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层及多层民用建筑防火间距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单层与单层、单层与多层、多层与多层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 ,发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规定上有不妥之处 ,认为两建筑之间在其总建筑面积不超过一个防火分区要求时防火间距可以不限  相似文献   

2.
防火间距设计是建筑工程消防安全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相同高度两相邻民用建筑防火间距设计工程实例,结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探讨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相同高度两相邻建筑防火间距设计要求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撬装式LNG加气站简便、灵活,具有易燃易爆危险性、工作环境特殊性等特点。目前关于撬装式LNG加气站没有明确的国家规范,因此探讨其消防安全设计至关重要。介绍了撬装式LNG加气站的优势,应用系统的思想方法,从总平面布局、防火间距、建(构)筑物设计、工艺安全设计、设置控制报警系统、电气安全设计、给排水系统设计、灭火器配置等方面探讨了撬装式LNG加气站的消防安全设计,为该种加气站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4.
根据太原市煤层气加气站的具体情况,从设备安全、规范化安全管理等方面分析了CNG加气站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探讨煤层气加气站消防安全的技术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消防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了压缩天然气(CNG)汽车加气站的构成及基本形式,分析了加气站的火灾危险性,并提出了安全防范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分析目前《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执行中面临的新问题 ,并结合工程实例 ,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相关条款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7.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的基础性规范。从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建筑结构、安全疏散和消防给水四个方面对《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规范不完善的条款提出修订意见。  相似文献   

8.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颁布实施对强化我国的建筑消防设计规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问题.探讨了现行建筑防火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裙房、疏散楼梯和消防给水等方面的问题,对现行规范的补充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作实践,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关于民用建筑商业服务网点疏散及自动消防设施的确定、消防车道及其与建筑的距离、剪刀楼梯间的适用范围和正压送风系统、彩色镀锌钢板聚苯板夹芯板的使用问题、单元式住宅的安全出口及窗间墙宽度和窗槛墙高度的有关规定进行了重新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几种超高层建筑内部的分区供水方式原理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某超高层建筑为例,分析了消防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以及此供水方式下系统的压力流量和组件的设置,并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在超高层建筑特有的供水方式下固定灭火设施的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为超高层建筑的消防给水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在三站测时差立体定位中辐射源位置不能唯一确定的情形,提出一种简单易懂、计算方便、可操作性强的解析解方法,以解决求解双曲面方程组的繁琐问题。首先利用三站相互之间的距离、由量测时差值换算得到的两个距离差值,以及辐射源至主站的距离(设为变量r)总共6个参数,立足于已知6条边长判断能否构成四面体的理论,求得r的取值范围;然后在r的值域范围内任意给定某个具体值,加上已知三站的地理位置,通过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形式获得目标在三站所在平面内垂直投影的坐标(设为变量X_h),并计算出目标至垂直投影的距离(设为变量h);最后由X_h和h给出目标在地心地固直角坐标系下的坐标。  相似文献   

12.
东莞市商业中心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我国修建了越来越多的混凝土结构超大建筑物,我国混凝土规范(GB50010--2002)第9.1.1条规定伸缩缝最大间距55m。但由于建筑的需要,在设计中经常出现不设或少设伸缩缝的情况。若不采取处理措施,将出现大面积开裂。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与混凝土自身干缩应力及水化热所产生的温度应力有关。介绍了通过采用SY—G型高性能膨胀抗裂剂配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来解决混凝土冷缩和干缩问题的方法。在建筑施工中使用该方法能有效控制地下室及裙房的楼面屋面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并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农村火灾形势严峻的现状,从建筑布局、耐火等级、消防基础设施、防火管理、村民消防安全素质、消防救援等方面分析了农村消防安全现状,提出了科学编制农村消防规划、规范农村住宅建设、加强防火管理、完善农村消防站(点)和基本消防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三合一"建筑整治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高炮大闭环校射脱靶量不易检测、可校射时间短暂,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脱靶量预测的准闭环校射方法。首先给出了弹丸双站角度测量的初始状态估计算法;其次,结合外弹道理论建立了一种虚拟等距脱靶量的预测模型,分析了射击校正量的估计方法与准闭环校射方案的实现流程。该方法避免了大闭环校射对脱靶量的直接检测,并提高了高炮闭环校射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The debris from exploded buildings can ricochet after colliding with the ground, thus increasing the debris travel distance and danger from any associated impacts or collisions. To reduce this danger, the travel distance of ricocheted debris must be accurately predicted.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hange in the travel distance of ricocheted concrete debris relative to changes in the properties of a sand medium. Direct shear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measure the change in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of the s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was then applied to these variables to predict the speed and angle of the debris after ricochet. The FEA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of low-speed ricochet experiments, which employed variable temperature and water content. The travel distance of the debris was calculated using MATLAB, via trajectory equations considering the drag coefficient. As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decreased, the shear stress decreased, leading to deeper penetration of the debris into the sand. As the loss of kinetic energy increased, the velocity and travel distance of the ricocheted debris decreased. Changes in the ricochet velocity and travel distance of the debris,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indicated that the debris was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6.
多站时差定位是一种较精确的定位方法,通过处理3个或3个以上测量站采集的信号到达时间来对辐射源定位.论述了多站时差无源定位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陆空平台相结合的TDOA(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双基无源定位方案.主要论述了时差双基无源定位的基本原理,以及观测站与空中目标的同步、地面观测站的选择、误差校正等主要问题的实现方案,并给出了参与对目标视察定位的地面观测站的选择算法.此方案定位算法及定位精度仍在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个三维气象模式对城市建筑周围风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精细地反映建筑物周围的流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