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修水 《当代海军》2006,(12):60-67
扫雷舰艇篇今年10月中旬,美国参议院通过议案,允许布什政府于明年向台湾出售2艘“鹗”级猎雷艇“金莺”号和“猎鹰”号。美国军事分析家预测,中国大陆如攻击台湾,很可能在台湾海峡布放水雷。水雷将把美国军队挡在外海,阻止其靠近台湾,对美军协防台湾不利。基于这种考虑,美国政府同意了向台湾出售猎雷艇的计划。与此同时,台湾军方近年来对水雷作战日益重视,多次邀请由日本退役军官组成的技术顾问小组,参加岛内代号为“康平”的水雷作战演习,并引用美国对日本实施水雷封锁的战例进行实兵演练。  相似文献   

2.
舰船简讯     
台湾拟购买新驱台湾海军正在考虑向美国购买退役的“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以替换“诺克斯”级护卫舰。该级舰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与美国将要交付的4艘用于防空的“基德”级驱逐舰使用相同船体,满载排水量8040吨。台湾举行水雷战演习3月31日和4月14日台湾进行了“康平”水雷战演习,重点进行了探测水雷、扫雷和布雷演练,并首次进行了“万象”型水雷战雷试验。韩国首次参加西太平洋反水雷演习2004年4月7日,韩国海军“元山”号布  相似文献   

3.
1998年3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浦贺”级扫雷支援舰的第二艘“丰后”号建成服役。随后被派往吴港,替换原有的“早漱”号,担任第一扫雷队群的旗舰。此前,首舰“浦贺”号已被派往横须贺港,替换原来的“宗谷”号,担任第二扫雷队群的旗舰。至此,计划建造的2艘新型扫雷舰已全部建成服役。研制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曾在日本沿海发动了强大的布雷攻势,使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彼切断,对外联络陷丁瘫痪。鉴于这一惨痛教训,战后几十年来日本海上自卫队一直对水雷战装备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将反水雷战与为保交而实施的反潜战、防空战、水面战相提并论,视为海上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其先后建成的水雷战舰艇达90余艘之多。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战争开战以来,部署在波斯湾的美英舰队在伊拉克南部海域截获了3艘载有100多枚水雷的伊拉克拖轮,澳大利亚海军在阿拉伯湾以北海域截获4艘布放水雷的伊拉克军用船只,这些船只总共在上述水域布放了86枚各种型号的水雷。 尽管伊拉克海军几乎已不复存在,仅有150艘小船,但它们在海湾北部的幼发拉底河口附近大量布雷,对联军的海上行动构成威胁。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伊海军布下的水雷就重创了美海军两牺攻击舰“特里波利”号,并曾险些击沉巡洋舰“普林斯顿”号。  相似文献   

5.
水雷属于攻防兼备的武器,具有价格低、布设容易的特点。其“不对称”的杀伤力能够阻挡两栖编队,有效防止编队同海岸“搭桥”。因此若能适当而有效地运用水雷,可以获得其他兵力在战场上达不到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海军先后有18艘舰艇受损,其中有14艘是由水雷造成的。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技术落后的廉价水雷使美军两艘先进战舰受到重创:美国海军1.8万吨的两栖攻击舰“特里波里”号碰上一枚老式的LUGM 145型触发锚雷,被炸开4.8×7.5米的裂口,该水雷造价仅1900美元,但“特里波里”号所造成的损失却高达5007万美元。一艘“宙斯盾”巡洋舰“普林斯顿”号也触雷,2枚普通的意大利制“曼塔”感应式沉底雷在其龙骨下引爆,舰体被强大的爆炸  相似文献   

6.
《指挥控制与仿真》2009,31(3):107-107
据英国皇家海军网站2009年1月7日报道:英国皇家海军“狩猎”级猎雷艇“布罗克菜斯比”号离开朴茨茅斯港,驶向地中海进行为期6个月的任务部署。“布罗克莱斯比”号猎雷艇将加入北约战斗群,与来自德国、比利时和荷兰的水雷战舰一起执行任务。该艇将与驶往地中海的其它舰一起进行1个月的演习,而后,战斗群将开始在英吉利海峡、北海和波罗的海清除二战遗留的水雷。期间,“布罗克莱斯比”号将首次使用先进的“长尾鲛”水雷战系统。该系统包括一艘配备摄像机的遥控无人潜航器,能够破坏深度超过300米的水雷。“布罗克莱斯比”号还是英国海军首批安装升级版宽带系统的舰艇之一。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向岸作战成为美海军的主要作战样式,其主要作战区域由远洋向近海地区转移。在近海水域,既廉价、又容易使用的水雷对美国海军构成严重威胁,而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拥有大量水雷武器。据统计,过去50年中,美海军共计有18艘舰船在敌对行动中遭受破坏,其中有14艘是由水雷引起的。例如,仅在海湾地区就有“塞缪  相似文献   

8.
水雷引信线路的集成化技术,近年来由于国内集成电路元件技术的进展,已经为各型新研制的水雷引信所采用。这方面的最早探索是东海舰队在“游击队号一号”引信中采用CMOS元件作为执行电路。西北工业大学在CMOS元件作为执行电路元件设计电路方面也发表有专门材料。实际上,水雷专业有关单位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应用工作。目前对逻辑型元件的应用探讨的比较多,但对线性元件在水雷中应用则见诸材料的只有  相似文献   

