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研究坦克柴油机缸内主要受热部件及冷却液温度的分布状况,根据柴油机冷却系统及机体水道的结构特点,构建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及冷却系统仿真模型,通过台架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计算误差小于5%.基于仿真模型,计算柴油机各缸的缸盖、活塞、缸套表面以及缸盖、缸套外侧冷却液的温度,结果表明:柴油机缸内主要受热部件及冷却液温度分布不均匀,活塞表面温度第5缸最高,各缸最大温差为40.7℃;缸盖、缸套表面温度第1缸最高,各缸最大温差分别为169.6℃和129.6℃;缸盖、缸套外侧冷却液温度第5缸最高,在外特性1 400 r/min下为108.6℃和105.3℃,高于柴油机出水温度(93.3℃)15.3℃和12℃.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装甲车辆发动机汽缸套与活塞环的磨损规律,在总结汽缸套与活塞环磨损计算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黏着机理磨损的计算和分析,对基于润滑分析磨损模型、基于瞬态过程理论磨损模型和通用磨损模型3种典型模型的建模思路、求解方法和计算误差等内容进行了比较,确定基于润滑分析的磨损模型作为装甲车辆汽缸套与活塞环磨损研究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3.
基于GT-Power的柴油机环境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大气温度和压力变化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采用GT-Power软件对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校核;经计算得到: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缸内最高爆发压力和柴油机功率降低,燃油消耗率升高;随着大气压力的升高,缸内最高爆发压力和功率增大,燃油消耗率降低。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柴油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大功率柴油机,采用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功率柴油机在不同喷油提前角下的燃烧特性,着重分析了缸内最大爆发压力、峰值角、最大压力升高率、燃烧始点等参数的变化趋势,同时对缸内速度场、燃空当量比分布和温度场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喷油提前角的变化对预混合滞燃期的改变是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随着喷油提前角的增大,滞燃期内可燃混合气增多,缸内最大爆发压力、最大压力升高率和缸内最高温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Chen模型和BDL模型研究了柴油机模拟冷却水腔内的沸腾传热,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将此模型应用于实际柴油机缸盖及冷却水套内的耦合传热计算,同时对考虑与不考虑沸腾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沸腾传热可以提高冷却水套的传热效率,并降低局部高温区域的温度及柴油机气缸盖内的温度梯度;在考虑沸腾时,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误差更小;BDL模型比Chen模型计算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对不同摩托小时的某型坦克发动机进行了实车检测试验,采用压力传感器测量了发动机汽缸压缩压力,分析了汽缸压缩压力随发动机使用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汽缸套磨损的特点及对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影响。针对发动机汽缸磨损的非线性特点,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坦克发动机汽缸使用寿命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车辆传动装置部件温度以及流过部件的传动油温度,根据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车辆传动装置温度模型,包括传动装置产热模型、部件温度模型和传动油温度模型,将模型进行耦合迭代计算,得到某型车辆传动装置不同工况下传动装置的温度,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最高车速工况下,传动装置三轴的温度最高,流过前传动的传动油温度最高;在最大负荷工况下,液力变矩器温度最高,综合传动箱前箱体的温度比其他箱体温度高,流过液力变矩器的传动油温度最高.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汽缸压缩压力是检测发动机机密封性的重要参数.发动机密封性降低,会造成发动机经济性、动力性下降及废气排放指标恶化,因此对各缸压缩压力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现提出一种利用曲轴瞬时转速,进行不解体检测坦克发动机汽缸压缩压力的方法.通过实车测量获得缸压及转速的特征参数,利用灰色理论模型的方法建立了发动机转速脉动与汽缸压缩压力的数学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缸内压缩压力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说明电控喷油器(Electronic Controller Injector,ECI)燃油温度对喷油量的影响,简要分析了电控喷油器内燃油热交换形式,建立了燃油的摩擦生热模型、强迫对流换热模型和节流温度模型,运用液压流体仿真软件AMESim构建电控喷油器燃油热仿真模型,验证了电控喷油器燃油热模型的有效性,进而分析了不同初始温度下电控喷油器的燃油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入口燃油温度为40、60℃时,与喷射压力为90 MPa时相比,喷射压力为140 MPa时对应的针阀腔和控制室的燃油最高温度和稳定温度变化较大;同一喷油压力下,喷油脉宽1. 0、1. 5 ms时针阀腔的燃油温度变化不大,而初始燃油温度高低对控制室燃油温度影响非常显著;以喷孔出口燃油温度计算循环喷油量,其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斜盘发动机结构参数,依次建立了其缸内工质状态模型、流率模型和散热损失模型,并对缸内工质质量、内能、压强和温度等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发动机稳态循环的示功图。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符合斜盘发动机六个热力过程。然后,对示功图进行分析,指出了提高发动机功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履带车辆动力舱空气流场的CFD模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某履带车辆动力舱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舱内空气流动与传热计算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采用标准k-ε方程湍流模型对动力舱内的空气流动进行了描述,采用Fluent软件中的薄面模型对散热器与冷却风扇进行了简化处理,对舱内空气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采用热线风速仪对进、排气窗处的气体流速与温度进行了试验测试,测试值与模拟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9.42%,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表明该计算模型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2.
