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兵团建设》2007,(11):69-70
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个重要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
《华北民兵》2008,(7):52-53
15.为什么要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个重要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全新理论命题。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探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历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坚实的制度支撑、规范的运作机制、具体的程序设计,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形态,既突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显著特色,也彰显了具体民主形式中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理想与现实、普遍性与特殊性、制度与实践的平衡中,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政治生活向往的需要,有目标、有步骤、有重点地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既是对9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本质特征,具有严谨的制度架构、鲜明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使之越走越实;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之越走越宽;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之越走越活;不断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之越走越稳。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6.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前提和基础;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奋斗目标的高度,深刻理解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建设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就是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8.
《兵团建设》2007,(11):90-90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中 ,政治文明以其特定的地位与作用 ,成为国家形象与社会进步的鲜明标志 ;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介 ,它以物质文明为基础 ,并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进道路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依法治国的主体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步使社会从人治走向法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与法律化。依法治国不仅是一套治国的制度体系,而且是一套治国的原则体系。制度是依法治国的保障,原则是依法治国的灵魂。能够贯穿于依法治国之始终的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办事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和人权原则。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20年来在改革开放实践发展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治国方略,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此论述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实质和要  相似文献   

12.
《光明日报》刊文指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三者统一。中国要构建的民主不是西方的民主,是党、国家、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关于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教授认为,一要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二要推动法治民主。三要尊重社会,让人民的民主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基层民主活跃起来。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07,(11):89-8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实践、借鉴外国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原则。在党内外、国  相似文献   

14.
多党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形式,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是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基本途径,是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工具。社会主义搞多党制意味着否定党的领导,因为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立场、观点和行动目的的集中体现,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鼓吹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就是搞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5.
《兵团建设》2007,(11):88-88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这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历程和显著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而继续奋斗的重要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目标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政治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重大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切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稳步向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法治军工的基础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有法可依,关键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行政,重点是从事国防科研生产活动主体的依法治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的各项事业要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进行,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在国防科  相似文献   

19.
《兵团建设》2007,(11):92-93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把“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并确定了“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我国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就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必然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军队由于它的特殊性,在推进党组织民主建设上,不能简单地与地方党组织相等同,必须适应自身特点,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