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争取美援工作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打破国民党的政治孤立和封锁,努力开辟和扩大国际统一战线.争取美国援华物资公平分配给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共对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整个抗战期间,中共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美方援助,但是通过争取美援,中共向世界展示了抗日军民的伟大业绩,极大地提高了政治影响,并从中把握住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为抗战胜利后正确处理对美关系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在关于如何对日军作战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产生过激烈的争论,特别是在平型关大捷前后,中共方面对八路军的战略方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毛泽东结合平型关大捷等八路军一系列作战实践的经验,在集中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对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做了完整而准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全国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需要,八路军、新四军中出现了军衔,这是自人民军队建军以来的一个新变化。对于八路军、新四军中的军衔,诸多论述认为是国民政府授予的,笔者认为这一认识有待商榷。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起,到抗战胜利结束,以国民党为主体的国民政府未曾给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授予军衔,而八路军、新四军这一时期之所以出现佩戴国民革命军军衔的情况,其实是由中共内部掌握,同时又便于对外交往开展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美国军方开始深刻反省近十年来本国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使用的构想是否有效,完善武器装备系统的主要方针和具体措施是否正确。美国专家认为,原有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手段远不能适应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特殊需要。阿富汗战争的实践证明,美国武装力量兵力兵器使用的最新理论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可以保证其在非传统冲突中赢得胜利,但同时也暴露出美军现役技术装备亟待改造的严峻现实。阿富汗战争的经验教训促使美国国防部开始制定新的军事技术政策,并引起美国军费开支的大幅攀升。借此机会,美军目前计划再研制一批新型武器装备,并加快执行原…  相似文献   

5.
尹琛 《军事史林》2023,(3):45-51
<正>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由国民政府部分供应八路军、新四军的被装物资。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国共两党的关系也发生变化。1938年国民政府从部分供给改为发放服装费和部分被装材料,1939年到1940年,  相似文献   

6.
芦青  徐莹 《军事历史》2020,(1):100-107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决策者认为,新中国的政权组织能力和军事能力弱,不能在多个战略方向与敌抗衡;台湾方向是新中国的重点战略方向,但中共"解放"台湾的军事实力有限;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力量的均衡",将威胁美国对远东其他地区的控制。基于这种蔑视和敌意的判断,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向朝鲜半岛、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三个方向派出武装力量,在全面卷入朝鲜战争的同时,对新中国形成战略包围圈。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建军的认识过程曲折复杂,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共合作初期,在共产国际影响下,中共中央致力于帮助国民党进行革命,没有准备建立由中共独立领导的军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央开始认识到建立独立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紧迫性,但囿于革命斗争策略的限制和共产国际的影响未能实现;大革命失败后,中央迅速转变斗争策略,决定建立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梳理这一过程,对认识中共早期的建军尝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 ,冀中军民在中共冀中区党组织的领导下 ,敢为天下先 ,不怕艰难困苦 ,不怕流血牺牲 ,在冀中平原大地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并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二○师挺进冀中 ,增强了冀中的抗日武装力量 ,进一步巩固发展了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第一二○师主力挺进冀中 ,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期,美军正在对一艘设计独特、外形诡异的高速隐身快艇进行水上测试,计划在2006年5月开始的演习中首次使用。这艘快艇被称为“短剑”号,是美国为实现军队转型而制造的一艘作战试验艇。据美国海军称,“短剑”完全符合执行秘密任务所需要的“更快、更结实和更轻巧”的要求。“短剑”将成为美军近海作战的一把“利剑”,令人关注。美军转型的产物冷战结束后,针对变化了的世界格局,美国率先进行了战略调整,提出“由海向陆”等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近些年来,美国又提出军队转型,即把美军打造成“规模适中”、“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机动作战能力强”的武装力量。为了实现军队  相似文献   

