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雷是爆炸性障碍物,在战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中国是最早出现地雷并将之用于战场的国家。南宋时(公元13世纪)便出现了爆炸性火器“震天雷”。它的外壳用生铁铸成罐子状,内装黑火药,上安引信,既可用于攻城,也可用于守城。1232年蒙古军进攻金朝南京(今开封)时,守军用绳索将“震天雷”吊下城墙,炸毁蒙古军的攻城器材“牛皮洞子”,杀伤了攻  相似文献   

2.
未来的火炮     
火炮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抛石机”的问世,到“霹雳炮”、“震天雷”的使用,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公元1332年我国成功地制造了105毫米铜火铳,这是火炮史上的一大飞跃。17世纪,欧洲将先进技术用于火炮制造,因此一些国家有了现代火炮。1907年法国制成半自动炮闩155毫米加农炮,从此敲开了武器自动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3.
地雷是一种主要布设在地面或地下,用来杀伤和迟滞进攻之敌的爆炸性武器,在以往的战争中可谓功勋卓著。尽管国际社会已开始禁止使用地雷,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仍将出现全新的重量轻、全积小、威力大的灵巧地雷和智能地雷,这将极大地促进反地雷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挖地三尺”扫雷犁扫雷犁酷似一把巨大的金属耙齿,前部装有数根犁齿,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火器技术历史悠久 ,而火器技术趋于成熟和大发展则在明代。明代产生了我国火器技术的专著、巨著 ,数目累计达十多种。本文对明代火器文献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论述它们在研究我国明代火药配制工艺、火器制造与使用的指导思想、火器种类、制造技术、火器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及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以就正于方家。一、我国明代的火器文献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公元 1 0世纪之初 ,中国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据《宋史·兵志》记载 :公元 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 )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公元 975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 ) ,宋军用火箭、火炮与南…  相似文献   

5.
周义 《国防科技》2001,(4):46-47
地雷是一种主要布设在地面或地面以下,杀伤和迟滞进攻之敌的爆炸性武器,在以往的战争中可谓功勋卓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地雷研制领域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地雷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造就出一代全新的重量轻、体积小、威力大的灵巧地雷和智能地雷,使地雷在未来战争中将再现辉煌。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反地雷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古今“炮王”吴健现代火炮,是在中国古代管形火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存最早的管形火器,是我国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铜火铳。顺着火器发展的这条脉络,火炮现已走过了6个多世纪的峥嵘岁月,赢得了“战争之神”的美誉。这一期间,出现了许多曾被称为...  相似文献   

7.
地雷是一种布设在地面或地面下,用以构成障碍的专用爆炸性武器。因其制作和敷设简便,对进攻一方可起到有效地迟滞和杀伤效果,而在历次战争中被广泛使用。目前,世界上因战争或武装冲突遗留下来的地雷约有1.1亿颗,而且每年还要新埋地雷约200万颗。每年因地雷而死或致残的有近3万人,大多数是平民。受害最严重的是阿富汗、柬埔寨、波黑、安哥拉、莫桑比克、索马里等国人民。为了遏制地雷危害的势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共同努力展开了一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世界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发生的局部冲突中,特别是在大量使用地雷爆炸性障碍物和道路被破坏的情况下,部队的快速性和机动性受到影响。为保障己方部队的推进、机动和物资运输,降低敌兵力兵器机动和武器作用效果,俄军加大了履带式工程车辆的研制。  相似文献   

9.
一、前 言 八十年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反坦克武器?这是一个颇有兴味的问题。下面按反坦克武器的射程米分类叙述一下。 二、近距离反坦克武器 这一范畴的反坦克武器,有代表性的是反坦克地雷和个人携带的反坦克火箭。 直到数年之前,埋设地雷是专门依靠人力,但在最近,有的国家已开始使用利用机械力的地雷敷设机;另外,利用大口径火炮:多管火箭炮、直升飞机以及战术飞机等布雷的技术也正在完成。八十年代将会出现一种跳跃式反坦克地雷,这种用上述方法布下的反坦克地雷在落下的地点等候坦克,一旦探知坦克到达附近,就点燃推进剂,跳起来向坦克撞去。  相似文献   

10.
在庞大的武器家族中,地雷可以说是最为“其貌不扬”的。然而,作为一种极具威力、用途广泛而又经济实用的武器,地雷自问世以来,可以说是战功卓著,被称为战场上的“矮将军”。  相似文献   

