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未来战场,由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战场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决策者、战斗员、战斗支援人员和战斗勤务保障人员对作战实时信息的需求,从而形成作战体系纵横一体化、网络化,构成了高度立体、透明、流动的数字化战场。 信息传输数字化 信息传输数字化,是21世纪战场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特征。从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看,信息数字  相似文献   

2.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推动了军队作战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发展变革。21世纪的战场,必然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战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通信技术数字化、战场信息实时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指挥控制一体化、作战系统网络化的数字化部队必将成为战场的主角。本文结合我部炮兵数字化建设试验及对当前军事强国有关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就未来数字化炮兵作战特点和作战原则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战场复杂性变化,对态势感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信息融合、数据挖掘、战场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战场态势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对态势感知基本概念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态势感知的因素,并对态势感知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战场态势感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把潮水般涌来的“信息”迅速转化为战斗力,已成为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军队作战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数字化战场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化战场,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环境为依托,用数字化设备将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电子对抗等网络系统联为—体,能实现各类信息资源共享、作战信息实时交换,以支持指挥员、战斗员、保障人员和各种武器系统与作战平台进行信息活动的作战多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大量应用,使得战场信息浩如烟海。只有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处理,才能在恰当的时间、为恰当的人员提供恰当的信息,真正将信息优势转化为作战优势。为此,在战场信息的管理中,一是要对有用数据进行选择性过滤,二是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有效检索与深入分析,以发现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信息技术引致的数字化战争特点,分析了数字化战场对后勤保障的影响,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初步建立了数字化战场后勤保障模型,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陆军是各国武装力量的基础,陆军武器装备是各国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之一。21世纪初陆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是:向数字化部队过渡21世纪战场的一个最主要特征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杠杆作用,获得信息采集、控制和使用的主动权,而战场数字化建设是陆军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战场数字化主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将战场上的指挥控制系统、武器系统、探测系统、后勤支援系统乃至单兵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分布式的战场信息网络,在整个作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战场”是美国在20世纪末提出的新构想。所谓“数字化战场”,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环境为依托,用数字化设备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电子对抗等网络系统联为一体,能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作战信息实时地交换,以支持指挥员、战斗员和保障人员信息活动的整个作战多维信息空间。数字化战场有5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基于信息的广域性、融合性和集成性,使作战指挥环境呈现出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特征,为指挥员实时、准确地获取各种环境信息,实施高效的作战指挥提供极大便利。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指挥需求,指挥环境信息化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一、展现战场景观用虚拟现实展现战场或一个地区的面貌,可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展现在指挥人员面前的是一个全景式的可提供全息化信息的虚拟战场环境,可在室内全面地研究战场情况,具有内容全面、形式逼真、高效方便等优点。用户点击便可“进入地图”,即进入虚拟…  相似文献   

10.
军需信息与指挥决策一体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战场各领域的军需保障信息采集、处理纳入统一的网络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达成军需保障信息采集多维化、处理自动化、流通网络化、指挥决策实时化。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其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和复杂性,战场情况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改变了传统军需保障的观念与模式,致使战场军需保障信息与军需指挥决策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作战部队军需保障信息与指挥决策实现一体化,使军需指挥员能充分掌握战场军需保障的主动和优势,及时分析判断战场情况并做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包括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军事领域的方方面面,大量的信息武器、装备和信息系统被广泛地运用于信息时代的海战场。 战场高度数字化、透明化,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海战场主动权的关键。信息时代的海战,与武器、作战平台的信息化相对应的是战场的数字化。随着武器的远程打击能力和兵力的远程快速机动能力的不断提高,海战参战兵力、兵器种类多,部署高度分散,动态性强,战场情况变化快,海战场范围大,精确侦察、精确定位、精确引导、精确打击、精确评估成为海战的基本模式。 同时,信息时代各种天基、海基、陆基侦察探测系统使海战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在后勤装备上的主要应用为适应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部队作战保障的需求,美军近年来在后勤装备领域内大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各种高新技术,发展数字化后勤装备和各种高效能保障系统。信息化物资补给系统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后勤方面最重要的教训之一是物资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  相似文献   

13.
战场信息系统(外军称C4I系统)是一种集获取、传输、处理、分发、利用和对抗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军用电子系统,主要由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综合电子战等分系统组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场信息系统正在向一体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战场侦察中,空间信息技术能用于目标与环境探测、资源定位与报告、时空分析与处理、战场可视化、侦察指挥控制与军事空间决策等方面,进而实现战场侦察多维度探测、形象化表达、动态化分析、逼真化模拟和科学化决策。针对目前空间信息与战场侦察交叉体系化研究比较薄弱,且技术体系尚不明确等问题,在分析战场侦察技术需求的基础上,从空间信息技术的3大核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定位导航技术)入手,分别探讨了其在战场侦察中的作用,构建了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战场侦察与情报处理技术体系,回顾了空间信息在战场侦察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空间信息技术与战场侦察的交叉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战场心理战呈现的新特点心理战就是以人的心理为攻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媒体,向人们传递或制造特定的信息,以施加刺激和影响,使之朝着预定的方向变化和发展,造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在战斗行动开始之前就使对方丧失抵抗意志的一种特殊的信息战...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人类在战场上的活动一直受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克劳塞维茨把这些不确定性比喻为“战场迷雾”。而上世纪末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传感、数字通信、计算机、信息融合、系统总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驱散“战场迷雾”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相似文献   

17.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坡  吴彤  匡兴华 《国防科技》2011,32(1):18-2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被称为第三次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革命,它的推广与应用将对信息化社会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产生极其深刻而重要影响.文章在介绍物联网的概念、组成、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经济效益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对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从战场感知、指挥信息系统、综合保障、自主式机器人、...  相似文献   

18.
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立在信息论和控制论基础上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创立,为美军心理战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心理战正在成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并在美国国家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美国在对外军事行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心理战,作为执行战场心理战任务的直接力量——美军心理战部队,也逐渐为世人所知晓,成为美军特种作战部队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9.
郭炎  余世勇 《国防》2006,(4):76-78
现代信息化战场,作战空间已从陆、海、空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等空间信息系统在情报侦察、预警探测和信息传递等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空间力量正成为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并为各国竞相优先发展。当前,空间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空间制信息权已成为  相似文献   

20.
席巍 《政工学刊》2006,(10):53-54
信息化战场信息争夺激烈士气激励应提高信息控制能力在信息化战争中,对信息的占有、控制的先机之权——“制信息权”已是高技术战争的主旋律,是赢得战争的重要条件。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士气激励应提高信息控制能力。(一)提高士气激励主体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的激励主体即士气激励者,是指对官兵士气进行有目的地激发或调节的人,包括全体官兵,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者。他们素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队士气的高低。信息战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作战平台,其战场是一个多维、立体的信息化战场。这就要求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