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31日,国台办发言人畅毅向新闻媒体证实,中国国家安全部门已向一个名为李荣芳的台湾间谍发出通缉令。与以往不同的是,该间谍主要是通过网络散布大量的智能木马程序制造大量的“僵尸”网络以窃取大陆政府机关和国防科研机构的军事和科技情报,给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至此,一支规模庞大的台湾网络间谍队伍开始逐步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
说到间谍,人们往往想到那些深入对方内部,刺探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还有一类间谍更让人觉得神秘莫测,这就是飞行间谍——侦察飞机。臭名昭著的“黑小姐”——U-2高空侦察机飞行间谍家庭有一个臭名昭著的“黑小姐”,它就是 U-2间谍飞机。U-2的机翼很长,它的翼展为31.39米,机长只有19.2米,机翼的长度远远超过了机身的长度,又宽又长的机翼,使飞机拥有巨大的升力,再加上它的通体都呈黑色,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一个“黑小姐”的雅号。  相似文献   

3.
近日,美国海军“无瑕”号间谍船在我南海水域不光彩的行为曝光后,不禁使人们回想起历史上美国间谍船的种种糗事。在世界军事斗争的大舞台上,美国间谍船就像表演灰色幽默的小丑,经常以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为世界军事斗争剧情添加笑料。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间谍船,能够像美国间谍船那样以“大无畏”的精神前赴后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雷人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一个寒冷的春日。华盛顿第九大街和第五大街的街角。对于年过花甲之后又开始新生活的中情校官彼得·欧内斯特来说,这里是“间谍总站”。他说:“人们一提起柏林和维也纳,其实只要看看华盛顿,就知道间谍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要建立一个展示间谍艺术的殿堂,哪里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呢?今年夏天,国际间谍博物馆将在华盛顿市区开馆。在那儿,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微型相机、密码机和无数精巧的小玩艺,比如可以变成手枪的俄罗斯口红。 欧内斯特将和前克格勃间谍奥列格·卡  相似文献   

5.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3):116-117
中情局前特工杜安尼·科拉瑞奇组建了一个私人间谍组织,而该间谍组织被外界戏称为“迷你型中情局”。组建私人间谍机构科拉瑞奇出生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共和党家庭,大学毕业后,他就加入中情局从事驻外特工工作。1981年,科拉瑞奇成为了中情局拉丁美洲分部负责人。5年后,科拉瑞奇又协助中情局组建成立了中情局反恐中心。  相似文献   

6.
近日,台湾岛内“大陆间谍威胁论”沉渣泛起。据悉,台当局对“玉山兵推”和“汉光”军演的频频“泄密”很不甘心,日前,借助部分岛内媒体和美国舆论,台当局某些好事分子重新掀起了一股意在诋毁大陆的谣言潮。  相似文献   

7.
陈辉 《华北民兵》2004,(4):54-55
美国间谍船既打探我军可能的登陆点.又打探台军动向,说明美国不甘心陈水扁闹“台独”,而激怒我军攻台.从而失去牵制大陆的“台湾牌”;千余战机窥视俄罗斯,必然激起俄罗斯大搞棱战争演习,以牙还牙;法德英成立“战斗群”.没有美国参加,耐人寻味;蒙古登上维和舞台,澳大利亚暴涨军费,说明大国炫耀武力,小国也不甘寂寞。  相似文献   

8.
引言 20世纪60年代,台湾国民党当在其美国后台老板的支持下,屡派被称为“黑猫小姐”的美制U-2高空间谍侦察机入侵我领空。  相似文献   

9.
2014年3月初,CIA总部决定让伊朗情报站的负责人乔纳森·班克斯暂停职务,“带薪休假”。此举又让乔纳森‘班克斯登上了报纸头条。现年46岁的乔纳森·班克斯算得上CIA历史上的“传奇”。在为CIA效力的20年里,他曾经创造了多个第一,例如:他是第一个在巴基斯坦家喻户晓的美国间谍,第一个被召回的海外情报站站长,同时也是第一个遭到全体下属抵制的间谍头子。从2010年至今的短短4年里,乔纳森至少先后两次登上报纸头条,成为了迄今为止曝光率最高的CIA间谍。  相似文献   

10.
《环球军事》2013,(1):66-67
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曾经看过一部或多部间谍电影,阅读过不少间谍小说,但却很少有人与神秘世界的特工或间谍打过交道。因此,他们并不知道现实中的真正间谍与电影中的间谍“伯恩们”和“邦德们”有多少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就像隔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一直无法接近事实,但却一直想打探清楚这个事实。近日,英国记者彼得·泰勒有幸获准采访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将带着读者一步一步走近现实世界中的“特务”,以一窥真正的间谍世界。  相似文献   

