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瑞吉 《国防》2005,(8):9-10
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关键是人才准备。当前,人才匮乏特别是科技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军事斗争准备的瓶颈。依托地方科技优势储备预备役军官,为战时部队补充高素质人才,既是尽快提高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和遂行作战“两个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应急作战准备的迫切需要。作为自身建设的努力方向,预备役部队要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储备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和带动预备役军官队伍科技素质的提高,为打得赢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转变思想观念,把依托地方科技力量储备预备役军官工作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来抓经过调整改革…  相似文献   

2.
黄善春 《国防》2014,(10):29-31
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关于强军目标的重要论述,是新形势下我党建军治军的核心思想和总方略,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明确了"方向标"、绘就了"路线图",为军事斗争准备和部队全面建设拎起了"总纲领",确立了"度量尺"。沿海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地区和国防的前沿,沿海省军区要紧贴复杂多变的海防安全形势,高度自觉以强军目标统领部队建设,为维护沿海地区安全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相似文献   

3.
院校教育只有围绕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才能为我军形成作战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人才培养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做好人才准备,军事斗争准备才能落到实处。确立跨越式人才培养思路,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跨越式跃升。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抓紧做好军事斗争紧缺急需人才准备,要搭建培养平台,整体拉动军事斗争紧缺急需人才队伍素质加速跃升;不断创新机制,科学构建军事斗争准备紧缺急需人才建设体系;实施科学管理,全面提高紧缺急需人才培养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步伐的加快,新的部队陆续组建,成为我军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如何着眼新组建部队特点,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其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促进新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是各级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6.
王延奎 《国防》2010,(10):11-12
军委确定在全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以来,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军委、总部关于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来抓,高素质人才群体初具规模,为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和职能使命的拓展,特别是军队信息化建设整体转型步伐的加快,对人才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标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贯彻信息化主导要求,突出提高信息化素质这个核心,着力在深化人才战略工程上下工夫、用气力、使长劲。  相似文献   

7.
肖国明 《国防》2014,(10):37-39
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的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我军始终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把日常战备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军的根本职能和战略任务,反映了对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深邃思考,为进一步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指明了方向。民兵预备役部队是军事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战备建设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工程,基层战备建设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工程。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标准和要求,系统规划,精细抓建,协调推进,全面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基层战备建设,不断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应急应战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加强后勤动员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仕林 《国防》2007,(12):14-17
后勤动员建设,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后勤动员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适应军事斗争后勤准备需要,适应作战后勤保障任务特点和市场经济新环境,突出重点,加紧建设,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后勤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 ,当前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政治工作 ,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切实转变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把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政治工作摆到重要、紧迫和突出的位置 ;深入进行思想教育 ,进一步强化准备打仗的思想、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当先锋、打头阵的意识 ;着力提高广大官兵的综合素质 ,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未来军事斗争需要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机关及政工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 ,努力增强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田飞虎 《政工学刊》2010,(11):46-47
与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相适应、充分反映军事职业特点、相对独立、科学合理的军队干部工资福利待遇体系,是加快推进军队人才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有进一步形成引才、聚才、励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让各类人才轻装上阵,  相似文献   

11.
加快紧缺专业干部培养,是提高军事斗争人才准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部队遂行任务的必要保证,任务紧迫,责任重大。近年来,随着我军信息化转型加速推进,一些紧缺专业干部培养使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培养意识不超前、培养体系不健全、储备数量不充足、使用效益不够好的问题。为此,必须以人才建设为统揽,以任务需要为牵引,加快紧缺专业干部培养步伐,为完成应急应战任务提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2.
韦伟  万刚 《政工学刊》2007,(5):51-52
当前,政工信息人才已经成为军事斗争准备的急需人才、应对世界军事变革的重要人才、确保我军提升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特殊人才。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兴军、强军之本,也是战争制胜之本。加强军事斗争人才准备,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不断加快应急作战人才的培养步伐(一)坚持“上下结合”,把搞好顶层设计和充分挖掘部队积极性统一起来。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搞好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总体要求和全军《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有关建设目标,通盘衡量,总体筹划,探索制定符合部队自身特点、适应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人才培养规划,具体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培养重点、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和相关制度保障措施,为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海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步伐加快,如何培养出新型高素质军事人才这是关系到人民海军发展战略的时代课题。对此,中国海军院校担纲举目。  相似文献   

15.
对于预备役部队来说,要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必须以人才建设为突破口和立足点,不断强化人才意识,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因人才而兴旺发达 ,军队因人才而克敌制胜。伴随着世界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 ,未来的高技术战争正朝着“战争力量的白领化”方向发展。江主席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 :“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 ,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 ,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因此 ,做好军事斗争后勤准备 ,方方面面的工作千头万绪 ,人才准备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准备。围绕“保障打赢”目标的实现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中的人才准备 ,努力培养和造就…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创新和发展军事指导理论,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着力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核心军事能力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为完成各项任务提供重要保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军队正规化建设稳步向前发展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依托,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加快推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是我军干部队伍和人才建设带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战区着眼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推动人才队伍能力转型,加快提升核心军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战斗力建设互促并进,探索“三军联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积极打造常态化联教互学、定向性交叉代职和嵌入式任务锻造等协作平台,有利于为未来遂行联合行动、联合作战任务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9.
陈玉田 《华北民兵》2004,(10):12-12,15
江主席明确指出:“人才是建军治军之本,也是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人才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人才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我们开展岗位成才活动,必须始终着眼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当务之急,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国以人兴,军以才强。未来的军事斗争准备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作为担负着医疗保障任务的军事卫勤系统,环境地位特殊,尤其是军内的医院,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单位多,在新军事变革步伐迅猛推进、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