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习主席对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队伍高度重视、亲抓实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嘱托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军校政治教员肩负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坚决贯彻习主席指示要求,在奋斗强军的征程上立好样子、育好人才。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大思政课”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促进多主体合作育人,以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为目标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建立桥梁,促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育才是高校的关键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才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教学体系、共建教师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成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为党的伟大事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全国思政教师提出了情怀要深的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师的情怀对学生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深入挖掘思政课教师情怀培育内容,明确了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提升传道情怀、在师生的情感互通中深化仁爱情怀、在提升思政教师幸福感的过程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情怀。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效思路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课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为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因此,必须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庄婷 《中国军转民》2023,(22):163-164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大学生要担负时代新人的重任。这也对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提升课堂吸引力是高职思政课在新形势下亟需考虑解决的问题。文章基于职业院校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低的现状,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索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2021年以来,“大思政课”理念甫一提出便迅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专家学者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较全面较深入地阐释和探究其价值意蕴、科学内涵、发展逻辑、建设路径等,取得了较丰硕的理论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为深入把握“大思政课”内涵、切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未来学界要推进“大思政课”研究进一步深化,需要加强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2019年,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三性一力"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树起了根本遵循,是高质量推进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证。军队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用科学理论武装学员的重任,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具有强基固本的作用。为此,必须深入贯彻习主席指示精神,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情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发扬爱国精神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思政课中,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深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在思政教学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其中思政课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现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学面临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思政教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够重视以及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等现实困境,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事业,提高思政教学水平,保证铸牢中华共同意识工作的稳健推进,应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阵地地位,同时提高思政教师专业素质,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周瑾 《中国军转民》2024,(4):186-18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思政课堂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思政课程开展提供了民族沃土。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为此应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对策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政治上的党性修养、道德品质上的奉献精神、广博学识上的学术精神、思维理念上的创新精神。这些独树一帜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其独到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能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品质和成效,还能够回归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政治修养、锻造道德品质、丰富理论储备、开发创新思维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保障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龙头实现。要上好思政课,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精神是民族之脊梁,因此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科学的理论,更要提振大学生的精神。2023年是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第70周年,缅怀志愿军烈士、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课堂有着重要价值,对大学生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人民应该不断传承的精神财富。在思政课中讲好历史故事,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承抗美援朝精神,对于在新时代培养有担当的青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16.
王鑫 《中国军转民》2023,(12):77-78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弘扬了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优良作风,是党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精神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校内外思政教育联动平台等方式,可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7.
马晓娟 《中国军转民》2023,(22):165-166
虚拟仿真技术是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的相继建设,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依托仿真体验中心的虚拟体验式教学成为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趋势。本文以虚拟仿真体验对思政实践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基于虚拟仿真体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能,服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黄珊  张涛 《中国军转民》2023,(18):104-105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变得尤为重要,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而智能思政就是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式。要想达到智能思政就需要通过人工智能这一技术手段,准确了解学生情况,并进行分析和应用,提高思政教育精准化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实现智能思政。从分析智能思政的内涵入手,引出其现实价值与意义,进而针对性地从学校、课堂与教师三个方面提出相应举措,促进智能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朱连华 《中国军转民》2023,(23):178-179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让思政课有温度、内容有亲和力,讲故事的方式能很好地传递情感,可以让思政课堂变得立体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但是其他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强调其他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实际困难,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提升育人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协同所有教师,深化对“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过程育人链,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序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