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第一章 前 言 §1-1 什么叫内电磁脉冲 核爆炸要产生冲击波、光辐射、x射线、v射线、中子流和碎片流等各种破坏因素,同时还要产生电离层扰动、电子元器件的辐照效应和核电磁脉冲等次生破坏因素.从1972年起美国资料开始发表有关“内电磁脉冲”这种新的次生效应的文章。内电磁脉冲和以往所讲的核电磁脉冲是机理不同的两种次生效应. 在大气层中产生核电磁脉冲的机理有三种。第一种是康普顿电子流或光电子流机理。核爆炸的高能v光子流或x射线在大气中传输时与大气分子发生碰撞,产生康普顿电子流或光电子流。如果存在某种不对称性(例如空气与地面的交界面,大气密度的指数变化等),则不  相似文献   

2.
简介了大当量海面核爆(热核爆炸)感生闪电现象及其主要特征,阐释了该闪电之成因:系由NEMP激励而生,除由普通陆地表面核爆瞬发γ射线之康普顿电流所生NEMP的作用外,热核爆炸中子之感生放射性所生的次级γ射线(主要是热中子俘获辐射γ-先是地面俘获辐射γ,后是空气俘获辐射以及海面弹性反冲中子之空气俘获辐射γ)的康普顿电流和海洋环境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后者主要通过造成有利于闪电形成之微妙的空气电化学特性,其大量^1H核做为良好的中子慢化剂,也通过加速中子慢化成热中子过程增大了中子与环境介质发生俘获辐射反应之概率,从而更凸显了热核爆炸中子的作用)。还简要讨论了该闪电对光电途径探测核爆(包括地基探测和卫星探测近地核爆)的不利影响及其消除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各核国家拥有的核武器主要是依靠核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种因素进行杀伤破坏,但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并不止上述四种。随着核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爆炸的第五种杀伤破坏因素——核电磁脉冲越来越引起核专家们的重视。国外已经开始了核电磁脉冲弹的研制工作。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时释放出来的伽码射线与周围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核电磁脉冲从  相似文献   

4.
按照辐射流体力学,估算核爆炸、强激光等的破坏效应时,需要利用物理力学方法,计算出高温气体的状态方程和不透明度。进行这类计算时,必须预先解决若干原子分子物理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体隐身与等离子体武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一般指电离的气体,由离子、电子及未经电离的中性粒子所组成,从整体上看呈现电中性。等离子体是继物质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形态之后出现的第四态物质,其产生和运动主要受电磁场力的作用与支配。像火焰和电孤中的高温部分,太阳和其他恒星的表面气层都是等离子体。在军事上,核爆炸、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激波、燃料中掺有铯、钾与钠等易电离成分的火箭以及喷气式飞机的射流等,  相似文献   

6.
核爆炸除了具有许多别的效应外,还与电磁场有关并发射电磁脉冲。据我所知,这种效应早在1945年7月16日的Trinity核爆炸试验中就由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第一次观察到。火球中的电离气体向外膨胀,扰动地磁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另一种有相同后果的效应,是核爆炸物辐射的伽马射线所致。当伽马射线对称发射,并因在周围球壳状对称分布的空气中击出电子而被其反作用力阻止时,不发射电磁波;但当电  相似文献   

7.
这篇理论研究考查了大气层内很高高度上(50~80公里)或在外层空间(大于80公里高度)核武器爆炸预期的热辐射。从地面效应观点来看,很高高度大气层爆炸开始是一种强烈的X射线闪光。这些无形的射线具有较小的穿透能力,并且立即由爆点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的球面所包围。随着火球扩张和它的能量传给愈来愈多的空气质量,它最终冷却到20,000K的温度,此时的辐射能够穿透周围的空气。此时火球停止扩张并且开始辐射紫外线,可见光,和较长波长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近七十年来,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家们已经采用加速的粒子去探测太小而不能看到的结构,并阐明有关它们的结构资料。这种办法开始用于研究分子和原子,进而研究原子核,而现在正用于探讨比原子还小的,例如质子和中子的结构和性能。 起初物理学家们使用由自然界的放射性物质产生阿尔法,β和加玛射线这样一些自然加速粒子。但是进一步需要研究较小或更小的物质时,用于探测的粒子所需要的能量随之而增加,因而必须研制出一种人工加速粒子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核辐射     
核辐射破坏可以看作为辐射引起原子和(或)分子体系的改变。然而,核辐射与物质的全部相互作用最初是从原子,原子核或轨道电子,吸收能量开始的。这个能量吸收可以表现为物质分子或晶格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导致物质工程性能的改善或降低。下边讨论的核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给出了微观的(原子等级的相互作用)和宏观的(分子或晶体等级对吸收的能量的反应)表示。  相似文献   

