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从1985年提出研制我国航天新动力,到2015年迎来液氧煤油发动机太空“首秀”。30年来,六院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中,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科研生产的龙头,攻克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技术的国家,把长征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从现在的9.2吨提高到25吨,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自主创新研制之路,为我国成功进入空间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志存高远谋先行研制无毒、无污染、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并在重大航天工程上使  相似文献   

2.
正8月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的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民用航天3米2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关键技术,也表明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固体助推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也是继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2米分段发动机工程样机研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航天研究院的序列中,有一个老资格的新兵,它就是1999年8月挂牌的、地处内蒙古的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六院。 三十五年来,六院入研制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长征一号末级火箭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推上了预定轨道:卫星制动发动机门次应用于返回式卫星,返回成功率 100%:两级固体导弹发动机,为我国潜艇发射的战略导弹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新一代陆基战略导弹两级固体发动机“参军”入伍,在五十周年国庆大阅兵中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EPKM固体火箭上面级,两次参与发射外星,为长征火箭打入国际市场拓宽了新渠道…  相似文献   

4.
翻开他的履历表看到的是一串串闪光的足迹:曾连续荣获原航天工业总公司通令嘉奖、航天奖、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863”计划先进个人等殊荣。近日,又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他就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征四号乙火箭副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067基地第11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恩昭同志。40多年来,他先后参加并领导了某系列火箭发动机和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hi …  相似文献   

5.
《国防科技工业》2011,(1):11-11
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12月3日。经过几代飞航动力人的艰苦创业和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已经拥有吸气式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液体发动机和固体发动机等航天动力的自主创新、集成制造能力和完备的研制生产体系.实现了冲压发动机工程化、弹用涡喷涡扇发动机工程化系列化、中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工程化系列化模块化和跨介质工作.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航天动力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一所创建于1957年12月3日,经过几代飞航动力人的艰苦创业和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吸气式发动机、液体发动机和固体发动机等航天动力的自主创新、集成制造能力和完备的研制生产体系,实现了冲压发动机工程化、弹用涡喷涡扇发动机工程化系列化、中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工程化系列化模块化和跨介质工作,成长为中国领先的航天动力产业。55年来,三十一所始终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履行富国强军的首要职责,成就了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型号研制向基本型、系列化、多品种飞航动力装置研制并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研究所,始建于1964年,主要承担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以及相关领域的重大预先研究任务。经过近50年的发展,四十一所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突出、技术水平领先的专业研究机构,是国家一类专业研究所,在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研发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接近国外先进水平。四十一所先后承担我国多种武器装备发动机的研制以及重大预先研究任务,为东方红系列通讯卫  相似文献   

8.
"国之重器"导弹离不开强大的"心脏"——固体火箭发动机。地处塞外高原的中国航天科工六院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而且是一个用智慧、汗水和血水,成功研制出数十种型号和配方的战术、战略、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创造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无数个"第一"的功勋基地。  相似文献   

9.
查理 《国防科技》2004,(7):25-28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较,具有结构简单,推进剂密度大,推进剂可以储存在燃烧室中常备待用和操纵方便可靠等优点。固体火箭发动机比冲小(250~300秒),工作时间短,加速度大,因而推力不易控制、重复起动困难、不利于载人飞行,主要用作火箭弹、导弹和探空火箭的发动机,以及航天器发射和飞机起飞的助推发动机。一、发展概况固体火箭起源于中国,宋初已出现以黑火药为能源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最早是1161年宋金之战中的“霹雳炮”。元、明两代出现了火箭束和两级火箭雏型,例如“火龙出…  相似文献   

10.
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充分发挥近40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优势,历时3年多时间,自筹资金,自行研制开发了天鹰3号、4号单级空间探测火箭,为我国进行微重力实验和气象探测提供理想的运载工具做出了新贡献。 2000年10月20日,四院研制的天鹰3号微重力实验火箭在酒泉基地首次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该火箭总长6米,起飞质量1100公斤,有效载荷质量50公斤,最大飞行高度220公里,能提供10~(-4)g的微重力试验条件。具有GPS定点降落个回收功能。它的首飞成功,填补了航天领域的空白。由于使用固体动力装置,它具有发射便捷、经济的特  相似文献   

11.
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承担着航天型号及神舟载人飞船逃逸系统等多种固体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同时承担该领域国家重大预先研究课题,固体发动机研制生产能力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发展航天高科技主业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正从1956年至今,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一张让国人骄傲的"闪亮名片"。这期间,作为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发祥地及主导力量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也走过54个春秋。54年来六院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己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从无到有、从小  相似文献   

13.
<正>2020年12月30日11时32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自主研制的迄今我国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工作时间最长的固体分段式助推器——民用航天3.2米3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在西安取得圆满成功。作为该院"十三五"的标志性成果,本次试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案及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航天四院研制生产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为卫星的成功发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光飞逝,但当年研制、攻关的事迹是永远难忘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创建于1965年,是我国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中心,共有职工约11000人,其中从事民品的职工近3000人。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航天六院的科研生产能力不断加强,目前,已研制生产出50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检测专业厂.承担着国家重点型号及神舟载人飞船逃逸系统等多种固体发动机的研制生产任务,工厂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百余项,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四十年来,六院人以顽强拼搏的意志和为祖国、为民族争光争气的铮铮风骨,步步攀登,开拓发展,先后开发、研制出30多个型号的火箭发动机,获得 300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成果奖。其中,某型号火箭发动机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密切合作,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震惊寰宇;与“长征二号”系列火箭配套的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成功地将返回式卫星送回华夏大地,成功率百分之百,这在国际航天领域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是第17颗返回式卫星,在太空翱游15天后,搭载着被人们称为第一面“太空国旗”的五星红旗翩然而归,在199…  相似文献   

18.
三维空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内部缺陷检测、识别与测量是今后固体火箭发动机故障诊断领域的发展方向,其关键技术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缺陷提取技术、体数据可视化技术和三维空间缺陷精确测量技术三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固体火箭发动机体空间缺陷特征精确测量技术展开综述,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情况、关键技术进展,并指出了各项技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一种推进器,在导弹武器装备和航空、航天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发动机的内部情况和使用寿命如何?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凭借经验和厂家规定的使用年限保守地判定使用寿命。日前,在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无损探伤检测中心,笔者看到了目前国内唯一能对固体火箭发动机进行整体无损探伤检测的最大的一台自动化检测设备,在目击了“无损探伤检测”的全过程后,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是我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试验及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伴随着航天事业走过60周年的辉煌征程,六院为中国航天研制交付了上百种质量可靠、性能卓越的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引领下,孕育厚植了具有时代特点、航天特征和发动机特色的六院动力文化,成为航天三大精神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