在考虑工质与热源间热阻损失的内可逆热机模型基础上,用一常数项表示热漏损失,用一常系数项表示循环中除热阻和热漏外的其余不可逆性(如摩擦、涡流、非平衡等),建立了一个不可逆定常态能量转换卡诺热机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时间热力学分析,导出循环的最佳功率与效率关系,并得到了最大功率及其相应的效率和最大效率及其相应的功率。由此模型可准确描述各种不可逆性对热机性能的影响。由此得到的热机功率效率特性与实际热机特性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直喷式柴油机机械效率的数值计算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一个数学模型计算研究直接喷射式柴油机的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这个数学模型模拟了发动机气缸内的整个热力过程,考虑了瞬时传热损失和瞬时摩擦损失.通过数值计算可以求得发动机在各种工况时的机械效率与平均机械损失压力.计算是针对一台12V150L柴油机进行的.文中还研究了参数变化对机械损失和机械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将柴油机用肇流式过滤体(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简化为单通道流动管道的集合,根据准稳态流动的压力损失方程和传热方程建菠了DPF的一维流动模型;将柴油机工作过程模型与DPF流动模型集成,建宦了后处理系统的排气阻力模拟计算模型,通过台架试验验证,证明误差在3%以内。计算结果表明:柴油机在低负荷时,系统排气阻力与负荷近似呈线性关系;在高负荷时,二者近似呈二次曲线关系。计算给出柴油机全工况排气阻力MAP图,可用于标定DPF再生控制器。  相似文献   

15.
针对空气深度预冷组合循环发动机——协同吸气式火箭发动机(Synergistic Air-Breathing Rocket Engine,SABRE),采用部件法对其进行建模,匹配计算得到吸气式模态下飞行走廊内其性能参数变化规律,并研究其高度速度特性。计算模型可信度较高,推力误差小于6%,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SABRE吸气式模态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SABRE兼具火箭发动机大推力和航空发动机高比冲的特点,吸气式模态下比冲介于21 300~27 380 m/s,随着高度速度的增大,其推力比冲先增大后减小;SABRE利用预冷器将入口空气温度降低,可使其空域速域拓宽至25 km、5Ma,满足高超声速飞行的动力需求;发动机速度下限由压气机最大流量决定,速度上限则由氦气回路减压器工作限制条件决定。  相似文献   

16.
考虑变质量因素研究内燃机轴系扭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内燃机曲柄连杆机构往复运动件的高谐次运动对轴系惯量变化和固有频率的影响,并对一多缸机轴系进行了扭振计算.指出,在研究变惯量系统时,只考虑往复运动件的简谐运动会带来较大误差.本文还对变惯量系统的共振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增程系统的一种新型动力源,球形发动机有着功率密度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介绍球形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的基础之上,研究了发动机气缸容积变化规律,分析发动机燃烧过程,建立了发动机热力学理论模型。利用FLUENT开展了仿真研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进而对于发动机燃油喷射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气缸内部温度与压力曲线与仿真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在燃油喷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涡团状的燃油喷射轨迹,使得局部富油发生,燃烧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18.
以舰用高速大功率柴油机低负荷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理论分析以及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TBD620柴油机进行缸内示功图实机测试和放热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主辅双进气道系统是解决舰用大功率柴油机低负荷性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