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军转民》2013,(4):15-17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入列,"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实现载人交会对接,"运-20"成功首飞,国防科技工业取得的一项又一项重大突破,已成为大国崛起的基石,被每一个国人所铭记.军用高技术在支撑武器装备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代表的一批军民两用技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生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让国防科技工业能军能民,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为的就是让一份投入带来两份产出.  相似文献   

2.
海事广角     
<正>1.葡舰来访2010年8月18日,葡萄牙海军"萨格雷斯"号风帆训练舰抵达上海,展开了为期六天的友好访问。(易帆供稿)2.舰炮外交美国"华盛顿"号航母和"麦凯恩"号驱逐舰抵达越南海域,纪念美越外交关系正常化15周年。美国借此传递一个信息:中国不是亚洲地区唯一的老大。美国想要在亚洲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正>追本溯源:"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是同根生的姐妹花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这是一个值得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重大印记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了《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请示》。至此,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此后,成立了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正式将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一号"。"嫦娥一号"正式立项的同年,为降  相似文献   

4.
2022年,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 2021年12月2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中国航天在太空书写下一个个中国奇迹.在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玉兔二号"已行驶965.85米,并不断刷新人类探测器在月...  相似文献   

5.
海事广角     
《现代舰船》2011,(10):6-7
1.圆梦"瓦良格"海试的消息早已传遍中国的每一个大街小巷,它不只是一艘普通的航母,它承载着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宁海摄)2.台湾版"航母杀手"?"瓦良格"号海试当日,台湾方面在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览会的媒体预展中展示了"雄风"-3型导弹,并冠之以"航母杀手"的称谓。  相似文献   

6.
柴睿  袁治中 《国防》2001,(11):17-18
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永远都不会省略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名字,他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之一,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当笔者走进陕西省蒲城县东槐院巷29号的杨虎城将军纪念馆时,亲手抚摸着馆内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眼前便不禁展现出杨虎城将军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7.
林臻 《国防》2014,(2):79-82
2014年1月25日,正在月球表面雨海西北部虹湾工作的中国月面巡视探测器(即玉兔号月球车)控制机构出现异常,互联网上由某科普网站主办、一直以第一人称进行实时报道的微博账号"@月球车玉兔"也说:"啊……我坏掉了……有可能熬不过这个月夜了……"事件牵动了地球上关心航天事业的每一个人的心。作为中国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已经刷新了历史。回顾人类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历程可以看出,没有哪个国家的探月活动是一帆风顺的,但人类依然遥望月球,向地球唯一的卫星发起一次次冲击。  相似文献   

8.
"'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按计划于2007年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如期升空。"今年是"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试制的关键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就"嫦娥一号"最新进展情况接受了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1970年4月24日,中国在第一个火箭发射实验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进行太空探索的大幕从此拉开。47年过去了,那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在近地点434千米、远地点2032千米、倾角为68.4°的轨道上围绕地球转动。如今,"天舟一号"无人货运飞船已经从中国海南文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并在2天后顺利与"天宫二号"空间站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展望未来,在中国人已经实现了一箭多星、卫星导航、载人航天、载人空间站、无人探测月球等多项技术突破之后,中国航天在未来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相似文献   

10.
"——自强是基础——求实是精髓——创新是灵魂"北京时间6月26日8时7分许,搭乘3名中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从6月11日发射升空,15天的太空飞行中,"神十"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圆满完成进驻天宫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以及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等一系列太空活动,为载人航天的十全十美划上了句号。6月10日,搭载于母船"向阳红09"的"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驶向南海及北太平洋,开启首个应用之旅。二十年间,载人航天工程完美演绎了航天梦的乐章,将中国梦的交响烘托得厚重而高亢。航天梦成为中国梦的缩影,中国梦是放大的航天梦,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1.
《南方周末》公众号一篇《想表达好一个观点,光讲逻辑还不够》的推文中,有这样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公共事件表态的门槛越来越低:阅读公众号推送,拉到文末点亮"在看"就是一种表态;微博上,只需两步操作就能"快转"一条推文;在知乎,一个按键就能"赞同"或"反对"一篇洋洋洒洒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崔向华 《国防》2001,(9):14-17
在南海舰队那幢形似"诺亚芙娜号"战舰的海军陆战队著名观礼楼上,来自国内外的军事代表团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精彩的军事表演.但见,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手持长剑跑步上场,"刷"地一抖长剑,亮开一个漂亮的门户.接着,她形如流水般地舞开了中国传统武术--女子花剑.只见她长剑挥舞,时而天女散花,时而卧树盘根,时而闪展腾挪,时而凌空劈剑;剑剑含着杀气,招招透出威猛;寒光凌厉如秋风扫落叶,身形到处充满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13.
小何 《世界军事》2022,(4):32-37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开始了他们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这次飞行任务,创造了多个首次.对于女航天员王亚平而言,也写下一个又一个航天历史:她是中国首位两次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是首位进驻中国空间站的女航天员、是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是首次出舱...  相似文献   

14.
正1970年4月24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一成功,无疑标志着中国在"两弹一星"的"星"上首次有了重大飞跃,也注定成为新中国彪炳史册的辉煌篇章之一。2019年12月15日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澳门首颗科学卫星"澳科一号"正式获得命名,将择期发射。这颗对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有着重要意义的卫星,在以澳门科技大学为首的科学团队的努力之下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次惊天的旅行。这是一个具有浪漫色彩的日子——"七夕节"。这是一处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中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将从这里启程。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0月9日,台湾自研"经国"号(IDF)单座战斗机的改进机型在台中清泉岗机场成功试飞.与传统 IDF 的灰色机身不同.新机采用了较为亮丽的蓝白涂装,此次试飞象征着"经国"号已经实现了其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改进,2007年3月27日.该机的双座型也在清泉岗机场试飞成功。与此同时,陈水扁宣布将"经国"号正式更名为"雄鹰"号。此举标志着  相似文献   

17.
<正>高分专项用于加快中国的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发展,通过建设一个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一方面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中国遥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广泛应用,中国迈向"感知"大国,遥感应用步入了"黄金期",遥感技术在中国国土监测、环境监测、交通等各行业都有应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遥感卫星系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  相似文献   

18.
原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因在1949年2月起义而闻名于世,另一艘"灵甫"号驱逐舰也因部分官兵弃暗投明而饱受国人的关注。尽管当年曾经远赴英国接收"重庆"号和"灵甫"号军舰的接舰官兵早已离开了这两艘军舰,但是对曾经承载了他们青春梦想的这两艘战舰却是一往情深,他们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文字,记述了一批中国年轻军人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是继美国、前苏联、欧盟和日本之后,第五个成功探月的国家。早在正式发射之前,"嫦娥二号"已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焦点。"嫦娥二号"具有历史意义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中国探月卫星"嫦娥二号"10月1日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福布斯》杂志、英国BBC、《华尔街日报》、法新社、日本《读卖新闻》等海外媒体纷纷就此事进行了  相似文献   

20.
又是一月--离春天最近的日子!神州大地, 漫天的瑞雪压不住渴盼与憧憬的希望火苗,寒冷的冬天难遮掩亿万农民如炽的热情。一个个一月, 诞生了一个个情系"三农"的"一号文件";一个个春天,播种下一段段收获的历程。在党中央"三农" 政策大见成效的又一个一月,我们推荐这组来自基层、充满泥土芳香的稿件,见证并讴歌这段中国农村发生历史性嬗变的时刻。 --编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