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的整个过程 :由于经制兵八旗和绿营的衰败 ,于 1 9世纪 5 0年代初产生了另立新章的湘军 ,并于 6 0年代初衍生了率先全部装备洋枪洋炮的淮军。 6 0年代至 90年代初 ,部分八旗兵、练军和防军 ,在武器装备和训练方面实现了近代化。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决定变革军制 ,编练新式陆军 ,实现全面近代化。本文还论述了晚清陆军实现近代化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2.
清火器营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八旗满洲、八旗汉军与绿营火器营的创制,历朝《会典》、《会典事例》的记载含混。本文考证了火器营的创始时间与背景;梳理了入关前"八旗火器营"即"八旗炮手兵"到"旧汉兵"、"汉军火器营"再到"八旗满洲火器营"各军兵种的制度演进路径;探讨了清军军制变革与八旗制的形成、清朝的国家政治建设互动关系,揭示了清军军制变革的路径依赖,强调了制度变革继承性。  相似文献   

3.
清代,自1644年入关到1912年覆亡的近二百七十年间,其军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八旗绿营,勇营,近代陆军。本文拟对它们的演变,各自的特点利弊,作一评述。 一、八旗和绿营 八旗和绿营是清朝的基本武装力量。随清朝统治二百多年。 八旗是旗人军事、行政、社会合一的组织。以军事为主。它有满洲、蒙古、汉军三类,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乡兵及其对湘军的影响萧放清代中期,八旗绿营势渐陵夷,乡兵崛起。乡兵成为清代军制由世袭到招募,由“兵不私将”到“兵归将有”转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清末湘军乃至近世军阀武装的出现准备了组织模式。因此在考察清代军制时,不应忽视乡兵的历史作用。乡兵非国...  相似文献   

5.
同光之交,云贵总督岑毓英以"易勇为兵"之法,将云南的勇营队伍进行整编,纳入绿营军事体制。云南的"易勇为兵"远非云南一隅的军政兴革所能涵盖,隐伏着朝廷以及部分政治势力试图利用绿营军制改造勇营,进而彻底解决勇营的政治目的,故得到朝廷的支持,并得以在全国推行。但由于多数督抚的抵制,"易勇为兵"之成案并未畅行全国;即便在云南一隅,重建后的云南绿营虽得以维持经制地位于不坠,却变动频繁,难复旧观。"易勇为兵"成案的流产,昭示着论时论政都不能从旧制中寻求救时救世的药方。  相似文献   

6.
嘉道年间清军已经衰败,但是鸦片战争后几十年时间里,统治者只注意改进军队的器用而漠视变更陆军军制。迨至甲午战败,人们才认识到清朝陆军在组织领导体制、兵役制度、选将制度、战时用人、训练制度和后勤体制的腐败、落后。甲午战败终于引起清末陆军军制变革。这场军制变革使新编陆军从组织体制、军官任用和培养制度、士兵选募制度、训练体制到后勤体制等主要制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大缩小了与列强陆军的差距。清末军制的变革,在中国陆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代都司,源于明代。都司卫所与绿营兵相辅相成,构成清初以汉族为主的军制内容,是清初汉族武官升迁调转的必要途径之一。清初在全国设置二十个都司。通过考察清代都司设立的背景、清初各省都司官设置及掌印都司的任命情况和特点,分析清初都司与绿营兵的关系,探索清代都司去军事化及衰落的大势,以及在清初军事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把握明清时代都司系统的发展以及明清军事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秉承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强调诚心正意的修身准则 ,“驭将之道 ,最贵推诚 ,不贵权术”① 。是湘军治军的最大特点 ,并在具体的军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期绿营军兵惰将骄 ,习气腐败 ,毫无战斗力。曾国藩对此现象忧心忡忡 ,认为绿营兵之弊病在于败不相救 ,“虽此军大败奔北 ,流血成渊 ,彼军袖手旁观 ,哆口而微笑”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卒与卒不习 ,将与将不和”② ,部队内部缺少誓同生死 ,呼吸相顾的联系。针对这种情况 ,曾国藩对军制进行了改革 ,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 ,利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派感情维系部队…  相似文献   

