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防科技》2002,(1):81-81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准确的术语应该是“低可探测技术”。任何武器装备.在一定的光照下都会“原形毕露”,在运动和使用过程中,会发出热、声、光或电磁波等表明其特征的信号。例如.雷达和通信设备工作时会发出电磁波,表面会反射电磁波,运转中的发动机和其他发热部件会辐射红外线。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电磁波的弯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导电媒质中的斯耐尔定律 ,研究了电磁波在空气—海水界面的行为及在海水中的传播情况 ,得出了低频电磁波总是沿垂直海面的方向向海里传播 ,在存在温度梯度的情况下电磁波在向海底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弯曲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由于电磁波在穿越不同介质时会出现折射现象,因此在地下目标成像过程中,电磁波信号穿越从雷达到地下目标的组合通道的路径不是直线而是折线,此时利用常规的自由空间中的合成孔径成像方法已经不能对目标进行成像。基于电磁波的传播规律和地层有耗媒质的特性,提出了电磁波传输的组合通道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地下目标成像中。通过仿真比较可以看出,使用组合通道模型对地下目标成像效果有明显的改善,组合通道模型适用于对分层土壤中的地下目标成像。  相似文献   

4.
无反射电磁波暗室的性能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反射电磁波暗室是开展制导武器系统仿真的理想场所,其性能参数直接影响系统仿真结果的可信度.本文系统地介绍测量无反射电磁波暗室性能的方法,着重阐述自由空间电压驻波比的最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将等离子体RCS减缩技术应用于飞行器上,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作用;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了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性能;最后探讨了几种解决等离子体电磁兼容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吸收效果,并可通过控制覆盖在飞行器表面等离子体的形状改变飞行器的电磁外形。等离子体RCS减缩技术具有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不均匀非磁化等离子体柱的ZTFDT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了一种归一化的Z变换FDTD算法(ZTFDTD),将这种方法用于仿真电磁波与非磁化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给出了非磁化等离子体的FDTD迭代公式.通过二雏模型分别仿真了在不同等离子体自由电子密度分布下等离子体柱对同一频率电磁波的折射作用、相同自由电子密度分布下等离子体柱对不同频率电磁渡的折射作用,以及在不同电磁波频率和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下,非磁化等离子体柱对电磁波的折射和碰撞吸收作用.数值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隐身在理论上是有效可行的,合理地设置等离子体参数,可以极大地增强等离子体隐身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坦克的金属立方体盒子模型下,分析了坦克外壳对内部电磁波的影响,并对Lc型电路激发的电磁波在坦克内部形成的振荡波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该类电磁振荡波对坦克内部其他电子元件产生电磁干扰的作用机理,对一种最低频率的谐振波型进行了仿真模拟,提供了对坦克内部电磁波电场分量及磁场分量的一种分析计算方法,为研究坦克内部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规律提供了思路,对提高坦克的电磁兼容性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磁波传播所满足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研究了超低频电磁波在海水中、海气界面和跃层界面的传播特性,为超低频雷达通过探测海洋内波引起的电导率的扰动进而判断海洋内波的存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仿真计算,分别研究了尺寸比例设计对混响室场均匀性的影响和体积变化对混响室电场强度大小的影响。数据结果表明:混响室内工作区域的场均匀性随着混响室长/宽比值增大而变差,且为获得场均匀性较优的测试环境,长宽比例应〈2。同时证明了混响室存在一临界体积上限,小于临界体积上限时,随着体积的增大,室内的电场强度逐渐减小,场均匀性逐渐提高;达到临界体积上限后,室内的场均匀性开始变差,混响室逐渐丧失对电磁波的混响作用。通过仿真计算得出混响室模型临界体积上限为10^4m^3。  相似文献   