9.
猎扫雷舰艇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具备猎雷和扫雷双重功能的舰种。它的出现无疑是反水雷装备领域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使传统的盲目被动扫雷变为有目的的主动反水雷,使反水雷作战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一、发展背景我们知道,反水雷是以水雷为作战对象的,水雷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水中兵器。远的不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卫·布什内尔设计的“小桶水雷”距今也有  相似文献   

10.
反水雷作战的成功取决于反水雷系统对目标精确的探测和识别,其次才是将探测到的水雷目标及时销毁。挪威海军“奥克索依”级和“阿尔塔”级新型反水雷艇将选用美国西姆莱德公司和法国汤姆森-辛特拉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综合反水  相似文献   

11.
于凡 《当代海军》2008,(12):47-49
佐世保基地位于日本九州岛的西北部,是最接近中国的日海军基地。佐世保作为美在日的第二大海军基地,是美两栖舰队的常驻地,也是美国在海外唯一的可常年部署两栖舰艇部队的基地,攻击型两栖舰艇的出击基地,也是美军前沿部署部队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美第7舰队的旗舰“蓝岭”号、“贝劳伍德”号两栖攻击舰,就以此为驻地。1995年以后,该港陆续部署了船坞型登陆舰、反水雷舰、  相似文献   

12.
自明朝我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水雷“水底雷”、美国独立战争中“小桶”装药漂雷以击沉击伤20余艘英国舰船的战绩步入现代海战以来,水雷成了世界海战中频  相似文献   

13.
由瑞典考库姆造船厂(Ko-ckums)建造的瑞典海军A19型常规潜艇的首艘“欧特兰”(Go-tland)号已于1995年2月初下水,该级潜艇是世界上第一型在设计时就采用不依赖空气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当世界各国海军掀起扫猎雷舰艇建造热潮时,挪威海军只有2艘布雷舰、1艘水雷供应船以及5艘艇龄超过40年的“鹳鸟”级扫雷艇(其中包含1艘改装的猎雷艇)。此种现实完全不能满足保卫长达2万千米海岸线和保证航道畅通的需要,可以说挪威海军根本不具备有效的反水雷能力。为了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拥有现代化反水雷舰艇,1989年11月挪威海军与克瓦纳船厂签订了高达4.3亿美元、建造2级9艘新型孪生舰艇的合同。从1994年8月15日“奥克索依”级首制艇“奥克索依”号猎雷艇服役,到1997年8月8日最后一艘“阿尔塔”级扫雷艇“格洛马”号交付使用,挪威  相似文献   

15.
海湾战争中使美海军清楚认识到对反水雷支援舰(MCS)的迫切需要。为此,美海军在积极制定新的造舰计划的同时,将“仁川”(LPH—12)号两栖攻击舰临时改装为反水雷指挥控制支援  相似文献   

16.
水雷作为一种现代海战武器,最早被当作对付水面舰艇的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用它进行反潜时就炸沉潜艇54艘;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的反潜力作用更加突出,仅德国潜艇就有27艘被水雷击沉;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布设的1000多枚水雷,不仅重创了美国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7月9日报道,瑞典海军第二艘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6月27日在考库姆公司卡尔斯克鲁纳船厂下水。 这艘名为“赫尔辛堡”号的维斯比级隐形护卫舰按计划将在2005年中期服役。该级舰的首舰“维斯比”号在经过各种平台测试后,于去年交付给瑞典国防物资局。“维斯比”号护卫舰将在今年进行为期一年的作战  相似文献   

18.
扫雷是对付水雷威胁的一种重要手段。提高水雷抗扫性能,提高与扫雷兵力斗争的能力是提高水雷性能,使其更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历史上,二次大战初期,德国使用了非触发磁性水雷,从而给英国航运造成了很大损失。后来,解剖了这种水雷,研制了电磁扫雷具,加强了扫雷工作,水雷的威胁就减轻了,水雷的作用就受到了限制。二次大战末期,美国对日本进行封锁时,由于日本对扫  相似文献   

19.
反水雷装备的冤家对头——水雷反水雷与水雷是一对相互共存的矛盾体,谈到反水雷,就不能不先谈谈水雷。粗略地说,水雷就是水中“地雷”。由于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及打击对象的多样性,水雷的品种、样式尤其是所依赖的技术又比地雷复杂得多。按水中状态可分为锚系于水下的锚雷、漂浮于水中的漂雷、沉没在海底的沉底雷;按水雷布放方式分为舰布、潜  相似文献   

20.
潜艇在海战中的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被肯定,那还是在常规潜艇时代。因为潜艇在水下活动隐蔽性好,很难发现,也很难防范,所以潜艇就显得既神秘又可怕。 潜艇首次参加海战击沉敌人水面舰艇是在1861年至1865年之间的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开始后,南方面军为了打破北方面军的海上封锁,把希望寄托在秘密武器“戴卫”号潜艇上。该艇上的武器装备主要是水雷和炸药包。1863年10月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