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人类迈向新的世纪,充分认识海洋、高度重视海洋权益,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钥匙。何为“海权”?何为“军事海权”? 海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海洋观的增强,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迈向新的世纪,在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认识海洋、高度重视海洋权益、树立新的海洋观,已成为世界性问题。事实已经证明,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打开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大门的钥匙。何谓“海权”?何谓“军事海权”?海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海洋观的发展,海权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狭义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领海(主要是领水及其上部大气层空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具有实际的管辖控制能力和自卫能力。狭义的海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  相似文献   

3.
海洋发展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缩影。人类对海洋海军海权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护城河到交通要道,到作战场地,再到以海制陆的前进基地等多个阶段和层次的演变。冷战结束后,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单极与多极的较量日趋激烈,多元力量围绕海洋权益而展开的角逐与较量也变得更加尖锐,海权与陆权之争重又回到人类视野,从而对海洋战略形势与海上安全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重新回望5000年来世界海洋海军海权的嬗变,对正确处理当前海洋海军海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1896年接受马汉的海权理论以后,海洋国家的定位越来越清晰,走向海洋的意志也越来越坚定。但是,早在马汉海权理论传播之前,日本在海洋思想和行动上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向外扩张的历史惯性是日本走向海洋的原初动力,本土"海防论"思想为海权道路做了较为深厚的精神和人才储备,1853年"黑船事件"坚定了日本开国向海的国家方向。可以说,日本自身的民族性格、思想准备和外在刺激相结合,催生了其近代海洋国家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发展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近代以前海权意识的发展 中国海洋和海权意识的发展,从其产生、形成到繁荣和衰落的过程,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从远古时开始,中国就一直以陆地农业经济为主,海洋经济从未处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海权理论还是以科贝特为代表的英国海权理论,都专注于海权大国如何利用优势海军力量夺取和保持制海权,达到使海洋向己方开放,向对手关闭的目的,而对相对弱势的陆权国家的海权发展却关注甚少。对于陆权国家海权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青年学派”。这一学派的海权理论与以强势海军为论述对象和经验基础的英关海权理论迥然相异,是指导弱势海军争取胜利的海权理论。  相似文献   

7.
1815年—1914年,是欧洲从和平到战争的世纪。列强实力在这一时期急速变化,海权便是实力变化的直接体现。“十九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英国海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点,由此影响到其海洋霸权的形式:1815年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拥有现实的区域性海洋霸权;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英国拥有现实的全球性海洋霸权;其后到“一战”前,英国全球性海洋霸权的威慑性超过了现实性,最终重回现实的区域性海洋霸权。英国的命运与其海上实力息息相关;海上强国对世界历史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习主席指出,"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权强,国弱则海权弱"。实现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转变,是适应海军转型发展、拓展国家战略利益、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安全的战略决策,是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研究探索远海防卫作战中政治工作,对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建设海军,激励官兵有效履行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海权发展的重要时期,刘华清把握历史机遇,提出"近海防御"战略,进一步拓展了国家海洋战略视野,确立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基点。其海权思想突出表现为推动海军"关键性作战舰艇"发展,深刻体现于"近海防御"战略内涵中,明确并解决了该时期海军建设发展的全局问题、方向问题和指导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但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传统文化和地缘环境的影响,始终没能发展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型的国家,无论是从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来看,都需要大力巩固和扩展海权。建立中国特色海权应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权发展战略,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维护和发展海权,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力量,谋求非对称海权优势,走中国特色的海权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海洋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连通世界的广阔通道,也是利益争夺的交汇点和敏感区。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特别是当前,中国安全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国家战略利益拓展在海上,军事斗争的焦点也在海上。争取海权、维护海权、发展海权与民族复兴、国家安全和利益拓展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确定了我国陆权与海权并重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国防的战略部署。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军工企业集团,肩负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相应装备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船集团亦将继续深化改革发展,当好海洋装备领域的排头兵,研发、设计、制造出海洋装备领域的"大国重器"。  相似文献   