11.
纵观人类历史,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不充满着战争。作为人类进行战争的工具——枪械,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了轻兵器特有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步枪从远古到公元十世纪,军队的作战武器是刀、矛、剑等冷兵器。到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军事学家陈规发明了世界军事史上第一种管形火器——火枪。它用巨竹做枪筒,内装火药,战斗时点着,借喷出的火焰烧伤敌人。这种火枪是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十五世纪末,德国人制造了线膛枪。其膛线是直线形式,将软铅做的弹丸用探条将其嵌入线膛,使弹头与膛壁贴合得更紧密,以充分利用火药气体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武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炸药。直到今天,常规武器的杀伤力仍取决于炸药的威力,无论枪弹、炮弹、炸弹、地雷都是如此。所以,有人把黄色炸药(TNT)的发明者、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称为“现代武器的奠基人”。他开办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炸药制造厂,被人称为“炸药大王”,并赚了很多钱,成了百万富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火器用于战争的国家。火器,就是利用火药燃烧所产生的化学能,杀伤敌方有生力量和摧毁敌方战具的兵器。我国最早的火器是在北宋初创制并开始成批使用的,其主要制品有火球与火箭。从公元970年到1002年的30多年中,就有兵部令史冯继升、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冀州团练使石普等人,先后向朝廷进献火球、火箭等火器。当时的火球,有毒药烟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等8种。火球类火器都用多层纸糊成坚硬的球形外壳,内装火药与火蒺藜、致毒剂、发烟剂等物质,然后密封。作战时,先用烧红的烙锥把火球的外壳烙透,再用抛石机(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块的重型远程抛射兵器,亦称“礮”或“砲”),抛射至敌方烧裂,产生杀伤作用。当时的火箭,有弓射火药箭、火药鞭箭2种。火箭类火器是在一般箭头附近绑附一个纸糊的  相似文献   

14.
公元1232年,由拖雷率领的蒙古军与金兵在钧州三峰山(今河南禹县西南近郊)进行一场激战,蒙军仅以四万余人的兵力,全歼金兵十五万。这是蒙古灭金的关键一战,《金史·利刺蒲阿传》称:“三峰山之败,不可收拾,上下(目咢)盼,而金事已去十九”。《蒙兀儿史记·拖雷传亦云:“三峰山之战,实亡金之本,以少制众,不伐其劳”。这次战争在我国历史上创造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但对三峰山之战及其进军路线至今没有专文论及,本文拟对这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战争中通常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炮,无座力炮、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枪榴弹、反坦克手榴弹以及反坦克地雷。此外,还有核武器(如中子弹)、飞机(如直升机)、炮兵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成了陆战的主战武器,参战坦克达数万辆之多,这种局面促使着防坦克地雷迅速发展。战后坦克的发展更加迅速,多次更新换代,使其防护能力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提高近两倍。正因如此,也进一步刺激了防坦克地雷的发展。几十年来,防坦克地雷经过多次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热兵器,“地雷”是弹药家族的老爷爷,“新型地雷”则另当别论,它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武器。新型地雷区别于传统地雷的主要特点,是引入了传感器、微机电、微处理、自锻弹丸等先进技术。它突破了传统地雷的作战方式,不再仅是“守株待兔”式的固定障碍,而是成为一种动态的机动障碍,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自动警戒、捕获、跟踪和识别目标,测定目标方位、距离和速度,在最佳时机实施攻击,从而对目标造成量大程度的毁伤。  相似文献   

18.
陆虎 《环球军事》2009,(7):55-57
按道理,地雷是陆军武器,水雷是海军武器,它们之间没有交集。但是在日本陆上自卫队中,却有一种专门布设水雷的特种作战车辆,要说它是埋雷车,可它挖不开土,车上装的全是沉在水里的水雷,要说它是布雷艇,它又有轮子可以在地上跑。连设计使用它的日本人也没法给它起一个准确的名字,只好含糊称其为“94式水际地雷布设装置”。  相似文献   

19.
地雷一直是各国普遍采用的防御性武器。尽管国际上禁止使用杀伤性地雷,但在近一些年的各种冲突和局部战争中地雷仍然在大规模地使用。例如,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曾在横跨科威特、长64千米的地带埋设了50多万颗地雷,在整个战场上每平方千米大约有1700颗地雷。在阵地前沿、敌方前进通道上布设的地雷、雷场对徒步士兵、地面车辆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可以有效地滞缓敌方的行动。而战后,埋设的地雷则会危及平民,后患无穷。因此,在战时需要迅速探测并准确确定地雷的位置,以便采取适当的手段快速开辟部队前进通道;战后需要及时标明雷场和地  相似文献   

20.
周永航 《环球军事》2011,(18):48-49
自公元8世纪火药在中国投入战场,15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近代火器以来,热兵器的主要使用区域集中在低海拔地区的陆战、海战和水战之中。而300年前,中国西部的荒原上爆发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惨烈的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进行的使用火器的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