10.
既然总统普京决心重建俄罗斯的武装力量,因此组建“俄版海豹突击队”自然是势在必行。俄罗斯很早以前就将美国的特种作战部队当成俄罗斯版特种部队的建设模板;因此只要环境和手段允许,俄罗斯国防部就会从五角大楼中寻找组建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1.
美军预备役部队是美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时扩充现役部队的首要来源,也是平时保卫美国本土安全的重要力量。美军在1970年提出了“总体力量政策”,谋求以最有效的方式将现役部队与预备役部队的作战能力和人员实力合为一体,形成一体化作战力量。并在几场战争中充分检验和证实了其建设成果,展示了预备役部队强大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全国抗战后,国民政府为八路军、新四军提供军饷、被服、医药器械、武器弹药等,相互形成的给养关系一直是国共关系的晴雨表.其间,双方虽常有"增发"与"限增发"、"克扣"与"反克扣"之争,但1940年"皓电"限期后,国民党断然停供,将北移列为恢复给养的前提.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和新四军领导人虽同意北移,但不断请发给养.直至事变发生前,中共中央从给养幻想中惊醒,但新四军领导人至部队开动时还在企盼!事变后,国民党指责中共"藉端要索",中共以部队受不平等待遇反驳.其间波折反复,但仰人鼻息,焉能自立;不以自立,何能自强!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卫队是1954年在美国的怂恿、援助下重组起来的武装力量,是历史的怪胎。而今,它已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任昭兵  唐凯 《国防》2013,(4):47-48
当前,我军对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认识正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系作战条件下武装力量动员的发展方向也随之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尽管处在战争形态转型的阶段,要想具体地描绘出体系作战中武装力量动员的形态有较大难度,但若沿着武装力量动员历史发展的逻辑轨迹,以其中起牵引、推动和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因素为依据,仍可大致勾画出未来一个时期武装力量动员的可能形态。  相似文献   

15.
美国2016财年国防预算高于美国之后8个国家国防预算的总和,其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武器装备现代化、部队结构稳定性、全谱战备的继续保持、提高官兵薪金福利、强化创新改革和海外作战;其面临的难点是要平衡“五个关系”,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变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21世纪的临近,美国陆军将准备承担一系列任务,从人道主义援助到纯粹的作战行动。但是,由于预算的削减,美国陆军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战斗力量倍增器,才能保持其优势。现在,美陆军正致力于开发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这将大大提高对作战空间的控制能力。21世纪,...  相似文献   

17.
红一方面军1936年春的东征,巩固和发展了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推动中共和红军"北上抗日"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是红军长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征山西的决策,以打通抗日路线为至高目标,在其行动过程中独立自主地确定了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有力促进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东征的直接作用下,中共与晋绥当局阎锡山建立了有固定活动区域和共同统一战线组织的密切合作关系,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3个师在山西全面展开和迅速壮大,以及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能够以山西为战略支点深入华北敌后开辟多个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东征是中共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作为美国在亚洲战略防御支撑点的韩国,一直处于美军的保护之下,并且通过美国的大力援助,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发展。韩国为了能够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获得一席之地,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既定目标与任务(其中之一是加强本国的军事政治地位和军事经济地位),将武装力量的建设放到了中心位置。近10年来,韩国根据军队发展《818计划》,努力加强本国的国防实力。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介入对日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相关情况其主办的《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及《人民日报》均有广泛报道。中共各解放区都进行了抗战损失与日军暴行的调查,中国解放区临时救济委员会汇总了结果并争取日本的赔偿;成立了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对日本战犯进行调查,特别关注了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并要求国民政府严惩冈村宁次;呼吁严惩汉奸,在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群众性惩奸运动;与国民政府配合,遣返了20多万在东北的日俘日侨。中共虽然不能掌握对日遗留问题处理的话语权,但仍最大程度地处置了日本战犯与汉奸,维护了自身利益,后由于国共内战的爆发,导致很多遗留问题未能妥善解决,部分问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欧美列强早在一战时期便已对军事化学付出极大关注的事实,近代中国对军事化学尤其是防化作战方面的认知长期处于尚待开蒙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杜锡珪、李忍涛、汪逢栗三位将领利用自身出国考察与求学的经历,率先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军事化学发展成果引入国内,并运用到近代中国的防化部队建设上,促成了近代中国防化建设的发端,使得抗战前后中国具备了防化作战的专业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