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将经济社会领域发展成熟的优质民用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直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服务,既是世界各主要大国的通行做法,也是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军积极探索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过程中引入民用技术的路子,取得丰硕成果。鼓励和支持民口企业参加国防建设尤其是军工建设(简称"民参军"),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民参军"制度法规逐步配套完善,民口企业、民用技术和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研生产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军转民》2012,(11):84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推动民用企业规范有序地参与国防建设,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组织编撰了《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指南》一书。该书系统地收录了国家有关部门关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保密资质认定、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质量体系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等有关规定;军队有关部门关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管理、合格供应厂商名录管理及军需物资采购的管理及招标程序等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推动民用企业规范有序地参与国防建设,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组织编撰了《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指南》一书。  相似文献   

4.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各国军队都在积极采用民用信息技术和大力开发军用信息技术,并在某些方面有重大突破;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某些西方发达国家武器装备体系的主体已实现信息化;军事理论创新层出不穷,提出了合作双赢战略、信息优势战略、信息化战争、网络中心战、信息战争、信息战、信息斗争等战略、战争和作战新概念;个别国家军队开始建设“精确后勤”,启动了后勤革命;一些国家已着手培养信息战专家和信息技术人员等新型军事人才。文章从创新军事理论、改革军事体制、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世界主要国家新军事变革近年来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中国特色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党中央新时期对用好军品、民品产业两种资源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素在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交流融合,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军转民"、"民参军"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素与民用领域技术、资金、人才、设备、知识、信息等要素资源交流是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任务,这一问题的解决,对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06年4月22日,“军工民用产业现状与发展调查分析”课题组在京就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研究。目前此项工作进展顺利,即将正式转入调研阶段。大力发展军工民用产业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总体战略的实施,促进军工民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在军品科研任务和武器装备订货量增加的主要拉动下,军工经济快速增长,尽管军工民用产业总量不断增加,但其产值占整个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如何在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和武器装备订货量减少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7.
民用企业进入军工领域是大势所趋,但现阶段民用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生产核心领域仍存在较大障碍。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国防的意识,制定吸纳民用高技术进入武器装备生产核心领域的政策,打开进入渠道并逐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推动民用企业规范有序地参与国防  相似文献   

9.
重型武器装备主要依靠进口的印度,在冷战结束、全球趋于缓和以及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其军事工业生产不得不调整战略,采取措施,以保证国防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逐渐限制武器装备的进口,立足自力更生,提高军工生产的自给能力;其次,开发民用生产能力,挖掘军事潜力,以民用尖端产品带动军用品生产;第三,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尖端武器、技术和设备,以增强本国军工生产能力。这些措施,就印度今天而论,不能不说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民技军用",是将相对成熟的民用高新技术成果经过适应性开发研究,应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和国防科研生产军事需要的技术开发活动。通过民技军用,可以吸引各种渠道资源,特别是民用技术资源进入国防领域,促进创新,加快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可以促进解决原有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输血"转为"造血",促进我国军工技术产业升级,进而构建完善的军民两用技术体系及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并购重组缩短武器装备研制能力建设周期,是美国军工企业提高投资效率的重要途径,我国军工企业中的民用产业发展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在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方面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要求,推动民用企业规范有序地参与国防建设,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组织  相似文献   

13.
军民融合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在遵循市场运行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同时,需要发挥比在一般经济领域中更大的作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特殊性军民融合之所以存在特殊性,主要原因在于"军"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的特殊性。武器装备有着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事关国家安全利益,用户主体单一,产品品种和数量规模小,技术高度复杂,由此而导致武器装备市场与普通民用市场存在本质区别。忽略武器装备市场的特殊性,简单套用  相似文献   

14.
记者:回顾2008年,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军事转型的推动下,世界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军事技术进步对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推进本国海军武器装备快速发展,以求在未来海战场上取得武器装备优势。王教授,请您谈谈2008年世界海军武器装备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武器装备动员在国防建设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武器装备动员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要顺应新军事变革要求,突出创新,实现武器装备动员战时有保障和持续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新时期我国武器装备动员的特点及战略目标,总结了由于国家总体科技水平、国防投入、管理体制等影响我国现阶段武器装备动员发展的若干问题,并就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武器装备动员发展创新工作,武器装备动员工作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创新武器装备动员模式,采取切实措施,把武器装备动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提高快速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新军事革命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调整和重新制定武器装备发展规划筹划适合本国国情和军情的武器装备发展思路与对策,加速推进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这对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军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分析总结了外军装备发展的主要策略,提出了对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历史机遇,以后发优势理论为指导,从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和反信息化三个领域重点攻关,针对海陆空立体武器装备选择立体式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针对武器装备市场规制下民用技术转军用效率难以评价的问题,引入模糊理论和贝叶斯网络,构建了一套评价武器装备市场规制下的民用技术转军用效率的评价体系。首先,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武器装备市场规制和技术转移路径两个方面划分了民用技术转军用的效率领域,分析了影响因素,构建了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贝叶斯网络,通过云模型与熵权重相结合的方法求得了父节点的先验概率,通过专家经验法得到了子节点的条件概率,并给出了模型的具体求解过程;最后,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武器装备市场规制下的民用技术转军用效率评价问题,为完善技术转移效率评价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直在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希望突破宪法第九条的限制,实现"正常国家"的转变。在此指导思想下,日本自卫队大力发展新型武器装备,最近几年,包括16DDH"日向"直升机航母、"苍龙"级AIP潜艇、新一代"宙斯盾"驱逐舰、ASM-3超音速反舰导弹等新一代武器装备进入现役,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刊相继刊发了“未来世界武器发展纵览”.“世界军事大国军工政策走向”和“四国军力发展计划”三个专题,对未来世界军事大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趋势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其目的就是要放开视野,统观全局。深入思考我国武器装备今后的发展。为此,本期特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士。结合世界武器装备发展走势,我国国家战略安全形势。对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