多个)进行分选、自动采集、计算与处理,并将测试结果自动打印和存盘管理,还可对被测装置的故障进行自动诊断,迅速查出被测装置故障所在点。该系统不仅可提高测试参数准确性与可靠性,而且可以提高鱼雷检测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鱼雷电磁引信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对鱼雷电磁引信辐射场分布特性的分析 ,探讨了电磁引信被动定位的原理和非线性最小二乘被动跟踪算法 ,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 .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提高直航鱼雷航行的机动性提供了一定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作者首先建立了鱼雷空间控制运动的数学模型,并对流体动力控制部件——鳍、舵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数字仿真,进而提出了提高鱼雷航行机动性的设计方案。该项研究成果已被运用于某自导鱼雷的设计中,它对于把直航鱼雷改装为自导鱼雷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flow pattern design of supercaviting torpedo,like the shape design of conventional bedewed torpedo,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orpedo system design.In this paper,the flow pattern design issues were studied systematically.A set of design criteria and main design requirements were proposed,and the design method and procedure were established.Moreover,the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necessary parameters of cavitator and ventilated system for desired cavity flow pattern was given.Considered the speed and pressure disturbances in the torpedo navigation,a concept named margin design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 supercavitation deformation and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disturbances.  相似文献   

15.
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吸能结构论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大型水面舰艇舷侧水下防雷舱的设计 ,根据板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吸能量的计算 ,分析并比较了防雷舱的传统设计与在此基础上加吸能结构后各自的吸能量 ,从而得出了防雷舱的一种新的结构设计 .  相似文献   

16.
鱼雷寿命周期费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对寿命周期费用的作用不同,有的作用大,有的作用小.在对鱼雷寿命周期费用建立模型时,需要分析哪些因素是影响寿命周期费用的主要因素,哪些因素是影响寿命周期费用的次要因素,即对寿命周期费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对鱼雷寿命周期费用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可对这些参数按重要性进行分类, 有利于建立模型时对参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尾流自导鱼雷的制导原理、弹道和自导开机过程,提出了最小开机距离的概念。分析指出了影响尾流自导鱼雷最小开机距离的主要因素是设定的鱼雷深度、鱼雷的航行精度和目标运动参数散布等。建立了最小开机距离的计算模型,并在不同攻击态势下进行了仿真计算和统计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在一定的攻击条件下,不同的设定深度、使用不同的鱼雷速制以及不同的目标运动要素误差、鱼雷航行精度,将使鱼雷的最小开机距离不同,即鱼雷的最小开机距离实际上是关于各种因素的函数。通过最小开机距离可以进一步计算出鱼雷自导开机的最大距离,若在工程中予以实现,将对提高潜艇攻击的隐蔽性和鱼雷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贴近实战完成火箭助飞鱼雷攻潜试验,针对目标指示信息设备选择、目标靶的选择、射击方式解算等几个试验方案设计关键点对试验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影响攻潜效果主要因素的仿真计算模型,并给出了仿真计算结果。经海上试验检验,方案设计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9.
对来袭鱼雷的制导类型进行识别是水面舰艇实施有针对性鱼雷防御的前提条件,方位变化率则可作为类型识别的一个重要的识别依据。首先,从不同类型潜射鱼雷的发射方式和弹道特征入手,分别推导出潜射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方位变化率的表达式。其次,仿真分析了不同类型潜射鱼雷方位变化率的影响因素。最后,在给定的态势下,给出了四种不同类型潜射鱼雷方位变化率随雷舰距离的变化规律曲线。仿真结果能为鱼雷制导类型识别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纯机动规避是水面舰艇防御潜射线导鱼雷的手段之一。首先,归纳了潜射线导鱼雷的攻击过程和导引规律。其次,分别针对线导导引状态和自导追踪状态的鱼雷分析了水面舰艇实施规避机动的目的。然后,结合具体装备性能仿真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水面舰艇实际规避航向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规避目的和仿真结果提炼出水面舰艇纯机动规避潜射线导鱼雷实际航向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