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桥决战是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性战役 ,粟裕作为辅佐陈毅的一线直接指挥者 ,对我以少胜多夺取决战胜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的特点是 :注重研究和把握战争规律 ,从战略的高度运筹战役 ,缜密谋划 ,叠筹选拔 ,果敢用兵 ,出奇制胜。此役是粟裕成功地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发端 ,是他由一个杰出指挥员成长为成熟的战略家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陈毅粟裕宿北战前会合考温镜湖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是华东战场上继苏中七战七捷后又一重要战役,也是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自合以后第一次在战役上协同作战。在战役发起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鲁南的陈毅和在苏北的粟裕会合在一起,共同组织指挥了这一...  相似文献   

3.
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第一次协同作战,是华东战场重要转折的开端和标志。宿北战役后,华东战区连战连捷,迅速形成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格局。宿北战役成为粟裕在全国解放战争舞台展现其军事天才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渡江战役的作战部署是逐步形成的,其间因采纳了粟裕的合理建议几经调整而日臻完善,从而在决策指挥层面为人民解放军夺取战役的全胜奠定了基础。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是整个渡江战役的重心,“由南京两翼重点突破,东西对进,截断京沪和京杭路,围歼逃敌”这一渡江作战部署,正是粟裕等人关于渡江战役构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这是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同志给我军规定的一条军事原则。在总的方面,我军坚决执行了这一军事原则,但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我军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凡在敌我力量对比上能够保守或夺取的地方和在战役上战术上有意义的地方,则必须保守或夺取之”的指示,灵活地运用了这一军事原则。1946年,华中我军进行的两次涟水保卫战,就是生动的一例。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赞扬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毛泽东在召见粟裕时曾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毛泽东还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下第一功。解放战争初期,粟裕依据中央军委的战略方针和企图以及华中野战军担负的任务,结合华中战区的实际,对与战争有关的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分析比较后,建议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西移淮南出击蚌浦线。经中央军委同意,结果,在50天时间内,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多人,面对国民党军12万多人的进攻,采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方法,取得苏中七战七捷的辉…  相似文献   

7.
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被击退后,将摩擦中心由华北移向华中。蒋介石密令其第3、第5战区和鲁苏战区所部大举进攻华中新四军。我新四军江南主力7000余人在陈毅、粟裕率领下,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方针,于7月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五次赋予粟裕战役指挥和机断专行的权力。1946年,山野、华野集中行动,毛泽东电示:"在陈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孟良崮战役前夕,毛泽东电示粟裕:"当机决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豫东之战中,毛泽东电示:"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济南战役前夕,毛泽东两次指示:"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授权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这些授权为粟裕指挥一系列战役取得辉煌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1944年,当他率领只有数千人的部队在苏北某地歼敌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时,毛泽东主席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的军队。”这位被毛泽东所赏识的将领,便是后来屡建奇功、威震八方的一代名将——粟裕。曾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张震上将作过如此评价:“作为一代名将,粟裕用兵的最大特点,是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在谋略上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苏中战场上战七捷 1946年7月的苏中大地,战云密布。进犯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有12万人之众,而华中野战军只有3万多人。在此严峻时刻,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来到苏中前线。战幕尚  相似文献   

10.
1940年10月,苏北根据地开辟后,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部在苏北建立,陈毅任代总指挥。次年一月,新四军在盐城重建了军部,陈毅任代军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他和刘少奇同志一起率领新四军部队,奋战大江南北,坚持华中敌后抗日。1940年下半年到1942年底,陈毅在苏北工作了两年多时间,肩负着华中军事指挥的重任,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在这期间陈毅还亲自指导了苏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为华中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陈毅善于把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与华中、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