11.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19):64-65
间谍,在普通人眼中,都是披着一层非常神秘的面纱,执行各种不为人所知的秘密行动。他们就像007系列影片中的“邦德”一样,上空入地,飞檐走壁,刀枪不入,被神化或妖魔化了。但谁又知道,现实世界中的间谍或特工,许多都是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也许就与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在同一个小区生活,在同一个饭店就餐。你更想不到的是,甚至有些天真无邪的儿童,竟然也有意或无意间被某些间谍机构所利用,成了其手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谭顺谋 《环球军事》2013,(18):62-63
2011年5月,美国海军士兵布莱恩·马丁因向一名联邦调查局卧底特工出卖了一批高度机密的文件、照片和图像等情报,被法庭判处长达34年的有期徒刑。事发时,马丁是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的一名情报专家,所任工作与美军在阿富汗行动密切相关。马丁一直以为他的间谍行动接头人是一名“中国情报官员”,实际上却是联邦调查局的卧底特工。不知不觉间,他就已经落入了反情报部门挖好的陷阱,最终成了联邦调查局“钓鱼执法”的又一个“战利品”。  相似文献   

13.
在苏联庞大的间谍队伍里,曾经活跃着一大批著名的女间谍,如第一个获取美国核情报的扎鲁宾娜,成功地建立了意大利间谍网、有“间谍王国女沙皇”之称的安琪娜。在这支队伍里还有苏联著名作家佐娅·瓦斯科列斯卡娅。作为作家的她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她长达38年的间谍生涯却鲜为人知。 骑自行车的女特工 佐娅·瓦斯科列斯卡娅于1907年4月28日出生在图拉州的一个小城里。1921年,年仅14岁的小佐娅凭着一腔热血,不顾父亲的  相似文献   

14.
他是一个爱国者,在越南战争中为越共提供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情报,胡志明曾因此而惊喜地说:“我们现在是在美帝的战役室里”;他是一个记者,先后为路透社、《纽约先驱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时代》周刊工作: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分析家,有人因此称他“越南新闻团主任”,他自嘲是“政变教授”和“革命博士”,他是美国CIA精心培植的间谍,却为越共所用,在一段时间,又曾同时为法国、CIA、越共、南越提供情报,被称为“四重间谍”。他就是2006年9月去世的越南传奇间谍范舂安。  相似文献   

15.
“间谍”一词,渊源于“谍”——这是中国古代对侦探人员的通称。《说文解字》载:“谍,军中反间也”。“间”字最初指敌人的弱点、罅隙。“谋知敌情,而乘间隙入之也”,正是谍的目的。①后来“间”和“谍”复合成一个词,古人则把使用间谍的行为简称为“用间”。  相似文献   

16.
间谍不是007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08,(21):52-53
在人们的记忆里,间谍生活充满了神秘和刺激,在007等间谍片进一步渲染下,美国中情局和苏联克格勃的间谍简直成了“超人”的化身。在这些间谍面前,似乎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们的生活紧张、刺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实的间谍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克格勃前间谍是怎样描述的。  相似文献   

17.
岳小光 《环球军事》2014,(16):64-65
罗宾·史蒂芬斯是二战期间英国军情五处的间谍审讯官,因为右眼总是戴着一副单片眼镜,甚至连睡觉时也不愿取下来,由此得名“鹰眼”。据说电影《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疯眼”穆迪就是参照了史蒂芬斯的形象。不过史蒂芬斯这个现实中的“疯眼”却有着一个在外人看来褒贬不一的“绝活”——他能够不需要任何身体接触就能让落网的德国间谍说出一切。据说,他曾用5年的时间,先后审讯了500余名间谍,这个记录直至今日也没人能够打破。对当时的德国间谍而言,被英国反情报机构抓获只是噩梦的开始,真正惊恐的是接受史蒂芬斯的审讯。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隐身人”并非科幻小说中的角色,而是一名潜伏在西方多年苏联间谍。与那些红透半边天的超级间谍相比,他在媒体上曝光率极低,几乎不为人知。但对西方情报来说,这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人物,就连其真实姓名都是个谜。他就是本文的主角──科农·特罗菲莫维奇·莫洛德。  相似文献   

19.
陈田 《环球军事》2013,(17):28-29
7月29日,时任台湾“国防部长”高华柱因“洪仲丘案”请辞获准,后杨念祖接任。任职仅6天的杨念祖因涉嫌文章抄袭,于8月6日请辞。紧接着台湾防务部门7日宣布,由台军“参谋总长”严明担任该部门负责人。儿戏般的“国防部长”人事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人公豪苏先生出生于台湾彰化,成长于台北,精通5种语言,曾赴美、法留学,专攻国际关系、国际公法及国际经济,毕业后毛遂自荐加入CIA,在22年的谍报生涯中,周旋于东、西方之间,并任最具职业危险性的“深潜极密情报官”(非官方掩护)长达20年之久,退官后,得准许正式“露面”。全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还披露了一些中情局的内幕,以还间谍一个真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