13.
曾经称雄亚洲、位居世界第四的北洋海军,为何在短短的半年之间,竟全军覆没于“弹丸岛国”日本之手?每当我给年轻的海军学员们讲述甲午海战的时候,都要求他们深省这个问题。甲午战争已过去100年了,作为海军的一位历史教官,我讲述这段历史也有10余年了。10余年来,我总是力求使学员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北洋海军不单是败在海上,而是败在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上。历史上,以大陆疆域和海洋疆域为界的不同民族,对海洋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海洋视为通往世界贸易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观念,海洋观是人们对海洋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总看法。海权是以海上力量为重点的国力建设,并将海上力量运用于海洋上。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增强海权意识,对于国家开发利用海洋和控制海洋,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包括我军一些将领,或撰写学术论文,或呈送研究报告,或在人民代表大会分组会上慷慨陈词。他们从战略的高度,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针对我们的客观实际,倡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呼唤增强海权意识,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在军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对贯彻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看到另一些人说古论今,以“反思”为名,对“黄水、黄土、黄种人”横加种种罪名,而对“蔚蓝色”叫喊得分外起劲。似乎只有他们才是真正地呼唤  相似文献   

15.
南京观音山之战和厦门高崎之战突出地反映了海权与陆权的优势转换规律。鸦片战争中,英国入侵舰队正是沿着郑成功的进军路线由海折入长江直抵南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军在华中的军事入侵也是溯江而上,体现了海权战略指导下的作战方针具有一致性。郑氏地方割据的性质是海上商业-军事割据。"依赖海洋交通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一旦生成,必然召唤强大的海军"这是一条发端于古代地中海地区而贯穿于整个文明史进程的历史铁律。经济生存状态决定一个地区、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行为。郑氏地方割据的统治管理方式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唯一同地中海区域相似的现象,即"商业-军事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海上民兵作为一支捍卫海权、支援海战、维稳救援的群众武装力量,对于支援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海上民兵政治工作,就要在铸牢军魂中强化组织领导,在强基固本中建强组织队伍,在融合渗透中落实组织活动,在完善法规中深化组织保障,确保党对海上民兵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掌控。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初秋来临,万物竞丰姿。《国防》带着秋收的喜悦,向亲爱的读者奉献。 开卷有益,读史为鉴。本期特辟“甲午百年祭”专栏,以《北洋海军与甲午海战》的悲壮历史引出一番感慨,《告慰甲午忠魂》。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糜振玉中将特地为本刊撰文《甲午海战一百周年与现代海洋观》,告诫当代青年:“一部中国近代史,记录着多少海战的屈辱:马尾沉戟,甲午海葬;战则丧师,和则辱国!”“一个世纪过去了,东方巨人站起来了,但‘蓝色贫乏症’仍需治疗,历史和现实仍灼烤着炎黄子孙的心灵!龙的天地应是大海汪洋,海洋在召唤着龙的传人。”“在人类大踏步向海洋进军和海洋斗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坚决维护自己的正当海洋权益,牢固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军观、海防观,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海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海洋地理态势并不“艰难”第一岛链看似困住中国的一道“枷锁”,但将此结合东亚西太平洋一带的海运航线分布加以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论:中国海权所面临的地理环境是相对有利的.虽然中国的“走向大洋”同样不得不面对既有海权的重重围堵,但相比德国与苏联这两个“先行者”,中国在地理上的运气实在是好得太多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当世界把目光投向海洋的时候,中国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海上强国。中国从陆地走向海洋,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 中国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机遇,以新兴科学技术为动力,大力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连几年关于海权和海洋意识的文章已经不少了,很少有人从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去探讨中国近代在海上落后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历史上的中国在海洋上曾经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中国人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早于西方半个多世纪就开始了远洋航海活动,并且在没有卫星定位的情况下,依靠原始的导航技术就画出了相当精确的航海图。然而,中国又的确曾在海洋上失落了很长时间,并且深受有海无防之苦。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一个十分重大也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本文是笔者边学习边思考,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角度,试着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解答。同时, 也对时下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这个热门话题进行探讨。因为笔者有一种紧迫感:中国的未来不能没有海洋;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中国海权.组建人民海军,迈出了建立海权的第一步;人民海军投入解放战争,迈出了建立海权的第二步;军民互动,迈出了建立海权第三步.海军、海战、军民互动树立了三个界桩,进入了海权的领地.海上力量的综合性,海上行动的防御性、群众性、双向性,海权目的 的人民性,是中国海权的鲜明特征.党的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是中国海权胜利前行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