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晖 《军事史林》2016,(3):40-49
血战苏军,克里木一仗打出名声;此后,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库尔斯克,一场场大战恶战,曼施泰因成为苏联战场上最凶恶的纳粹战将.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向苏联全境发起袭击,在打得英法波荷比卢等国无招架之功后,踌躇满志、野心膨胀的希特勒铤而走险,要在冬季到来之前摧毁斯大林政权、征服斯拉夫民族、打败全世界最为强大的苏联军队.他的这一野心在突袭开始不久,似乎真的就要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世人关注的以黎战争经过30天的激战,目前已经落下帷幕。而在此战之前和其中,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情报大战,上演了一出紧张刺激的“无间道”。以色列:多管齐下搜集情报7月19日晚,以色列空军在军事情报处和间谍机构摩萨德情报的引导下,出动战机向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南郊投下23吨炸弹,狂轰一处地下工事,打击据称是当时藏身此处的真主党高层。至于这次行动的效果,以色列至今并未公布。8月2日凌晨,以色列国防军又根据情报,出动直升机在黎巴嫩东北部距边界约130公里处的巴勒贝克附近实施空降,突袭了当地一所医院,俘获3名低级别…  相似文献   

3.
柯晴 《现代军事》2008,(10):64-67
国防情报是美国情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对美国防部在政策、作战和采办方面的独特需求作出响应,而且能对指定由美国防部完成的国家情报任务作出响应。2008年5月22日,美国国防部出台首份《国防情报战略》报告,指导隶属五角大楼的军事情报部门的工作,以期不仅能为可预测到的战略转变做准备,而且还要为无法预知的“战略突袭”做好准备。由于报告篇幅较长,本刊摘译重点内容,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肖岩 《环球军事》2009,(12):58-59
他曾是苏联总参情报局驻比利时情报站站长,也是当时苏联驻外情报站最年轻的站长;他蹲过盖世太保的监狱,但却在监狱里把盖世太保反颠覆科的头目策反了;二战结束后,他因“叛国罪”而坐牢,在历经45年的申诉后,终于在1991年等到了全面平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向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发起突袭,仅用两天时间就突破了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巴列夫防线和戈兰高地防御体系,让以色列在战争初期吃了前所未有的“大亏”。为何具有卓越情报能力的以色列,竞让阿拉伯军队占了先机?调查惨遭突袭的原因,成了以色列战后的一项“头等大事”。为此,以色列很快联手美国情报部门展开调查,历经半年多的调查核实,开战前情报失灵的原因竟使人大跌眼镜。  相似文献   

6.
1941—1945年间,苏联情报机构在英、美等国积极开展核情报收集活动,尤其注重在这些国家的原子弹研制部门招募核间谍。英、美等国的一批科学家和相关人员,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谋求人类和平的愿望,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原子弹情报。这些情报加快了苏联原子弹研制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彭华 《环球军事》2009,(8):62-63
众所周知,某国情报机关失手丑闻的曝光,往往会首先牵出它对敌国机要部门深度渗透的内幕。正如美国中央情报局首任局长亚伦·杜勒斯所说:“情报机关对成功的行动都沉默无语,而失败却要讲给自己听。”在英国曾经曝出过一桩苏联间谍丑闻,最先是金·菲尔比被挖出,接着又是“剑桥五杰”的其他成员;在联邦德国,总理勃朗特的顾问京特·纪饶姆败露,德国社民党的财务官也被揪出。于是有人调侃说,苏联情报机关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七枚图章带入了他国。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核威慑,在绝密状态下打造了一套“超级末日武器”—“边缘系统”,又被称为“死亡之手”。一旦美苏发生核大战,被激活的“边缘系统”将开始自动检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它没有收到苏联高层的回应,它将自动识别为“末日来临,苏联领导层已经消失”,随即开启对美国的绝地反击。  相似文献   