9.
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其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军制变革、作战方式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同时也暴露了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变革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0.
罗尔纲对湘军的研究颇有造诣。他所撰写的《湘军兵志》、《绿营兵志》、《晚清兵志》、《淮军志》等专著 ,不仅从各个角度对湘军作了研究 ,并涉及到晚清军事的各个重要领域。罗尔纲对湘军的研究 ,树立了一代学风。  相似文献   

11.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晚清台湾军事变革与大陆军事变革息息相关。笔者认为 :“御外侮”的台湾防务观是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动因 ;“师夷技求自强”是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主线 ;台湾社会的综合开发是晚清台湾军事变革的基础。晚清台湾军事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并在日后的抗日保台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6月18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制分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分会领导换届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议。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何雷中将出席会议,为新一届军制分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颁发证书,并就做好新一届军制分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军制分会会长、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部长陈奇少将代表新一届分会领导班子就贯彻落实学会章程、推动分会各项工作稳步发展明确了目标思路;军制分会常务副会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计英春大校就加强和改进军制分会建设发表了意见。会议期间,来自总部机关、各军区、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代表,围绕“加强军事组织法建设,巩固深化改革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军制分会作为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下属的研究性分支机构,其主要职能是承办军制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军队体制编制、军队行政管理制度、武器装备管理制度、后备力量建设制度、兵役制度和战争动员制度等。这次军制分会领导换届暨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的召开,对于规范分会办事程序、深化分会学术研究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同光时期,如何安置和消化数量庞大的军功人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归标学习”即为重要举措之一。“归标学习”一方面通过对军功人员进行考课,并根据考课成绩的好坏,决定补缺的先后次序,对延缓候补时间,疏通拥挤不堪的绿营官场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加强了对军功候补人员的管理,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军事人才,使晚清在历次对外用兵时,能够迅速组建勇营武装,应对变局。但是“归标学习”目的的多重性,内容的落后性,决定了“归标学习”实际上只是一种对军营保举人员敷衍举措,不能培养出具有当代军事素养和技能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军制,是建军之所依,治军之所据.历史上一切重大军事变革成果,总要通过创新军事制度来使之固化.中共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书记作为党和军队的第三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军事制度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5.
绿营是清朝入关后建立的一支汉人武装。它的规模曾长期维持在60万人左右,是八旗兵额的二三倍。在清朝康、乾军事鼎盛时期,绿营作为清军主力,替清政府南征西伐,屡建功勋。然而,清自中叶以降,绿营衰腐了,再也看不见他们显赫的战绩。鸦片战争时,绿营的表现令人失望。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绿营作为清军主力的地位终于被以湘、淮军为首的勇  相似文献   

16.
晚清咸同光年间 ,多年的国内战争造成了勇营保举人员队伍的恶性膨胀 ,大批勇营出身的武职候补人员等待安置 ,而有限的政治资源和左支右绌的财政状况 ,又使清政府在安置上述人员中困厄重重 ,难有作为 ,二者相互挤压 ,形成了极度扭曲的安置政策 ,并导致了政府信用的破产 ,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为切入点,研究了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晚清军事变革财力保障的弊端;以史为鉴,认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财力保障应当实现全面融入、协调适应与持续推进,实现军事财力保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废除科举”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变革和以“编练新军”为主题的军事变革,是晚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将晚清教育改革和军事改革分别作为学术论题进行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可观的学术成果。然而,将晚清教育改革与军事改革当作互为环境、相互推挽的互动系统进行研究的成果却不多见。本文以晚清教育领域和军事领域两大变革的演进为线索,以现有的史料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晚清教育变革与军事变革之间的关系,力图揭示两者之间带有规律性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1837—1909)是晚清重臣、洋务派后期首领,也是改革军事的倡导者之一。他一生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颇多建树,在改革军制、抵御外侮、修整军备、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实绩彰著。他在军事方面留下不少可资借鉴之处,本文拟就其军事思想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过程,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具有“西化”的色彩。从枪炮更新、军校兴起到军制变革,无不仿照西洋。其间,活跃于晚清新式军校的外籍教官起了重要的启蒙与桥梁作用。一、洋教官的引入:从军队到军校19世纪中期,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帝国未能逃脱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厄运。1840年,美国的鸦片、大炮终于冲破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南京条约》使封闭的中国被迫问世界开放。面对亘古未遇的内外挑战,清廷耽于惰性,反应迟缓。林则徐、魏源的“器良技熟,肥壮心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未能引起清政府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