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表皮可以传承文化,反映特定时期的气候特征、地域文化、生活方式、美学及科学技术等,而建筑表皮设计则直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建筑表皮造型设计创意对建筑设计至关重要。从建筑表皮的形态构成、视觉效果和创意表达等3个方面阐述现代建筑表皮,提示建筑师灵活运用点、线、面、体、材质与色彩这些基本造型元素能设计不同的建筑表皮造型,表达不同的艺术思想,取得不同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一种空间艺术、感觉艺术,具有形式美及艺术美的建筑形象是在视觉感受的空间中展开的。芦原义信说:空间是人和视物间的联合,对视觉空间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是现代建筑达到审美目的的本质手段。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视觉是积极主动的器官,当我们通过建筑艺术来...  相似文献   

3.
建筑表皮展示了建筑视觉造型的综合构想,是建筑与外界环境的界面。建筑伪装理念是指从视觉层面出发,通过改变建筑表皮形态,使建筑融于周围环境或随环境因素变化而灵活应变的表现方式。伪装理念与建筑表皮设计相结合,为实现建筑与环境共生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可引导军事建筑伪装设计。通过分析国内外基于伪装理念的建筑表皮设计实例,提炼建筑表皮伪装设计特点,归纳建筑表皮伪装设计类型,总结建筑表皮伪装设计方法,为军事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隔”在艺术上是创造空间距离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门类都十分讲求“隔”,诗词戏曲、书画建筑,莫不强化“隔”的效应。本文以视觉思维和格式塔心理学为出发点,探讨了“隔”在中国建筑艺术空间中的应用,在另一层面上反映了“距离产生美感”的审美意识及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是以一种特殊的造型、形式、色彩、材质,多种多样的装饰技巧以及独有的审美特征体现出来的。是新疆伊斯兰教建筑文化体系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一部分,是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认识教育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蕴涵着地域环境、民情风俗、审美价值等丰富的内容,呈现出浓郁的风格特点。这些装饰艺术的特征,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净化着穆斯林们的心灵,给观赏者以建筑装饰艺术的造型、色彩、纹饰的美感,获得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但是超高层建筑火灾案例反映出其消防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加强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提高灭火救援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特有的火灾风险,从主动预防和有效救援两个层面,探讨了超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对策与灭火救援对策,以提高防控超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中师美术鉴赏课教学是一种与美感相结合的复杂的教育活动.它使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其对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即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引导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建构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入手,透过建构的视角审视我军第一代营房,对其在材料与技术的选择、建构表现以及建造者与建筑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代营房在建设经费短缺的条件下重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构造技术等建筑本体内容,展现出建筑的朴素真实之美,并在无形中蕴含了建构的精神。这不仅反映出我军一些优良的营房建设传统,也反衬出当下营房建设的一些不良倾向。希望借助建构这一有力工具,在完成对第一代营房重新审视的同时从中获得启示,对今日方兴未艾的我军现代营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设计,不应完全成为设计者个人的任意发挥,也不应停留局限于各种理论瞎子摸象式各持一词、莫衷一时的指导,它应有严密的科学性。对建筑的认识由形式到空间到环境,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它不断从实践上接近于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存空间环境这一本质内容。环境不仅指物质方面的形式、空间,还包括了它同时负载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如模式、逻辑、观念等。这些内容,决定了环境决不应仅是一个简单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无生命的人造体,而应同时是一个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反映,具有它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是与人的存在密不可分的。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城规学、建筑学、生态学、心理学、美学以至哲学等许多学科领域中都有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解释。对这一对关系的总体上的认识.不应只是各种具体关系的简单罗列.而应是通过特定的立场,作科学的分类和综合,最终形成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中国各大城市建筑的研究 ,指出了城市建筑发展的误区 ,“强暴旧城”、“疯狂克隆”、“乱建标志”、“攀高比傻”、“破坏传统”等 ,警示建筑师、规划师 ,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特色 ,设计出具有中国特点或地域特点的建筑 ,特别要重视城市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贺茳 《宁夏科技》2001,(4):47-47