9.
“技术突袭”(Technology surprise) 和“技术预警”(Technology Warning) 是美国人提出的两个相关概念。“技术突袭”是指以独有的技术成果或压倒性技术优势突袭对手;“技术预警”则是指对潜在对手可能形成的“技术突袭”事先发出警报。“技术预警”不同干一般的技术展望,它是从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保持己方军事优势、防止敌人“技术突袭”为宗旨的技术发展预测。自上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美国一直高度重视技术预警工作。在美国国防情报局的倡导与支持下,美国科学院下属国家研究委员会于2005年5月发布的  相似文献   

10.
1969年珍宝岛事件发生后,中苏关系更为紧张。苏联迅速向中苏、中蒙边境增调包括坦克、飞机、导弹等重武器在内的多军兵种部队,远东空军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妄图对中国“为数不多的核设施”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的突袭。许多迹象还表明:苏联在此期间还设法联合美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西方分析家得到的有关苏联军事思想方面的文献日益增多。如果翻译出来的话,实际上可资利用的情报很可能比现已有效利用的情报还要多。鉴于苏联现已成为一个难以对付的海上强国,所以对所得到的大量情报都涉及苏联海军和苏联海上战略思想这样一个问题,就不会有警奇之感了。  相似文献   

12.
彭华 《环球军事》2010,(10):27-27
1953年,驻守西柏林的美国中士罗伯特·约翰逊对美国穷兵黩武的政策深感失望,便悄悄地潜到了东柏林,请求苏联军方准许他到苏联政治避难。随后,中士受到了苏联情报官员的接见,并被告知,若想更多地为和平事业做贡献,继续留在美国军队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宁夏科技》2002,(8):93-93
故事发生在1970年。当时,苏联发明了一种新型的远距离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在军事斗争中的威慑作用越大,越让美国军方坐立不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工作者们四处活动,挖空心思刺探苏联轰炸机的情报。经过艰难搜寻,他们已经掌握了有关轰炸机的不少情况。  相似文献   

14.
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宣称,力争十年内把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随后,苏联也制定了载人登月计划,并暗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美国人唯恐在载人登月方面被苏联超过,于是,美国情报机构就开始搜集苏联实施登月计划的情报,由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登月情报间谍战。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前的将近50年里,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对核武器的恐惧中。这柄能够摧毁整个人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高悬在了欧洲的海洋上。所幸,核大战不仅没有爆发,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对核武器的态度都有了更大的克制。然而。随着俄国与北约紧张关系的加深,双方对核武器的态度都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将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海军。  相似文献   

16.
2月2日,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日子,时至今日的俄罗斯仍将其视为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日。因为在60多年前,正是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才打破了纳粹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使整个欧洲战场东线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然而,苏联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冒险导演了一出计中计,利用假情报诱骗纳粹德国,在为苏联保存了战争实力的同时,也为最终的胜利创造了更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后,美国一跃坐上世界超级经济、军事强国的宝座,其主宰世界的欲望日益膨胀。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大战中崛起,美国又把军事战略主要矛头转向以欧洲为重点、以苏联为主要对象的遏制战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遏制战略取得了成功,为此,老布什政府提出了“地区防务战略”,把美国防务计划重点从对付苏联全球性挑战转向对付地区性冲突;克林顿政府先后提出了“灵活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新闻网近期披露,苏联军事检察院关于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少将A·B·韦尔宾重大间谍案始末解密。韦尔宾将军于1975年投靠美国。在此后的14年间,他向美方出卖无数绝密情报。他被称为美中情局的“钻石间谍”。 引自A·B·韦尔宾案判决书 (犯有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刑法第64条第一款和第78条所定罪行) 预先侦察表明,苏联武装力量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官员,少将A·B·韦尔宾利用担任情报总局  相似文献   

19.
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别行动局的摩萨德,是世界公认的一流情报机构,曾演绎了一系列曲折、惊险、神秘的谍战传奇,其声名绝不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之下。  相似文献   

20.
人造卫星的发展给情报收集工作带来了可观的技术大飞跃。美国和苏联掌握着宇宙规模的极其确实的情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