10.
在毫米波电子对抗领域,通常认为毫米波频段电磁波传播近乎于直线传播,因此研究重点多集中于视距范围内对抗方法研究.但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由于蒸发波导的存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毫米波频段电磁波传播会出现超视距现象.为此,在对蒸发波导及毫米波传播特点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蒸发波导中毫米波频段电磁波的最低陷获频率、最大发射仰角以及形成波导传播后蒸发波导内毫米波射线追踪问题.对毫米波超视距电子对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磁涡旋的雷达目标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信息载体的电磁波除了传统的携带信息方式外,近年来其波前以电磁涡旋形式展现的信息调制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电磁涡旋在信息调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在雷达信息获取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针对圆形相控阵列,建立了电磁涡旋波照射下理想点散射目标的回波模型。将各阵元的接收信号按照与发射时相同的模式移相后,沿圆周积分即可获得雷达阵列的输出回波。该回波可表示为经平方Bessel函数调幅后的傅里叶基函数的线性组合。结合Bessel函数的频谱特性,分析了轨道角动量态与方位角变量之间的近似对偶关系,利用逆投影和滤波-傅里叶变换方法进行了成像处理。仿真实验表明,电磁涡旋对雷达目标具有方位向成像的潜力。本文的研究可为新体制的雷达设计、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在高功率电磁环境下高空核爆到达导弹预设作战阵地近地面时的电磁脉冲环境.首先给出高空核爆电磁脉冲场近地面计算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不同条件下近地面的电磁脉冲环境参数,编程实现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电磁脉冲波形数值仿真,完成了多种特定预设战场环境下的电磁脉冲计算,最后给出由于电磁脉冲武器的发展和HEMP波形表述形式变化,给导弹武器系统抗电磁脉冲性能研究带来的影响和新动态趋势.结论认为:应加强对前沿更陡、强度更强电磁脉冲的抵抗能力,防御重点放在机动作战样式方面,提高战地战时抗毁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12相永磁推进实验样机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其结构特点及运行控制模式,建立了该电机的时步有限元仿真系统.采用有限元法对正弦波、方波、梯形泼电流波形下的永磁推进电机电磁转矩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不同电流下的功角特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电枢反应较强的12相永磁推进电机,在通常功角范围内通入正弦波电流可产生较大电磁转矩.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车辆电磁兼容性问题,研究了不同方位接地与不接地时电磁波照射车辆时表面电流分布,得出接地后最大表面电流均有一定程度降低,对于高斯脉冲入射方向与车轴成30°角时,垂直面内接地后电流强度由111.57 A/m降为17.322 A/m,水平面内接地后电流强度由22.566 A/m降为11.458 A/m。测试结果表明:接地是降低车辆表面电流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车辆在高威胁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在高功率电磁环境下高空核爆到达导弹预设作战阵地近地面时的电磁脉冲环境。首先给出高空核爆电磁脉冲场近地面计算的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不同条件下近地面的电磁脉冲环境参数,编程实现了基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电磁脉冲波形数值仿真,完成了多种特定预设战场环境下的电磁脉冲计算,最后给出由于电磁脉冲武器的发展和HEMP波形表述形式变化,给导弹武器系统抗电磁脉冲性能研究带来的影响和新动态趋势。结论认为:应加强对前沿更陡、强度更强电磁脉冲的抵抗能力,防御重点放在机动作战样式方面,提高战地战时抗毁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有限元法计算复铜导线和铜导线内部的电磁场分布,比较两种导线的电磁场及其传输参数,最后得出结论——在高频电路中复铜导线可以取代铜导线.  相似文献   

17.
电缆负载射频电磁辐射响应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有限积分法的电磁仿真软件CST建立等幅正弦波辐照条件下同轴电缆电磁耦合响应模型,研究终端负载电阻及电缆长度对终端响应电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终端负载电阻的增大,响应电压逐渐增大,而后趋于稳定;不同频率条件下,电缆长度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电缆负载响应电压幅值先是随着电缆长度的增加而变大;达到最大值后,随着长度的增加,响应幅值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反电子对抗中的电磁隐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反电子对抗中电磁隐蔽的重要性及在强干扰、反辐射导弹、电子侦察的威胁下,如何实现隐蔽探测、隐蔽定位、隐蔽识别、隐蔽传输的一些想法,以供引起注意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人体在电磁场中的感应特性以及电磁波的能量转换规律,提出了基于电磁能的生命探测器设计方案.首先探讨该探测器的理论原理,它是利用电磁波发送和接收的能量转换规律及人体在磁场中的感应特性,研究了人体对电磁场中能量转化的影响;接着利用该原理研制开发了生命探测器,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人体进入该探测器产生的静电场时,探测器能够正确检测到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电磁发射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磁发射技术是未来发射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分析了电磁发射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研究了电磁弹射、电磁轨道炮、电磁推射三个技术分支的国外发展情况,概述了电磁发射的关键技术,并依此提出了发展思路及电磁发射技术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