一、在宁夏发展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绿色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绿色”的含义为:节约资源、能源;不破坏环境,更有利于环境;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同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诸多好处。宁夏在尊重本区少数民族习俗情况下,发展着重于:一保持土地和植被,确保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在建筑内外创造田园般的舒适环境。二优化设计,节约资源,尽量采用自然地形、地貌,能够…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建筑师有什么样的建筑观,比其具有怎样的技艺更为重要。特别是对建筑技术的态度,是决定其作品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可持续的观点出发,提出采用适宜技术,从适时、适地、适度三方面理解、创造适宜的建筑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可以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调整、完善、更新,在可以预见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艺术的种类和构成是多样性的,艺术的种类是通过他的各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独特规定性和规律性,它能够广泛运用技巧和手段,捕捉大自然诗情画意般的繁荣景象;文学则可以运用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基本手段,直接表述任何生活现象,具有广泛地表现生活的可能性,美术和文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共同追求通过意境的创造而抒发作者情感,激发观众的想象。真可谓:诗画相联系,既可以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又能够丰富其意境,同时还能够发挥出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总之,艺术种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军事纪念性建筑在具有强烈“场所精神”的军事历史环境如何创作的问题,提出“从环境中来,到环境中去”-从对“场所精神”的深入理解中寻求建筑的形式表达,并最终使军事纪念性建筑融入并统领环境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伊斯兰建筑是埃及和巴比伦两大文明古国建筑以及波斯和拜占庭建筑的继承与嬗变,伊斯兰教自唐初传入中国,这种外来文化使其随之进入的建筑文化教育有了一种强大的宗教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其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完成了一个从“承继”到“结合”的过程,逐步形成了内地以回族等民族的清真寺、陵墓、道堂建筑和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礼拜寺、玛扎等两种不同风格的伊斯兰教育建筑体系,并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二、伊斯兰传统建筑结构伊斯兰建筑的构成原则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其传统建筑从不强调形式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浙江湖州织里镇童装类“三合一”企业建筑为例,分析其建筑结构特征和火灾特点,提出对建筑进行横向水平分离改造,从火灾蔓延、人员疏散、建筑结构耐火安全、火灾探测和灭火系统适用性等方面进行性能化分析,并通过火灾现场试验来证明其“三合一”企业建筑水平分离解决方案能达到防火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日趋明显,大众交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建筑的健康发展起着显著的引导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众交流和其与建筑关系的探讨,论述建筑发展需要大众交流。  相似文献   

18.
墙上,挂着“最佳建筑设计”的奖状;桌上,摆满了各种风格的建筑设计草图;床下,堆放着刨斧锯。谁能想到,一位普通的退伍军人竟设计创作出一个个欧式典雅、独具姿色的建筑群体佳作。他就是我国年轻建筑设计师胡泓。 1986年夏,在哈尔滨友谊宫一间高级会议室里,来自十几个高等学府和设计院的专家、教授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灰关联分析法,通过对大量工程震害数据分析,得出了各砖混结构建筑抗震易损性评价指标与震害的灰关联系数,建立了建筑抗震易损性评价指标重要性模型,并以此依据对结构抗震易损性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析,筛选出影响其灾害损失的主要因素,使得砖混结构建筑抗震易损性预测结果定量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20.
内在生活     
一 人生的道路分内外两个方面。外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外部经历,它是有形的,可以简化为一张履历表,标示出了曾经的职业、地位、荣誉等。内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它是无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理想的追求,这都是履历表反映不了的。我的看法是,尽管如此,内在方面比外在方面重要得多,它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本质部分。我还认为,外在方面往往由命运、时代、环境、机遇决定。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主动权,在尽力而为之后,不妨顺其自然,把主要精力投注于自己可以支配的内在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