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国家主权的范畴里,有个“一点两线”的概念,那就是国家在海洋权益上的领海基点和两条折线,即领海基线及专属经济区的外边界线。基点是国家确定领海基线的基准点,领海基线和专属经济区的外边界线则合抱着一国的海洋,确定着海洋国土的大小和起至范围。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更加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内涵、重点、目标和原则:坚持大局和陆海统筹,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为我们国家规划了新蓝图,搭建了新舞台,为我们造船业战略转型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于昕 《当代海军》2002,(5):41-4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结束了近代海洋法上“领海以外即是公海”的传统划分,扩大了沿海国家的管辖范围。根据《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家可以划定包括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在内的管辖区域,占海洋总面积的36%,公海面积大大缩小。据此,沿海国纷纷宣布扩大本国的管辖海域,从而引起一场席卷全球的“海上圈地运动”。随着21世纪——海洋世纪已经来临,开发海洋、建设海洋成为时代的潮流,围绕着海洋利用、海域划界、岛屿归属等产生的国际热点问题也越来越多。本刊将陆续刊登一组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解答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当历史的方舟正扬帆驶向新的海洋世纪时,全人类都在期盼着海洋能更多地造福于人类,都在祈祷着海洋能更好地成为联接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然而,就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海洋上依然是刀光剑影。在波期湾,英、美军舰  相似文献   

5.
海洋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海洋意识,我们会自然的想到海洋。在地球5110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里,海洋面积为362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历史的进程中,海洋作为人类的生活环境,一直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它调节着地球上的气候,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化学资源,它是天然的交通大道和国防前哨,又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现代科学成就进  相似文献   

6.
禹威 《当代海军》2010,(8):62-69
回眸世博会的发展历程,阵阵“海风”扑面而来。自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以来,海洋元素都是每届世博会上的重要内容,1975年冲绳世博会、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以及2012年即将在韩国丽水举办的世博会,更是把主题定位在海洋上,演绎着海洋与世博的恒久之缘。  相似文献   

7.
肖鹏 《国防科技》2005,(8):48-52
海洋,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又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大陆资源的日益接近枯竭,争夺丰富的海洋资源的斗争日益加剧。海洋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愈来愈重要,南美洲各濒海国家之间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保卫国家海上安全,维护本国的海洋权益,进而保障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争夺也愈加激烈。为保持和提高海上威慑力量,南美洲主要国  相似文献   

8.
编读相约     
《当代海军》2005,(6):72
读者来信“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洋。”在郑和的年代,就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18000公里的海岸线。在21世纪这个海洋时代,我国海洋国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海洋权益等重任就责无旁贷地交给了海军。我期待中国海军更加强大,期待着中国海军走向世界各大洋!  相似文献   

9.
“经略”的字面含义是“策划、处理”。“经略海洋”是指在国家的战略层面谋划、控制和开发海洋,即国家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手段,对海洋利益和安全进行高层次谋划和全方位管理,属于国家战略的范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人类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进国的世纪。在新世纪里能否成功地经略海洋,关系到国有的盛衰强弱。因此,从经略海洋的高度审视如何加强海军建设、拓展海军作战领域,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岛屿的归属,在海洋世纪里显得尤为重要,以岛屿为基线划出的专属经济区,其蕴藏的资源对于任何一个沿海国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爱琴海上伊米亚岛的归属问题多年来就一直是土耳其和希腊的“心病”。双方为了争夺这块价值不可估量的“肥肉”多次红脸,甚至差点兵戎相见。虽然没打起来,可土耳其和希腊都认识到了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性,为了维护海上利益,两国在发展海军上各不相让。至于哪国海军更胜一筹,且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1.
2月19日,在中国海军陆战队某大型综合训练场,数百名身穿海洋迷彩服的男女海军陆战队员使用多种两栖作战武器,为56国驻华武官进行了带有战术背景的实兵军事演练。队员们精湛过硬的军事技能受到56国驻华武官的称赞。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中法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中法海洋卫星(CFOSAT)已正式在轨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应用。该卫星首次实现了对全球海面风场、海浪谱两种重要海洋参数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完善了海洋立体监测手段,为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预警监测等提供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3.
书摘     
《现代舰船》2012,(8):58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主要体现在岛礁主权归属、海域划界、海洋油气资源等方面。在东海,最突出的就是中日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在南海,岛礁争端集中于南沙群岛,牵涉到六国七方。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争端也威胁到中国海洋安全。在黄海、东海和南海,中国与周边  相似文献   

14.
5月27日,丹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挪威5国高官在格陵兰岛举行会议,商讨如何解决北极领土归属争端。这是北冰洋沿岸5国争夺北极领土资源的最新举动。5国在声明中说:“我们将根据国际法采取行动……确保保护和保存北冰洋脆弱的环境。我们计划一道努力,包括通过国际海洋组织,加强现有措施,并且推出新的措施,改进海上航行安全,预防和减少船只在北冰洋上造成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将军的摇篮     
借问将星何处多,知者遥指荣成市。 在13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能诞生130多位将军,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人们那纯朴憨厚的品质,坚韧刚强的意志,诚实淳朴的性格,博大宽厚的胸怀和永往直前的精神,已经流淌于子孙后代的血脉,塑造成荣成人的基本素质。 海洋观·海防观·国防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1998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国际海洋年”。蔚蓝的海洋,流动的国土,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陆上国土,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向来维系国家的安危。素有“海洋东面险要之区”之称的荣成,在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6.
正水面水下目标识别技术目前在军事和民用上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军事上,舰船目标的有效识别对我国维护海洋领土权益,保障海上航行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在现代海洋作战中,精准制导武器、水面无人艇等作战手段都对水面水下目标识别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民用方面,精准的目标识别在水下数据  相似文献   

17.
肖鹏  高艳玲 《当代海军》2005,(12):40-42
2005年8月29日,来自埃及、加纳、尼日利亚、南非和坦桑尼亚等国的高级海军军官在开普敦召开会议,就非洲各国开展海洋合作和海军参加维和行动等进行了讨论。在会议上,南非情报部长罗尼卡斯里尔斯说,基地组织的成员有可能正试图在南部非洲设立组织,以便能向非洲港口发起进  相似文献   

18.
4月10日,我国2艘海监船与非法闯入我黄岩岛、企图扣押我国渔民的菲律宾巡逻舰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也使得海监船这一海洋装备走进了大家的视野。随着我国加强海监装备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海洋执法能力,我国军工企业生产的海监船及装备越来越成为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管辖海域维权巡航执法、从事现代海洋综合科学调查和勘探的重要海洋装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个濒海国家,按照国际海洋法规定,我国有主权的海洋区域近48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的1/2。由于世界范围的战略性竞争已伸向海洋,军事活动的领域已由陆地扩展到海洋,争夺海洋已成为国际争端的热点。我国与周边国家在海洋资源、海域划界以及岛屿归属上存在着争议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我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护我海洋权益,必须重视海上威慑力量建设。本文就如何做好民船战备动员,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TEI)研究员、课题主持人潘石英,退役前是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室主任。潘教授长期潜心研究战略问题,著述颇丰。冷战结束以后,他除推出《现代战略思考》等专著外,还在中英文报刊上就海洋战略问题连续发表文章,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海洋战略专家之一。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0.8%,就整个地球而言,陆地不过是大片海洋中的一些大小岛屿。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如今已纷纷加快了进军海洋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中的海洋争端也进一步凸显出来。中国面临着诸多海洋权益争端,其中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之争,已是当今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多国交叉争议最为激烈的一个地区。面对有关各国纷纷向中国提出主权要求,并且长期以来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状况,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潘石英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