10.
戈文 《国防科技》2004,(7):93-96
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单元,后来人们又得悉原子内有电子存在。但是,电子在原子内属于何等地位,原子内部情形如何,一直到19世纪末,原子学说对此始终无法解答,更不能证明是否有单个原子存在。有“核子科学之父”尊称的卢瑟福,终生从事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的研究,发现铀射线由两种成分组成,一种  相似文献   

11.
环境武器     
环境武器是利用地球环境本身的不稳定性,通过爆炸,播放催化剂或用其它物理、化学方法激发出大量能量用于军事目的。例如,在一系列断层地带用核爆炸方式产生人造地震,以破坏敌方重要军事基地和战略设施:利用核爆炸等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布于溶剂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溶液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均匀体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一定浓度的某溶液,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溶质粒子(分子或离子),加水稀释后,由于溶液中溶质粒子数不发生变化.而溶液的总体积增大,相应浓度就会减小.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1倍后,体系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浓度就相应地减小1倍.  相似文献   

13.
所谓纳米技术,就是以0.1——100纳米(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尺度的原子分子为研究对象,通过操纵原子、原子团或分子、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具有新功能的材料或器件的技术。纳米技术是世纪之交异军突起的新兴技术,其基本特征是以精确完善的控制和准确入微的离散方式。快速地排布分子或原子结构,按照人的意向操纵原子、分子团、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从而使物质加工处理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纳米技术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纳米电子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  相似文献   

14.
在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方法中引进规范变换,推导出在外加恒定磁场下分子中的电子环流表达式,应用该理论导出了分子磁化率的一般公式,并对C60和C70分子中π电子的磁化率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5.
应用Racah代数和反对称化子技巧,求得了LS耦合下组态为l~nl′~(n′)l″(n″)…的原子静电能矩阵元。在矩阵元的表达式中只合有6j、9j符号和单电子主亲态比系数。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算出原子静电能。有时烧蚀蒸汽中包含原子序数较高的原子或离子。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它们的能级。  相似文献   

16.
应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等电子能谱和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等物理方法,考察了由聚碳硅烷法制备的连续SiC纤维的表面性质,比较了不同的预处理条件对纤维表面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iC纤维表面涂层可经500℃热处理或丙酮浸渍脱除;其体相结构为超细的β—SiC微晶结构,其表面存在硅氧化合物层,可能为α—SiO_2结构。在空气中500℃焙烧时,随着焙烧时间增长,表面氧化硅层增厚,同时表面游离碳含量减小。SiC纤维表面层硅氧化合物对酸较稳定,但易溶于热的浓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环酯类抗胆碱能化合物分子构象的分析,并结合其对受体作用的强度,讨论了三环酯类化合物与M受体作用的分子药理学特点。分析认为,在三环酯类抗胆碱能化合物中,2个苯环所成二面角的大小是影响其抗M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其二面角越小越有利于与M受体间产生的疏水性作用,抗M作用越强,此外,三环结构中如存在电负性原子则可与受体间形成氢键,从而提高对M受体作用的强度。将三环化合物和柔性化合物分子的构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一种新概念隐身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术”正在秘密开发中。所谓“等离子体隐身术”,是利用等离子体原理来规避探测系统的一种新技术。等离子体亦称“等离子区”,一般指电离的气体,由离子、电子及未经电离的中性粒子所组成;因正负电荷密度几乎相等,故从整体上呈现电中性。不带电的普通气体在受到外界高能作用后(如对气体施加高能粒子轰击、激光照射、气体放电、热致电离等方法),部分原子中的电子吸收的能量超过原子电离能,便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原子因失去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样,原中性气体因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八个方面介绍并讨论了星际空间中的原子分子问题。它们是:星际分子的观测、星际分子的形成、原予碰撞,高激发态原子,各种电离现象、谱线展宽、振子强度硬星际脉泽。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星载核爆监测系统的作用:国土防御核爆监测,我军核反击效果评估和全球大气层及空间禁核试检查。文章阐述了核爆炸电磁脉冲、光辐射、X射线和中子、γ辐射产生的原理和信号特征。阐述了星载核爆监测系统探测上述核爆信号、排除主要干扰信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