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德、意法西斯先后挑起的局部战争而逐步扩大为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战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战争是日本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步骤。日本侵华战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9月2日签字投降为止,整整延续了十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广大爱国侨胞以各种形式开展航空救国活动,为祖国培养和输送空勤人材,抗击日本空中侵略者,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一、抗战期间华侨的航空救国运动华侨航空救国运动从“九·一八”事变后即已开始。建立华侨航空学校,为祖国抗战培养输送空勤人材,是华侨开展航空救国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步步加紧。美国旧金山、波特兰、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檀香山、菲尼克斯、图森以及加拿大等地的华侨纷纷创办航空学校或组织航空学会。其中成绩卓著者为波特兰的美洲华侨航空学校和旧金山的旅美中华航空学校。  相似文献   

3.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进攻,很快占领了东北全境。继而在1937年7月一手制造卢沟桥事变,从而点燃了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火。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自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的长达14年的武装侵华过程中,日本却始终没有向中国正式宣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拟对日本不向中国宣战的原因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自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后,到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德国分别向俄、法宣战,4日,英国对德宣战。6日,奥匈对俄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前后不到两个月就全面爆发了。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燃起第一把侵略战火,到1935~1936年意大利武装侵略阿比西尼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再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敌、英勇奋战,历尽艰辛,坚持不懈,长期独立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钳制与消灭了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到1945年苏联出兵前,与日伪军作战数万次,使日军在东北死伤17万余人,伪军死伤5万余人。抗日联军也付出了3万余人的代价。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从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史学界一些人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七·七”事变。虽然这两种说法在起点时间上不一致,但他们的基本论据是一致的:认为第二次世界战与第一世界战所处时代不同;二战前两大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没有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抗日战争史的起点应从“九·一八”事变算起国内出版发表的有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抗日战争史的论著,以及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几乎都把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算作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从而把“七七”事变的爆  相似文献   

8.
张耀新 《军事史林》2014,(12):44-5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干部到东北,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些抗日武装在战斗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到1936年在吸收其他抗日武装的基础上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肩负着驱除日寇的伟大使命.在与强大的日本法西斯战斗的过程中,东北抗日联军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向正规化方向努力,力争建设一支正规化的人民军队.  相似文献   

9.
王友 《政工学刊》2005,(8):17-19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便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加之日本土地狭小、资源贫乏,决定了他们把争夺国外特别是亚洲邻国的市场和资源,视为头等重要的事情。从1874年日本入侵我国台湾开始至1945年抗战结束的71年时间里,日本通过武装侵略和经济侵略,从我国掠走了巨额财富。不仅如此,其肆意破坏造成我经济损失惨重、生产停顿,满目疮痍,城乡成为一片废墟。特别是二战期间,日军对我国的经济掠夺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日本对我资源的掠夺“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我国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其后又占我华北、中原、华南大半领土,将我大好…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加紧了推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军事准备活动。这既是日本军国主义者贯彻大陆政策的必然选择,也是其吞并中国、称霸世界的必然步骤。研究这一问题得出的历史启示在于:必须把日本的政策与军事战略结合起来观察日本的军事动向;必须透过日本宣扬的各种理论把握日本军事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必须从军民高度融合发展的视野评估日本军事力量的质量和军事准备活动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