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前十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担负繁重作战任务的同时,抓紧时机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联合军队的过渡,军队数量由最高时的600余万减至200余万人,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军队的质量建设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2.
郭亚东 《环球军事》2009,(18):14-15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共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在每次阅兵中,人民解放军的每一次全新展示都令国人振奋,每一次集体亮相都令世界震惊,特别是国庆阅兵方队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编制体制调整和军兵种成份变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共进行了15次大的体制编制调整。本文系统回顾了这段历史,深刻剖析了其频繁调整的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探讨提出了"建立弹性体制""消除界面问题""科学论证,慎重决策"的对策性措施,指出了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应正确处理"变动与稳定""超前与适应""独立与融合""借鉴与继承"四对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人民解放军连续进行三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有力地推动了军队的全面改革,加快了军队现代化进程,完成了由依靠规模优势、立足于打全面战争向质量建军、立足于打现代条件局部战争的组织形态的转变。总结这一时期人民解放军在组织实施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有益启示,对于当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动员准备与实施的神经中枢,国防动员体制是迅速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关键.我国的动员体制是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际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政府机构和军队编制体制的多次改革,国防动员体制也历经多次调整,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理论与实践潘日轩从1975年至1985年,邓小平以果敢的决心和恢宏的气魄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精简整编,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搞得深刻,直至百万大裁军。精简整编使全军在控制规模,理顺关系,调整编制,提高军队建设质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军队建设和作战要求的领导指挥体制和作战力量编成;必须以军事战略和作战需求为依据,指导设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必须在管理建设权与使用指挥权上求突破;必须以战斗力为标准,优化机关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必须充分论证,防止某一方面的改革对整体战斗力提升带来影响;必须使借鉴外军有益经验与保持我军特色相统一。这些历史经验,为我军深化体制编制调整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防经费保障主要有以下特征:根据国家安全形势,灵活调整国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力进行精简整编,压缩军队规模,走精兵之路;大力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合理调整军费分配结构,提高军费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我军历史上 ,曾有九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 ,其中 ,前四次即集中在五十年代。这四次精简整编对我军建设的意义是重大的。五十年代的精简整编 ,使我军完成了由单一陆军向诸军兵种联合军队的过渡 ,并初步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这一期间 ,军队人数由建国初期的 550万最多时达到 61 1万锐减至约 2 70万人 ,数量减了 ,但我军不仅完成了诸如剿匪、西藏平叛、抗美援朝、援越抗法、解放一江山岛、中印边界反击战等重大的战斗任务 ,而且 ,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国家经济建设中 ,也充分发挥了我军生产队的作用。对这段历史背景的研究 ,笔者认为 ,对新军…  相似文献   

10.
精简整编,是使军队发展与战争形势和作战要求相适应,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成立至今,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精简整编,回顾其走过的精兵历程,首先想到的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精简整编。本文仅就这次精简整编作一探讨。一、“精兵主义”方针的提出抗日战争前期,八路军、新四军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40年底,由改编时的5万余人发展到50多万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但也出现了主力部队编制过大、机构臃肿的现象。特别是1941年至1943年的严重困难,使这种矛盾更加突出。正如毛泽东主席所指出的:“目前的…  相似文献   

11.
徐飞 《军事历史》2016,(2):45-48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军事制度进一步成熟发展,特别是在军事领导和指挥体制、部队编制编成、政治工作制度和后勤体制制度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创新发展,不仅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军事制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历史坐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民兵文摘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达550万人。1950年6月,全军参谋会议精简整编方案中规定全军定额400万人。当年全军即复员23.9万余人。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精简整编工作被迫终止。到1951年底,全军总员额增至627万人。1951年11月,中央军委召开整编会议,规定到1954年把全军总员额控制在300万人左右。截止1953年9月底,全军部队人数减到420万左右。在此次整编尚未结束之际,1953年12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决定,把全军整编为350万人,在体制上,重新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设立国防委员会和国防部,并形成八总部(即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总  相似文献   

13.
与时俱进地推进军事训练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事训练不断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训练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任务变化、战争形态演进、武器装备发展和体制编制调整,适时推进训练改革,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促提高,走过了非凡的历程,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推动军队全面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50年代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代人民解放军精简整编的基本经验张驭涛李士甲陈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9年的10年间,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取得显著成效,为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常备军的规模,一定要服从国家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解放军军兵种的建立和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军兵种编制指挥体制,加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始终是军队编制体制建设的重点.面对当今和未来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我军肩负的使命,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和关于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指引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军兵种编制体制,使我军军兵种编制体制不断完善、优化,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军事斗争和作战指挥、部队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我军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革 ,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 ,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也是我军历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整编的涉及面广 ,任务艰巨 ,对各级党委领导和广大官兵是一次非常实际的考验。领导干部既是调整改革的重点 ,又是直接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要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五个模范”要求 ,带头顾大局、守纪律、讲团结、尽职责 ,带领部队打好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攻坚战 ,为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做出新的贡献。一、要带头服从大局 ,正确对待调整改革中的利益得失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必然涉及…  相似文献   

17.
军事战略方针是指导军队建设的基本依据.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军军事战略方针经历了多次调整和转变,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两次转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转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军事战略方针都对不同时期的军队建设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指导人民军队在正规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过程中,我们从自己的国情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形成了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科研、生产、使用相结合,统筹规划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和生产工作组织管理的具体形式。国防科技工业领导体制虽进行过多次调整,但在不少方面还沿袭着苏联的模式。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但与新时期的要求不相适应。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体制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挑战,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历史地把中国军队的编制体制调整再一次推上了前台。实现军队规模小型化、结构合理化,部队编成一体化、模块化,指挥体制网络化、实时化,保障体制综合化、信息化等四大变化,已成为中国军队编制体制调整的重要任务。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军情,按照军  相似文献   

20.
绪君,安徽省蚌埠军分区司令部1名 年轻参谋,因能力素质强,任副营不满3 年便被提拔为正营。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 中,因司令部已满编,组织上把他调整交 流到政治部任干事。 从司令部参谋到政治部干事,这看似 一次简单的“挪窝”,对于绪君来说无疑是 一次人生的跨越。 透过这件事,人们看到了蚌埠军分区 在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中经历的一次艰难 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